近年来,随着基层医疗机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分级诊疗制度等进一步落实,基础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不断增加,民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需求不断增大,也对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在基层医疗机构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服务能力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制约了服务能力的提升。
2022“声音·责任”医药卫生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以下简称“座谈会”)于3月4日采取“线上+线下”的形式召开,会上,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会长张福指出,“十四五”期间,从需求侧看,我国公共卫生安全形式仍然复杂严峻:一方面,突发急性传染病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危害大,另一方面,慢性病日益承重,且发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除此之外,职业健康、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尤其是新冠疫情,让全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如何筑牢公共卫生安全保护网正成为各地普遍面临的重要课题。
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霍勇围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这一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乡村重点要抓两头,一个是大病的急救,另一个就是平时的慢病管理。
在霍勇看来,目前国内在县乡村层面上的急救体系大部分还未建立,更多还是集中在一个县医院,而县医院仅仅是一个医疗机构,对于重大疾病救治,或是各种应急救治方面,都远远不够。基于此,他提出,在新时期,要加大对乡村急救体系网络的建设。
此外,在谈及公共卫生服务和基层医疗机构话题时,霍勇表示,最主要的是强调人的问题。“截至目前,我们有接近百万的基层医疗机构,但是从事医疗机构的人员却远远不够,且基层从业者留不住,人员老化趋势明显。”因而,他建议,可以通过政策的调整,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村医的作用,筑牢基层防护的网底。
在人的问题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唐旭东同样指出,当前乡村医疗卫生人员不足,尤其是东西部的差距非常大,且由于对学历教育要求的提高,也使得大量人才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应该引起政府的重视。”唐旭东如是说。
而谈及“人才留不住”一事,唐旭东建议:“我们要向三四十年前欧美,包括日本的做法学习,例如在农村,同样级别的医师应该有相对比较高的收入,在他们的培养、在职继续教育、待遇上进行综合改革,这样才能留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