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版权时代下的音乐人:超六成月收入不足八千,权益分配问题突出

近日,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先后披露了一季度财报。在财报中,两大头部在线音乐平台均花了不少笔墨介绍平台上的独立音乐人与原创音乐内容。可以看出,在监管趋严的后版权时代,二者均深入到上游产业链中,意图通过签约及扶持独立音乐人,增加平台上的原创内容来获取更多用户。但目前来看,音乐人群体收入仍旧偏低,且权益分配问题越发突出。

图片来源:东方IC

近日,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先后披露了一季度财报。在财报中,两大头部在线音乐平台均花了不少笔墨介绍平台上的独立音乐人与原创音乐内容。

可以看出,在监管趋严的后版权时代,二者均深入到上游产业链中,意图通过签约及扶持独立音乐人,增加平台上的原创内容来获取更多用户。

但是目前来看,音乐人群体收入仍旧偏低,且权益分配问题越发突出。多位分析人士认为,“需建立专门的磋商机制与公平的版权薪酬制度。只有保障了上游音乐创作者的权益,行业才会持续良性健康发展。”

版权反垄断重塑市场,平台开启独立音乐人争夺战

2021年,反垄断重锤砸向了在线音乐行业。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责令腾讯解除网络音乐独家版权,并对其作出50万元罚款的处罚。

自此,腾讯音乐独家版权时代宣告终结,在线音乐行业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一位音乐版权专家曾对记者表示,未来各平台间的较量,除产品本身设计差异对用户造成不同的使用体验外,外部内容对用户来说已没有差别,只有深入上游,打造自制内容才能脱颖而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签约独立音乐人+自建厂牌公司。

实际上,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早已布局加码这一赛道。

近几年,网易云音乐的发力重点一直是原创音乐人+原创内容。包括网易CEO丁磊在内的多位公司高管都多次强调了其重要性。

该平台也先后推出理想音乐人计划、石头计划、云梯计划在音乐人歌曲的传播与收入方面,提供广告分成、资源推广、原创激励等系列扶持机制。

其刚发布的一季报显示,截至2022年3月,网易云音乐已有超9000万首音乐曲目,其中有约200万首来自独立音乐人。平台注册的独立音乐人数量也超过45万,同比增长约70%。

腾讯音乐也不例外,推出了多项原创音乐人的扶持计划,帮助其提升收入、推广作品。此外,平台对音乐人群进行精细化扶持,例如针对女性音乐人群体推出的“My Girls”企划,为词曲创作者开启幕后音乐人入驻功能。

2021年,腾讯音乐进行大规模的组织架构调整,成立内容业务线来推进版权内容引入、内容制作、内容管理、内容宣发以及内容服务等业务。业内普遍认为,此举也意味着平台开始为音乐产业提供全链条服务。

今年一季报披露,腾讯音乐推出了全新幕后制作人服务,一季度共有超过50位行业与知名专业人士和超过10万创作者加入。在过去的12个月里,平台向音乐人发放了超过2亿元的收入激励。

超六成音乐人月收入不足八千,行业马太效应加剧

那么,多种扶持下,音乐人的日子真的变好了吗?

从整体来看,音乐人收入确实在不断增长。《2021年中国音乐人报告》显示,月收入不足2000元的音乐人占比降低,超1万元的音乐人数量同比增长超一倍。

但是,音乐人仍不是一个高薪职业。报告显示,2021年,有16.37%的音乐人还没有任何收入,超六成的音乐人月收入不足8000元。

报告认为,取消独家音乐版权限制了部分在线音乐平台的营收,从而影响了入驻平台音乐创作者的收入。目前,有近六成的音乐人通过在线音乐平台获取收益。

“音乐平台的维权难度增加、维权动力降低。同时,腰部尾部音乐人宣发资源减少、收入更难保障等。行业马太效应显著。”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教授张丰艳认为。

普遍来看,音乐人的工作多来自熟人介绍,“熟人带熟人”已经成为业内常态。因此,音乐人的资源和人脉直接与收入挂钩,这也加剧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多位音乐人对记者表示,想完全靠音乐养活自己,必须有作品出圈——真正进入大众视野,让人们口耳相传。

“做音乐的人太多了,大家的视线几乎都集中在早已成名的歌手身上。即使平台推出了各项资源扶持与曝光计划,仍难以覆盖到每位腰尾部音乐人,为爱发电是普遍现象。”某音乐平台签约音乐人对记者说道。

原创音乐人权益如何保障?

目前,在线音乐行业的市场格局与游戏规则日益清晰,但有关音乐人的权益分配问题越发突出,音乐版权秩序仍待提升。

一直以来,国内创作音乐人在版税链条中处于弱势,创作者获得的回报小、利益分配不透明的情况发生,版权酬劳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2021年中国音乐人报告》指出,单就在线音乐平台来讲,基于目前以流量为标准的分类模式,大部分版权收入都流入了头部音乐人的腰包。对于腰尾部音乐人来说,依靠办税收回制作成本都实属不易,对于获得更高收入更是望尘莫及。

“平台还提供了广告分成的方式,但由于内部资源算法和数据执行的不透明,很难获得真实数据,因此收益也非常有限。”上述签约音乐人透露。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薛军认为,上述情况的出现是因为音乐人和平台间出现了明显的不对等关系。

“国内音乐人缺少一个跟平台进行集体磋商的机制,比如一个具有公信力的指导性的协议范本,即双方共同认为合理的条例可以写进协议,意见不同的则要说明理由,并接受严格的司法审查或行政审查。”薛军说道。

分析人士指出,归根结底,音乐市场的核心是如何保障音乐人的权益,只有建立公平的版权薪酬制度,保障了上游音乐创作者的权益,行业才会持续良性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