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投发展TOD再升级:建造一座立体城市

草地、洲岛、山丘、溪流……从进入社区的那一刻,度假已经开始。地铁上盖之上,视野开阔,形成北京首个空中森林般的超大住宅社区,一座地铁站就是一座立体城市,犹如回到令人神往的古巴比伦,“苑中有园,园中有楼,楼中有屋,屋中有景”。

这是京投发展在北京打造的一个“次世代”人文街区项目——东坝北熙区,也是京投发展在TOD基础上升级演化的POD的再次落子,一直致力于提升居者体验的京投发展,正将其最新蓝图在东坝徐徐展开。

从TOD到POD

13年前,借助大股东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的优势,京投发展开始涉足TOD(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领域,并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地铁停车场综合开发模式,成为中国轨道物业的开拓者。

13年里,京投发展在TOD领域不断迭代。以位于北京地铁10号线、6号线五路停车场的琨御府为例,其具有超过17万平方米商业综合体、近8万平方米居住区,涵盖城市轨交枢纽、商办、住宅公寓等多种业态,堪称国内TOD模式的代表性项目。

在北京地铁16号线北安河车辆段地块,被京投发展命名为“岚山”的项目里,京投发展打造了室内室外很多趣味的庭院、趣味的空间,让城市功能和社区功能进行无缝的衔接和转换,将车辆段物业营造成社区公共社交空间,并设计不同空间场景,让居者拥有多样体验。

位于北京门头沟区潭柘寺镇的檀谷,则是京投发展的又一次产品迭代。从传统地产项目开始向以魅力街区为形态的城市微度假小镇进行转型,在全新营造的慢闪公园里,这种魅力“游逛空间”不断呈现,也是京投发展在人文城市建筑的第一次尝试。

“我们在TOD之外又做了一个新的尝试——POD,就是以公园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京投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一轩近日在接受蓝鲸财经采访时表示,TOD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开发,围绕一个轨道交通站点,扩展出写字楼、酒店、商场、住宅形成一个TOD智慧生态圈,“但是我们现在发现,这个生态圈的外延需要再扩大,也需要更强烈的体验感,所以就有了POD。”

POD是围绕一个公园,周边有商业,项目将公园内外、室内外充分结合,建筑和室内装修都不是标准化的,所有的街区和店铺都不一样,这种体验的差异化给人带来消费升级的快乐。

从地标城市到人文城市

“如果说檀谷是北京人的白月光,是生活方式加城市,那么更近城市的东坝北熙区,就是城市加生活方式,由于所在的地理位置不同,调配的比例会有不同。”高一轩说,但是两个项目植入的理念是相同的,都是人文的、更注重情感和回归精神需求。

由于东坝北熙区是地铁车辆段上盖综合开发,因此整个东坝北熙区会形成一个空中森林般的超大住宅社区(项目总建面超56万平方米),这个大型社区成为街区设计中的重要居住组成,在这个大型社区中,又增加了园林、商业和城市的连结。

据悉,在先期规划中,地铁12号线北岗子站和3号线东风站两个地铁轨交节点,形成地下铁轨、地下商业、地下连廊与地上慢行系统的多种连接形式。通过这些连接形式,社区居民可以直接从地铁通道回到自家楼下,也可以经过微中心的商业,来到上盖的绿谷街区,进入小区商业组成部分,甚至可以通过地上慢行系统,让孩子不经过市政车行道路,能够安全的步行到学校。

在这里,慢行系统成为了合理连接上盖和地面的优化解决方案。高一轩解释说,这是一个兼容步行者、骑行者的都会街区,慢行系统穿越整个东坝北熙区,让人们的脚步能够慢下来,在这样一个以效率优先的时代,让居者有更多的时间能够停下来。

“这是属于下一个世代的人文街区的探索实践,这样一个人文街区和人文社区需要什么?”高一轩说,在与众多学术人士的交流中,大家一致认为城市除了硬件,还要有软件,人文城市就是要有丰沛的‘多余’的空间,要有能承载情感价值的空间。比如一个可以让人们恋爱的角落,孩子能够肆意奔跑的地方,甚至是能让人放声大哭一场却不会打扰别人的地方,要有很多属于“自己”的公共空间,东坝实现了这种可能。

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教授于泽看来,东坝将是体现北京未来新发展格局最好的一个缩影。早在2014年北京市朝阳区就开始对东坝北区进行新商务区的规划,并在2020年明确了自贸CBD规划架构。2022年,自贸区建设提速,城市建设按下“快进键”,随着政策利好不断加持,板块发展顺势腾飞进入新的增长极。

互联网时代让空间概念再次被定义,近人尺度的街区越来越少。而恢复人性尺度和温度、把更人文变成一种可能,从地标城市到人文城市,将是一种历史使命和责任,也是时代的需要。在高一轩看来,从檀谷到东坝北熙区,都是京投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尝试,从地标建筑到微地标,从脚步匆匆到“涩”街区,京投发展正在努力变成新的人文城市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