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林投资王鸿勇:顶尖物理专家转行私募,炼成量化多因子选股绝技

在德国期间,王鸿勇做的物理研究数据常常需要用一千台计算机跑一到两个星期才能做出来,强悍的学科背景和数理推演能力为王鸿勇成为量化对冲私募管理人埋下伏笔。

从一位物理专家转型为私募基金老总,启林投资创始合伙人、首席投资官王鸿勇经历了开挂的人生。在私募基金领域,启林投资作为量化对冲策略的新秀,已崭露头角。

专注、沉着,王鸿勇的身上带着一股学者的特质。1月29日下午,在上海虹口区盛邦国际大厦的公司会议室,他接受了蓝鲸财经独家专访。

进入招行白名单

启林投资成立于2015年5月,2017年8月获得私募基金牌照。2018年7月,启林投资成功进入招商银行白名单,成为业界极少数不满一年即通过招行审核的私募管理人之一。

进入招商银行白名单对启林来说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因为这意味着公司在获取银行委外业务方面,已经跨出重要一步。

王鸿勇介绍说:“进入招行白名单需要满足一系列指标要求,具体包括业绩、风控、规模等各个方面:银行对风控有严格要求,产品净值最大回撤要求在2%至3%之内;管理资产规模一般要在10亿元以上;基金业绩回报优秀;投研团队保持稳定等。”

进入白名单后,只需拿到“3+3”资格就能和银行合作发行产品。所谓“3+3”资格,是指公司要有三位基金经理,每位基金经理具有不少于三年的连续历史业绩。

随后,启林投资在2017年8月拿到私募牌照,并在当年10月发行成立了第一只自主管理产品。

全市场量化选股获取阿尔法

王鸿勇表示,公司的量化选股模型在沪深两市所有股票中寻找阿尔法(alpha),即超过指数表现的收益。由于市场风格总是在不断变化,当小股票整体表现好时,机会将多一些,胜率也会高一些;在大股票涨、小股票跌时,由于上涨的股票集中于数量相对较少的大盘股,获得超额收益的难度就会增加。

启林投资的选股模型中,现在已经有5000多个因子,主要种类为70%至80%的量价因子、10%左右的基本面因子和10%的事件驱动因子,其中量价因子会用到Tick级别、甚至逐笔级别的价格、成交和委托数据等。模型通过计算,从大量数据中寻找有效的规律。

“我们的选股模型每天都会对有望产生超额收益的股票进行排名,”王鸿勇说。通常情况下,进入投资组合的股票数量越少,获得的超额收益就越高。不过,随着基金资产的增加和策略容量的增长,进入投资组合的股票数量越来越多。

2015年,公司合伙人主要是用自有资金投资,当时产品的投资组合中只有约70只股票。在基金资产规模大幅增长后,如今投资组合的股票数量已增加到1000只。

底仓每日更换25%~30%的股票,剩余未换仓股票会视情况使用T+0日内回转策略,年交易量可达200倍左右。“我们的交易系统部署在券商机房,所有交易都由系统实时指令进行。对于异常情况,系统有报警功能。

他表示,高收益率模型的容量都比较有限,目前公司管理的资金规模距离模型容量还有一定的空间。在现在的市场流动性条件下,启林投资的策略容量可以容纳30亿资金。

股指期货对冲与T+0的高频交易

在采访过程中,王鸿勇表示:“我们做量化对冲,不怎么关注市场的涨跌。”

启林投资坚持市场中性策略,即在选择和买进股票时,会沽出相等价值的中证500股指期货,以对冲指数下跌的风险,专注于追求超越指数的收益。在市场中性策略下,基金经理无需关心大盘涨跌,因为股票组合的Beta波动已经完全对冲掉了。只要组合能跑赢指数,无论大盘上涨或者下跌都能赚钱。

2018年12月初,股指期货松绑,中证 500 股指期货交易保证金标准由原来的30%降低为 15%,大幅提高了量化对冲基金的资金使用效率。例如,一只3000万元规模的基金,过去需要有900万元作为期货保证金。在保证金标准降至15%后,放在期货保证金账户中的资金就少了,从而有更多资金用于投资股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启林投资的量化投资模型每天都会对投资组合中的股票进行筛选,把当天计划持有不动的股票形成一个T+0券池,用于T+0交易,在收盘时保持原有的券种持仓不变。T+0交易的每笔买卖间隔时间在10至15分钟,其中最短的只有几秒,最长的可达1小时。

启林投资的量化对冲模型每天都会通过T+0的高频交易寻找确定性的机会,高抛低吸增强组合收益。“T+0交易这一部分,每年能贡献3%至5%的收益率。”王鸿勇说。

从物理专家到对冲基金经理

王鸿勇本科毕业于中科大物理系,毕业后保送至北大继续攻读物理系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北大读书三年后,王鸿勇前往德国,在德国亥姆霍兹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直至2015年毕业回国。

在物理学领域,王鸿勇的研究方向是高能物理学中的等离子体,这也是最前沿的科研项目之一。他曾在国际最顶尖期刊《物理评论通讯》(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三篇权威学术论文。在德国期间,王鸿勇做的物理研究数据常常需要用一千台计算机跑一到两个星期才能做出来。在德国利用计算机处理大量数据的经历,为王鸿勇走向量化对冲的私募管理人埋下伏笔。

王鸿勇与投资结缘其实是很早之前的事情。早在2008年上大学四年级时,他就开始炒股,当时主要是看一些市场上流行的技术书籍,用传统策略选股,但结果并不如意。

后来在机缘巧合下王鸿勇接触到量化投资,2014年在德国期间就已经开始尝试做量化模型。2015年王鸿勇和自己中科大的两个同学,董成、沈显兵一起成立启林投资,走上量化对冲投资的道路。

“起初,我们把量化投资作为副业,所投入的资金都是自己的。没想到的是,投资结果超于预期,做着做着就把副业做成了主业。”王鸿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