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专访 | 张泉灵:话筒和钱,都是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工具

从记者到投资人,再到如今的公司董事长,张泉灵的舞台不停转换,手中的工具也发生着变化。

在一年一度的新媒体行业盛会——2019新榜大会上,张泉灵以紫牛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的身份进行了主题演讲,已经放下央视话筒三年多的她功力不减,理性客观又不失知识分子的幽默,依然是现场最会“讲故事”的人。

从央视名嘴到投资人,再到如今的公司董事长,张泉灵每一次新的人生选择都被媒体冠以“华丽转身”,但她坦承这个过程很痛苦,一点儿都不“华丽”。每一次转身都是对舒适圈的告别,预期里充满了“万一”构成的恐惧,但对另一个世界的“好奇心”让她必须向前。

生命的后半段,来得及从头来过

199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系的张泉灵考入了央视国际部,担任《中国报道》记者、编导、主持人,后来担任《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国民节目主持人,这第一份工作一干就是整整18年。

在央视的日子就像生活在象牙塔,虽然总是起早贪黑的忙碌,但在这个熟悉的领域你几乎不会有“失控”的焦虑。如果愿意,这样带着光环的生活可以一直持续下去,直到那次虚惊一场的“肺癌”风波。

2015年年初,张泉灵开始咳血,以为自己得了肺癌。虽然最终被排除了得病的可能,但却改变了她不少想法。“人生停在这里我并不遗憾,那么如果它还可以延续一倍的话,我应该用什么来填充它,我的好奇心应该投向哪里?”张泉灵在自己的微博长文《生命的后半段》中写道。

2015年7月上旬,张泉灵确认从央视离职,9月进入创投界,成为紫牛基金合伙人。从央视记者到投资人,张泉灵从稳定的舒适圈一下子跳至了“风险的漩涡”,这是一种不稳定、不规律的生活,她并不享受这样的状态,在辞职后的小半年内她哭过的次数比以往10年都多,但这是满足好奇心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这一次转身仿佛激活了她身上探索世界的全部热情,最新最好玩的东西她都想参与。2017年张泉灵作为导师加盟《奇葩说》第四季,作为理性派为多元观点的节目带去了多元事实;2018年总是以严肃新闻人姿态示人的她还站上了《吐槽大会》第二季的舞台,狂怼老同事张绍刚,吐槽技能满点;2019年她又多了一个新身份——“少年得到”董事长。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确定到来的变量才是我们的机会”

张泉灵加盟“少年得到”的时候,罗振宇和他的跨年演讲正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知识付费究竟是不是一场骗局”成为了争论的焦点。

在以“正能量·新征程”为主题的新榜大会中,张泉灵在演讲时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作为“少年得到”的董事长,她做的其实就是青少年的知识付费——专为青少年提供定制化学习服务。

碎片化的知识没有用?知识付费是在贩卖焦虑?张泉灵认为:“在知识全部沉淀的经典知识领域里,架构和逻辑是别人帮你建好的,你只需要学好了架构往里加碎片就可以了。但我们的后半生,大量未来的时间恐怕是这么一个时代,就是你判断这个世界的方法、基本的框架和逻辑是你自己建的,碎片化的知识用来把这个框架搭成你的大厦,如果你没有这个框架,那你拿来一堆砖还是一堆砖,更凌乱的一堆砖。”

虽然是做内容出身的人,但是张泉灵和她的基金却很少投单纯的内容制作项目,“我一直认为内容的价值其实一直在三件事情上:有趣,有用,有意义,你只要符合其中的一个,它就有价值,这部分是不太变的,真正的变化在于用户价值,你找到的用户是谁,几乎决定了我们这一批内容创造者在为谁服务,满足他什么样的价值,怎么提高他后端的服务,”遵循这种思路张泉灵在投资时更倾向于投给内容与产业结合并且提供服务的人。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确定到来的变量才是我们的机会,”在这一轮变化中,张泉灵确定到来的变量是教育改革,于是她接下了“少年得到”,“时代变革快于教育变革,教育变革快于学校变革,学校变革快于家庭教育理念的变革,”这其中的时间差就是机遇,但挑战同样艰巨,“我们的直接竞品是孩子的时间,孩子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从‘少年得到’的角度来说,要帮助孩子赋能不增负,所以我服务做得要比‘得到’更重,“张泉灵告诉蓝鲸记者。

“少年得到”会变成“得到”那样的现象级产品吗?

“我不知道,但这是我的希望……”张泉灵说。

“在我手里话筒和钱,都是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工具”

即使已经离开新闻行业,但记者的经历依然是张泉灵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走万里路胜读万卷书,18年的记者生涯她看见了复杂的人性和世界,培养了“讲故事”的技能,当她转型成为投资人时这些经历和能力都完成了横向的迁移。

“做投资主要就两部分——看人和看事。首先你要看懂一个人,要了解他究竟有什么样的特质,特别是早期投资;然后就是搞清楚一件事情,主要是一个高科技的事情,一个新商业模式的事情。你要短时间去搞清楚整个事情的逻辑架构是什么样的?它的前端生长土壤是什么样的?所有接触到这个新事物的用户会有什么反应?后来它会遭遇到什么?这个跟记者的工作太像了,”张泉灵表示。

但身处不同的位置看问题的角度不太一样,“记者关心的是亮点和破绽,你不需要完整,你只需要看到亮点和破绽,你就能构成一个story来做。但投资者并不在乎破绽,初创企业哪个没有破绽?他要看风险,那些会归零的风险、长不大的风险,这是它的底层。上面要看天花板和团队奔向天花板的动力,也许那些动力一点都没有亮点,但扎扎实实的一些基础能力构成了他奔向更广大市场的可能性,我不在乎你的story是否精彩,我更需要他的能力,而不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张泉灵告诉蓝鲸记者。

从记者到投资人,再到如今的公司董事长,张泉灵的舞台不停转换,手中的工具也发生着变化,“报道是工具,钱也是工具,它们都可以让这个世界更坏,也可以让这个世界更好,关键是你内心想让它更好还是更坏。我觉得无论话筒,还是钱,在我手里都是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工具。”

#蓝鲸人物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