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两会"观察|护航民生、金融,政府工作报告15次提保险筑风险堤坝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保险”二字共计出现15次,涉及养老保险、大病保险、农业保险等多个领域。

3月5日上午9时,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出炉”。蓝鲸保险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保险”二字共计出现15次,涉及养老保险、大病保险、农业保险等多个领域,并首度提及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与此同时,在金融方面,期待保险业风险保障功能增强。

业内专家向蓝鲸保险分析称,《报告》在医保补助、大病保险等领域提出的工作任务,指引向好,下一步的政策落地,值得期待;在金融领域,保险业推进风险保障大有可为,可进一步深耕风险管理服务领域。

成绩延续:提高医保补助,加持大病保险

首先,《报告》在2018年工作回顾中提及保险相关成绩。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任务较好落实,今年的《报告》介绍,过去一年,我国推动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每月70元提高至88元。

在此基础上,今年的《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改革,继续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这也是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的手段之一。此外,为降低企业负担,2019年还将采取“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各地可降至16%;继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

“这一政策导向若能落地,有助于推进员工医疗、养老保险保障的普及与落实,同时可减轻企业负担”,业内专家表示期待。

与此同时,蓝鲸保险注意到,大病保险也是与民生休戚相关的热议重点,连续6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伴随着大病保险的推进,工作任务逐步从推进大病保险试点,到建立完善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再到进一步提高大病保险保障水平。

今年的《报告》首先表示,2018年大病保险报销比例与居民基本医保补助标准均有所提升,同时,进一步介绍2019年的工作任务,要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一半用于大病保险;降低并统一大病保险起付线,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

政策存明显利好,但对于落地情况,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教授郝演苏向蓝鲸保险表示观望态度,“医保补助标准增加额度有限,且需要看具体操作是地方统筹,还是中央统筹。如果是地方统筹,各个地方的情况并不一样,具体还是要等到卫计委出台相关内容,目前单看报告指向暂难做出判断”。

同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也指出,“将医保补助提高,并将部分用于大病保险,提高医疗费用的报销水平,提升了商业保险公司的运作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大病保险的商业可持续性暂时尚未完全确立,部分省份的大病保险出现一定亏损。需要保险公司与医保部门、医院进行有效的信息对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实现精细化运作”。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报告》的工作任务中,在对于落实退役军人待遇保障方面,明确指出,要“完善退役士兵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接续政策”,通过加强对各阶层、特殊人群的养老、医疗保险保障的渗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要点“新”提:扩大长期护理险试点,农险“再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除了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大病保险在2018年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并进行下一步工作任务安排外,与上年工作报告相比,也出现保险相关“新”面孔。

首先,今年的工作报告中,首度提出“要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早在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曾提出,要“建立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并开展试点。随后,人社部印发《指导意见》,在15个城市启动试点工作,并指出利用1-2年时间,基本形成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逐步增多,长期护理需求很高,长期护理保险是应对方法之一”,业内专家向蓝鲸保险介绍称,“如果缺少独立的照护保险作为支付方,一方面会使需求压力压向医疗领域,使医保基金支付压力增大,另一方面也会因个人经济能力受限,导致各类照护、养老机构难以维系,不利于社会照护服务供给的可持续性”。

尽管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必要性,但推广还需攻坚克难,郝演苏向蓝鲸保险分析道,“护理保险较为复杂,首先护理保险持续时间相当长,且需要进行相对周到、细致的研判;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这个业务,除了财政充裕的地区外,大多地区的布局难言到位,主要还处于‘喊’的过程,真正落地程度很难,主要要看国家愿意出多少资金进行推进”。

同时,蓝鲸保险注意到,曾出现在多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农业保险,在2018年“隐身”一年后,再度出现在2019年的《报告》中。《报告》提出要求,要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健全粮食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改革试点。

尽管今年的报告中对于农业保险的工作方案仅有笼统提及,但朱俊生认为,其包含的信息丰富,在近期发布的中央1号文件中,已有所规划,如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实施以奖代补试点等,均是改革试点的举措。

“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尤其是大宗作物农险,已经实现较大的覆盖面,但还存在保障水平较低等突出问题”,朱俊生向蓝鲸保险介绍道,“主要推进的是物化成本保险,但地租成本、人力成本等尚未完全纳入保障范围,进一步的动作,应该是推进完全成本保险的试点”。

夯实金融业“压舱石”,专家期待保险业布局风险管理服务

除了在医疗、养老、农业等民生方面发挥风险保障的功能,保险业在金融业也可发挥“压舱石”与“稳定器”的作用。今年的《报告》中,在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工作任务中,明确表示,“要增强保险业风险保障功能”。而在上一年的工作报告中,有类似表述,表示要“拓展保险市场的风险保障功能”。

“近两年,保险业强调回归保障,服务实体经济,今年《报告》指出要持续强化这一功能”,在朱俊生看来,这是政策积极引导的表现,“与金融业其他组成部分不同,保险业最核心的功能即提供风险保障,需要强化”。

“首先,保险公司需要思考如何提高财产保险的渗透率,提升参保率,防范损失风险”,朱俊生具体介绍道。近年政府工作报告接连提到的“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即是在推动贸易出口的前提下,为保障出口企业收汇安全推进的政策性保险业务。

不仅如此,朱俊生还建议道,“保险业还可以利用专业知识,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对金融各领域进行风险管理,这一功能十分值得挖掘”。

此外,蓝鲸保险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结构性去杠杆,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稳妥处理地方债务风险等方面并未直接提及保险业的作用,但从当前的政策导向来看,具有稳定性强、投资期限长等优势的险资,可发挥空间值得期许。

2018年以来,政策对于险资的应用空间即持续调整,2018年10月25日,银保监会下发通知,允许保险资管公司设立专项产品,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为优质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提供长期融资支持;2019年1月28日,银保监会进一步表示,鼓励险企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同时,适当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允许专项产品通过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化解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

对此,朱俊生认可,“整体而言是好事,尽管此前发生过不合规之处,但当前政策导向的改变,给保险公司投资提供了相对宽松的范围,也有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蓝鲸保险 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