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在新高考迷雾中跌撞前行(上)

“6选3”改革后,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虽然增大了,但却使考学竞争更加激烈。

自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后,以浙江、上海为高考改革“先行军”,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地紧随其后,各省份改革方案陆续出台。截至2018年末,第三批高考改革省份新增8省。加上第一、二批的试点城市,高考改革省份已近半数。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8年初,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曾对外表示,对于高考改革省份的基本态度是实事求是、不凑数。时间服从质量,坚持质量导向、问题导向,确保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得成功。2018年末,原定2018年启动高考改革的18个省份中,已有半数以上推迟了改革进程。

时至今日,新高考改革已近5年,纵观全国各省,哪些省份已做出了改革?各省细则之间,有何异同呢?蓝鲸教育对此加以梳理,如下图所示。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第一批次省市的细化方案仍在完善;第二批次省市借鉴第一批次的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尚需高考检验;第三批次的省市则持有“学习和观望”这一相对保守的态度。

但无论是哪一批次,高中都离不开各种“套餐组合”的设定。因此,蓝鲸教育选择重点剖析各批次省市“套餐”设置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地区考生适应不同“套餐”的过程及成果。

试点范围扩大,“6选3”延伸出的套餐制需逐步完善

在杭州一重点高中的受访教师看来,套餐制度是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时的折中之举,“有其合理性”。但如果学校有能力提供任意组合的套餐,“还是要尽可能提供所有的组合,毕竟让学生对自己的选择负责,长此以往对其人生规划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但在实际操作中,目前仍有很大限制,“包括资金、教室、硬件、教师成本等,都会制约学校开设全部组合”。据其了解浙江省的三四线城市中仍有不少高中在使用固定套餐制度,只有少数大城市中的重点高中有能力提供任意组合的课程。因此“套餐制度短期内仍会是高中的主流选择”。

使用套餐的学校若仍出现师资过剩/不足的情况,据其观察若师资过剩的话,浙江省内高中会选择将学生小班化,“本来1个班50个人对应1个老师,现在调整成25人1个班,开2个班就安排2位老师”;师资力量不足时,则可能会出现“例如物理老师转岗教技术的可能”,尽量保证教师排班任课的合理性。

师资力量相比于浙江较为缺乏、本身又是高考大省的山东,对套餐制度的运用更为灵活。“先不考虑师资能否支撑全部走班,单从管理上全部走班的学生就较难管”,山东潍坊一重点高中的受访教师表示,因此山东高中更倾向于设置套餐制度。

该受访教师表示,目前山东各高中主要基于高考出成绩的难易度,及科目受高校招生认可程度高低划分套餐。“物理这一科受高校认可度最广,历史比较容易考出成绩,那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山东考生选这两科”,针对于此,扩展出山东高中的“固定组别、小范围走动”套餐分配方案。

目前山东高中普遍采用的套餐方案,在大体框架上主要分为三类——“3+3”、“3+2+1”和“3+1+2”,以此设置固定班。

据该受访者表示,“3+3”是“6选3”中的“3”相同;“3+2+1”是“6选3”中有2科相同,比方说某一批学生都选了物理和历史、以此为固定班,语、数、英、物理和历史都在一个教室上课,这样的班级里学生只走1科;而“3+1+2”则是“6选3”中1科相同,这样的班级里学生走2科。“学校希望的,还是组合越少越好、小范围组班,这样班主任也好管理”,该受访教师说道。

河北作为第三批次省份,承德一高中的受访教师表示,“套餐组合”目前主要由校方统一安排。河北约定俗成的方案是“‘6选3’里的物理和历史必须优先确定一门,划分学生趋文还是趋理,以此安排相应的授课教师”。据其了解,虽然学校会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组合,“但除衡水一中、石家庄一中/二中等省级重点高中外,大部分高中好一点的也就能安排七八种”。

“想要扩大组合数,就需扩建学校、扩招学生,以此向教育局申请扩招教师”,他说道。这样,才有能力扩大课程套餐的组合。

就此现状,廊坊一高中的受访教师指出,“教育局能否出统一规定至关重要”。在其看来,如果河北地区同一批次、同一教学水平的高中“假设能硬性规定6种组合让学校排班授课”;这才能在更短时间内解决师资需求波动性大的问题。

辽宁虽然同样是第三批次省份之一,但大连一重点高中的受访教师反映,据其了解“辽宁省更多是跟着已经实践新高考政策的省份走”。

“原来说是跟着浙江的方案走,后来发现问题不少;现在看起来山东的方案更严谨一些”,该受访教师说道。“因为浙江对学考的要求太严格了,大连文理分科时期的学考要求特别松散,全A的不少都是中等生。日常成绩好的学生对学考并不重视,考出的成绩反而是合格就行、很难作为考核指标”,如果辽宁按浙江的方案改革,在她看来学生观念一下子扭转过来并不现实。

“学考一旦没上A,学生哪怕考670、680也很可能报不上985中的顶尖大学,该方案未免过于绝对了”,她表示。

“6选3”虽增强学生自主权,但可能使考学更激烈

“6选3”新高考改革细化出来的课程套餐制度,对高中生学业发展而言到底有何影响?

北京、上海等教育资源十分丰富的个例我们不计算在内;蓝鲸教育与第一、第二、第三批次省市的受访教师进一步沟通,了解新高考改革落实对基数更大的普通考生而言,造成了哪些实质性变化。

上文中来自浙江的受访者表示,即使新高考政策已在浙江实际执行过两批学生,但还有部分学生不会做合适选择。比方说浙大的物理系和数学系,对物理这一科有硬性要求,如果没有选的话无法报考相应专业。

因此很多理科强势的学校会建议学生选物理课。但实际学习中,有学生发现自己的物理成绩不上不下、拉不开优势,“最后还需放弃物理,这就要求学生懂得权衡和取舍。而该能力对学生人生的发展都很有益处”,因此学校近年来都在开设针对性课程给学生和家长,引导他们做学业生涯的规划。

上文中来自山东潍坊的受访者则表示,“6选3”改革后,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虽然增大了,但却使考学竞争更加激烈。

在其看来,“6选3”虽然可以任意组合,但高校在录取学生时有一定要求。比方说现在其了解到的招录方案,不同专业承认最多的一科就是物理。“将来选专业时,学物理的学生可选范围最广”,因此学校大多鼓励学生选物理。

“鼓励选物理的原因不仅是招录限制,更重要的是减轻文科生的压力”,她指出。因为“6选3”后偏文的学生依旧很难报考对理科有要求的专业,大多只能报科目不限的专业;但偏理的学生却可报上述两种类型的专业,原因在于大部分文科院校不限专业。

“分文理的时候比方说有20万文科考生在相互竞争,‘6选3’却可能出现60万考生在相互竞争”,这无形中加大了文科生的竞争压力。此时学一门物理,对偏文的学生而言就不仅是“多一种选择”那么简单。

来自河北承德的受访者则认为,“6选3”虽然同样会出现纯文或纯理组合,但“组合模式”对学生而言的确要强于原先的“文理分科”。原因很简单,有的学生在三门理科中物理就是不行,或者三门文科中地理就是不行。现在出现课程组合,他们终于有机会避开非常吃力的那一科,“这是文理分科时无法实现的,且的确降低了学生的学业压力”。

高中是否可能建成“缩小版”大学

不同批次落实新高考政策的省份,区域中的学校和教师对“6选3”选课模式的看法侧重点也不同。但在蓝鲸教育调研过程中,发现山东青岛一所公私合办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高中部,其对“6选3”政策的落实方案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据受访教师表示,该校高中部是私立学校,目前只招生了两年;且是北京十一学校的盟校,参照其教学体系而建。因此学校从招生开始就使用“6选3”选课机制。在她看来,“6选3”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文理分科时文科三门中有一门地理,但地理的部分课程对文科生来说难度很大;且大学地理系大部分文科生很难学好,理科生才学得明白”,她说道。因此文理分科把地理算进文科,从根本上来说就有一定问题。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学生理科成绩过硬,但又特别喜欢地理”,那“6选3”对他来说,就远比“文理分科”合理。若该生以后想从事地理相关职业,那他在高中就可打下基础;要比在大学从零学起少走很多弯路。

该受访者表示,虽然“6选3”的组合机制普遍增加了学校的操作难度,但对其所在的高中来说影响并不大。“因为我们以学科为教室,没有行政班更没有班主任”,学生走班跟大学上课的模式完全相同。

由于在建校伊始就确定了该制度,学校教学场地的建设、师资的配备也完全按照设置所有组合的标准招募。“因为是十二年一贯制,学生上高中前老师都会潜移默化地灌输‘6选3’的机制理念,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所以学生在升入高中时就很清楚自己未来的选课方向”,她说道。

虽然该校的情况较特殊,与全国范围内大多数公办高中相比更像是一个“乌托邦”;但“高中之前就帮助学生理解‘6选3’,高中就是缩小版大学”的办学模式,对民办高中尤其是十二年一贯制民办学校而言,却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办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