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千万招人”养猪“,河南首富颠覆行业的雄心

开出千万年薪招兵买马,河南首富秦英林打算进一步扩展他的养猪版图。在猪瘟带来的行业变革中,集约化自繁自养的新模式,终于显现出它的优越性。

上个周五,养猪企业高薪招聘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

对此,有网友评论道:“现在想想,当年老师叫我回家养猪,真的是为我好。”

事实上,月薪两万是上市公司牧原股份(002714.SZ)去年开给名校应届毕业生的薪酬。经查证,今年牧原股份并没有公布应届生的具体薪酬。但是,通过牧原股份公开的社会招聘薪酬信息来看,这家公司的确在招揽人才上十分舍得花钱。

10月8日,牧原股份的官方公众号(ID:牧原招聘)发布了今年的招聘信息,称企业今年推出了百千万年薪招聘计划,将开放100个千万年薪的岗位,1000个百万年薪岗位,其中工程师岗位的薪酬报价为月薪1万~10万元。

原本,高企的猪肉价格就是大众时下热议的话题,牧原股份在此时放出高薪招聘的消息也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牧原股份的三季报显示,第三季度其营业收入为45.7亿元,归母净利润高达15.4亿元,同比增长259.7%。今年的大手笔招兵买马不但颠覆了人们对于养殖行业岗位的认知,也显示出了牧原股份想在行业整合期大举扩张的野心。

736337087438651405.jpg

在生猪养殖行业,牧原股份是新型自动化规模养殖的代表,它所推崇的自繁自养模式曾经一度不被看好,却在当前环境中显现出了独特的优越性。

从农民的儿子到河南首富

天眼查显示,目前牧原股份的上市主体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注册地为河南省内乡县。但牧原股份官网介绍,其创始人秦英林早在1992年便开始了养猪事业。

牧原股份公开资料显示,秦英林出生于河南省内乡县,是农民的儿子。秦英林此前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在自己17岁那年父亲所养的猪曾因为传染病全部死亡,目睹了父亲痛苦的他因此立志要学习养猪的专业知识改变现状。为此,他不惜放弃了保送河南大学,转而选择了河南农业大学的畜牧专业。

1992年秦英林开始养猪,创业的启动资金仅够他养22头猪。并且,他在河南农大所学的专业知识,也没能在实践中让他的猪完全避免被传染病感染。这位后来的河南首富,在创业之初也十分艰难。关于曾经他亲手盖猪舍,他的猪差点全部病死,给猪做手术、亲手掏猪粪的故事,许多媒体都曾报道过。

1995年,秦英林的生猪养猪开始规模化。他采用的养殖模式是自育自繁自养,也就是经营生猪养殖的育种、繁殖、育肥的完整环节,并进行集约化养殖。相较于传统的合作养殖模式,一体化养殖能够将生猪养殖的各个生产环节置于可控状态,有利于保证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

这在当时的生猪养殖行业是十分少见的。我国的生猪养殖以农户散养为主,直到2015年,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出栏量占比才达到50%。即便是实行了规模化养殖的企业,也多采用“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例如温氏股份(300498.SZ)。另外,牧原股份还从事饲料生产和猪粪的回收利用。

到2018年,牧原股份的生猪出栏量已经达到1101.1万头,其中包括商品猪1010.9万头,仔猪86.4万头,种猪3.8万头,占全国6.94亿出栏量的1.5%。目前,牧原股份已经是全亚洲集约化养猪规模最大,全球规模第四大的生猪养殖企业。

11月7日福布斯公布的2019年中国富豪排行榜上,秦英林夫妇以1173.8亿元的身价位列全国第9和河南第一。

正是因为牧原股份拥有如此庞大的养殖规模,又全部采取自主集约化的养殖方式,才催生出了这些年薪百万的养猪岗位。

高薪招聘背后的雄心

既然牧原股份采用集约化的规模养殖,那么建设卫生且高效的养殖场是生产经营的首要条件。

牧原股份公开资料显示,自1992年至今其猪舍的设计已经更新至第九代,最新一代的猪舍里不仅有珍珠岩保温墙、猪厕所、喷雾降温设施、通风设施,还有水热暖器,而这一切设备都已经实现了自动化。

另外,猪的养殖也实现了自动化。猪舍配备了自动化供水、供料系统,并安装了传感器,所有猪的饲料加工、喂食工作都能通过中控平台实现,饲养员也能够通过手机随时查看生猪的状态。因此,一名饲养员能够同时饲养2400~3600头生猪。

通过电脑操控自动化设备喂猪并不简单,想要去牧原股份当个月入过万的猪倌,首先也得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全自动养猪场大大地提高了牧原股份的经营效率,降低了其生产成本。在非紧急情况下,即非洲猪瘟爆发以前的2017年,牧原股份的生猪养殖成本为全行业最低,毛利率为30.03%,高于行业龙头温氏股份的生猪养殖业务毛利率24.8%。

目前,牧原股份已经在全国有了357个这样的农场,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安徽和辽宁等省份。并且牧原股份还在寻求养殖规模扩张,三季报显示牧原股份的在建工程余额高达49.6亿元,包含13个分布在各省的生猪养殖项目,年出栏量为18~80万头不等,占总资产的13.31%。

因此,我们能够看到牧原股份放出了大量的建设、结构设计、水电、材料、物联网相关的工程师岗位。这些岗位不但提供的薪酬最高,也多要求本科及以上的学历。

尽管牧原股份大张旗鼓地招兵买马显得信心十足,但是完全自主的养殖模式原本就对资本投入有着较高的要求,这样大规模地扩张更是加重了企业的资金负担。

为了扩大养殖规模,牧原股份自从2014年上市以来已经进行了两次非公开发行和一次优先股发行,共募集资金71.7亿元,均用于养殖基地建设。另外,牧原股份的资产负债率也一直居高不下,近三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6.22%、47.03%、54.07%,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企业的财务费用更是不断增长,2016年至今年前三季度,分别为1.72亿元、3.12亿元、5.28亿元和4.63亿元。

原本生猪养殖就是一个强周期性行业,在猪肉价格低迷的时候,所有企业的经营都会变得艰难,包括已经规模化的龙头企业,自繁自养模式高昂的前期资本投入则会进一步加重养殖企业的负担,这也是业内猪企普遍选择“公司+农户”模式的原因。直到非洲猪瘟改变了行业,牧原股份的选择似乎得到了验证。

自繁自养VS公司+农户

所谓“公司+农户”的模式,是一种生猪养殖企业与农户合作生产的养殖模式。以温氏股份为例,公司会根据养殖场的使用状况筛选有合作意向的养殖农户,与其签订委托养殖合同,公司负责提供种苗和疫苗、饲料等物资,而农户负责在公司的监督下进行养殖。到了生猪达到上市天龄后,公司会按照约定价格收购生猪并结算费用。其肉鸡、肉猪的生产模式均是“公司+农户”的模式。

直到目前,这样的合作生产模式都是生猪养殖行业的主流,牧原股份所崇尚的全流程自主模式反而是异类。这其中的原因,除了集约化自主养殖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门槛对于都过高之外,在非洲猪瘟前,集约化养殖的优越性也一直没有得到体现。

自繁自养模式并不能明显地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生猪养殖是一个万亿级的庞大行业,即便是行业产能最大的温氏股份,市占率也仅为3.33%,完全无法影响猪肉的供需关系。因此,目前所有的生猪养殖企业都只能被动地接受行业的周期性。尽管牧原股份的闭环生产将成本降至了最低,但影响其毛利的首要因素,依然是市场决定的价格。

而到了非洲猪瘟爆发的2018年,由于受影响的农场养殖规模较大和增加生产中的免疫流程,牧原股份的利润率受到的影响要大于采取“公司+农户”的温氏股份。牧原股份的毛利率从2017年的30.03%下降至9.83%,而温氏股份的毛利率从24.8%下降至12.32%。

而到了近期,自繁自养模式的优势逐渐得到了体现。从上市公司公布的月度生猪出栏量来看,两家公司同样经历了今年初的恐慌性大量出栏和今年下半年能繁母猪存栏量减少导致的出栏量下降。但是,到了今年第三季度,牧原股份的出栏量已经逐渐恢复。而受到猪瘟影响,存栏量遭到损失的养殖户和主动出清了存栏量的养殖户复养的意愿较低,温氏股份的生猪出栏量迟迟无法恢复。10月份温氏股份的生猪出栏量为89.43万头,相当于去年同期的47.13%。

农业期刊《北方牧业》的报告显示,由于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我国的生猪产能减少了50%,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历史低点。然而,牧原股份的存栏量却在不断增加。2018年末,今年上半年和三季度末,牧原股份的生产性生物资产余额分别为4.9亿元、5.65亿元和7.62亿元,同比增长4.23%、17.72%和99.28%。这样的逆势扩产,是依赖合作型生产模式的生猪养殖企业难以做到的。

牧原股份的自繁自养模式同样得到了资本的认可。11月8日,牧原股份宣布了其上市以来最大的一笔投资。公告显示,牧原股份将与华能信托共同设立子公司经营生猪养殖,两家投资总规模不超过110亿元和100亿元,牧原股份将持股51%~55%。

就目前来看,牧原股份的确有望成为猪肉行情的大赢家,有志投身于养猪事业的朋友们,不妨去挑战一下千万年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