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保集团吴焰:保险精准扶贫引入资金“活水”

吴焰建议,引导保险机构加强精准扶贫创新,着眼缓解贫困人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鼓励支持保险资金构建完善直接面向贫困人口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

金融扶贫,保险先行。日前,金融扶贫成为热门话题,保险行业从业者也积极建言献策,并向业内分享扶贫经验。今年两会期间,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焰带来一份关于精准扶贫问题的提案,强调通过完善农业保险保障体系的方式,把精准扶贫落实到发展生产中来。在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保成本、保产量的基础上,鼓励保险机构针对贫困地区开发保价格、保收入的农产品价格保险和特色农险产品,切实提高对贫困地区生产力的保护。

保险机制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提高贫困人口健康服务可及性

吴焰此前在政协提案中提出,保险是精准扶贫、实现全面小康可资利用的重要金融工具。吴焰提到,保险机制可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提高贫困人口健康服务可及性。其具体举例指出,人保近年来在云南昭通等地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展民政医疗救助补充保险,利用民政医疗救助基金为城乡低保、农村五保、重点优抚对象购买商业团体补充医疗保险,放大了救助基金的保障效应和使用效率,提高了贫困人员的医疗保障水平,探索出了一条运用保险机制实施健康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吴焰认为,保险机制还可以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能,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增强贫困群体再发展能力。通过发挥保障功能和增信优势,保险能够撬动信贷资金,有效缓解贫困群体借款难问题,创造有利于“造血式”扶贫的金融环境,在产业扶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吴焰表示,保险机制还能促进地方政府投融资机制创新,支持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后劲。

充分利用WTO“绿箱”规则,扩大补贴范围

为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保障体系,把精准扶贫落实到发展生产上,吴焰还建议在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保成本、保产量的基础上,鼓励保险机构针对贫困地区开发保价格、保收入的农产品价格保险和特色农险产品,切实提高对贫困地区生产力的保护。同时,充分利用WTO“绿箱”规则,进一步扩大财政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规模和范围,特别是加大对贫困地区农业保险的专项支持力度。

吴焰今年两会期间还具体提出,进一步推动将保险纳入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引导地方政府在脱贫攻坚中加大保险工具运用力度。合理确定贫困地区保费财政补贴标准,降低乃至取消贫困县县级财政承担的政策性农险保费补贴。鼓励政府部门采取委托经办、直接采购等多种方式,借助保险公司的专业能力,为贫困人口提供效率更高、服务更广的托底式医疗保障。探索利用扶贫资金为贫困人口购买保险,努力实现对贫困人口生产生活风险的全覆盖,放大扶贫资金杠杆使用效果。

此外,吴焰还就因病致贫问题提出建议,称进一步创新救助资金发放方式,把精准扶贫落实到防止因病致贫返贫上,进一步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为困难群众提供商业医疗救助保险,改变传统按人头平均发放救助资金的方式,借助保险公司的专业能力,将救助基金支付给那些看病后自付比例较高的贫困人员,扭转过往医疗救助基金大量结余状况,提升救助基金的使用效率。

破题“血脉不通”,打通金融扶贫产业链

值得一提的是,如何打通扶贫产业链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议题,吴焰曾在去年两会期间提出,进一步加大推广农村银保互动机制,把精准扶贫落实到打通金融支持上,在贫困地区复制推广“农户+财政+保险+银行”模式,面向贫困群体提供免担保、免抵押的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同时,在发展贷款保证保险的基础上,支持保险机构以自有资金或募集社会资本,采取助贷模式或专项基金等方式,直接投向“三农”。

而在今年两会期间,吴焰就分享了该公司在阜平县的产业链模式。具体来看,该公司构建了“保险先行、贷款跟进”的政府、保险、银行“风险共担”的机制,打通了金融扶贫服务链,解决了金融支持“血脉不通”的问题。金融进农村的关键,是要破解农村信贷风险高、金融机构放贷意愿不足而导致的“血脉不通”难题。

吴焰具体指出,一方面,通过农业保险参保农户保单质押、“政银保”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充分发挥保险机制的内生风险防范与补偿功能,降低金融部门扶贫信贷风险,构建“保险先行、贷款跟进”的政、保、银三方合作模式,共同支持金融机构向农户和企业发放贷款。另一方面,发挥保险保障、保险资金以及农村扶贫数据集合等支农优势,创新开展“政融保”支农融资项目,以保险资金直接支持农户发展规模种植、养殖等生产经营活动。

吴焰进一步建议,引导保险机构加强精准扶贫创新,着眼缓解贫困人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鼓励支持保险资金构建完善直接面向贫困人口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为脱贫攻坚提供稳定、低成本的长期资金支持。研究对保险公司的扶贫保险业务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优惠,引导更多保险资源投向精准扶贫。同时明确农业保险保单质押的法律属性,制定出台涉农信贷与保险合作操作细则,以法治的力量强化保险与信贷扶贫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