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反欺诈白皮书:数据是基础、技术是支撑、机制是保障

5月31日,京东金融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联合发布《数字金融反欺诈白皮书》

5月31日,京东金融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联合发布《数字金融反欺诈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京东金融研究院院长孟昭莉表示: 由于数字与金融的“联姻”,金融的欺诈行为呈现出专业化、产业化、隐蔽化、跨区域等新特征,对传统的反欺诈手段形成极大挑战。因此,针对金融领域的反欺诈技术也应不断革新,既要精准打击存在的风险,也要执棋先行,做到防患于未然。

白皮书针对性地梳理了欺诈新方式,反欺诈手段,以及在8个金融场景中识别、打击欺诈行为的落地实践,即网络支付,网络运费险、网络借贷、网络营销、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手机银行、生猪保险。

以网络支付场景为例,某用户发现自己银行卡里的5万元“不翼而飞”。反复查询,他被通知自己在某平台注册了一个新账号,购买了高达49966元的商品,实质上并非本人的购买行为。其实,该平台风控部门利用其风控体系在支付的那一刻已触发预警。接到预警后,风控负责人快速安排对这一订单的拦截,同时安排发货以进一步锁定嫌疑人,最终帮助用户挽回损失。

该案例通过行为序列技术以及生物探针技术的异常触发了预警。最后,关系图谱技术通过分析发现该用户对本商品的需求并不高从而快速拦截订单,避免了损失。其中比较核心的是关系图谱技术,能够呈现出不同企业的关联和聚集特性,增强识别企业欺诈行为的能力,能够极大地提高了此类欺诈行为的精准打击率。

最近被热议的区块链技术在反欺诈上同样适用。举个例子,某保险公司勘察员小张在半年时间内,多次串通养猪户投保人虚报保单、并自导自演死猪假现场,骗得保险理赔款15 万元。在全养殖周期中,猪的外貌特征会发生较大变化,可选择若干关键节点,在猪的外貌特征没有发生质变的时刻不断更新图像数据,区块链技术可确保“唯一可识别编码”的连续性,就能解决“活体唯一识别问题”。

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反欺诈信息共享平台,将投保信息以及历史索偿信息上链存储,有新的赔付事件发生时,只需将照片信息上传就能自动识别保险欺诈和重复报案行为,让骗保小张和农户无所遁形。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网络犯罪侦查系主任秦玉海认为,从实践经验来看,反欺诈之战不是某一种技术或方法的单打独斗,而且一场集数据、技术和机制于一体的综合防御战,数据是反欺诈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前提,技术是打赢反欺诈之战的重要支撑,机制是优化反欺诈效果、提升反欺诈能力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