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探索“去地产化”,万科、龙光等房企或面临调控风险

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一个月的时间里,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深圳、惠州等6个城市相继针对楼市下发7次文件,旨在探索楼市管控长效机制,通过规范市场、管控价格,抑制投资等行为。

自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以来,各大房企全速出击,加快在粤港澳大湾区布局。克而瑞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8年4月,万科在大湾区新增土地储备达1316万平方米,其中广州、东莞、佛山分别新增371万平方米、314万平方米和261万平方米;恒大新增土地储备846万平方米,其中佛山、惠州两城以294万平方米和231万平方米占据大份额。同时阳光城、泰禾、融信、融创、龙湖等非本土房企也在加速大湾区扩张。

据好地研究院公布数据,2018年1-5月,共有多达68家房企在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区域拿地。其中,龙光斥资116.1亿元在佛山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珠海香洲区,中山古镇镇、东凤镇,肇庆鼎湖区(肇庆新区)拿地8宗,为房企拿地金额排名之首。碧桂园则以97.1亿元拿下广州增城,佛山南海,惠州惠城区、仲恺区、大亚湾,江门鹤山、肇庆鼎湖区、高要区共计13宗,拿地金额排名第二。保利在佛山禅城、南海、高明,江门蓬江,肇庆四会拿地5宗,掷金89.2亿,略低于碧桂园位居,榜单排名第三。

大湾区为何加速推进“去地产化”策略?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战略研究员、特聘教授江瀚分析认为,大湾区的调控属于全国的统一部署,并没有针对地区的房地产行业,房地产长效机制是全国化的探索方向。他指出,大湾区在近一个月内调控密集,是因为大湾区作为热点区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客或投机者,这才使得大湾区的调控变得更加密集。

安居客首席分析师张波表示,其实从现在来看,大湾区的调控并不是很多,主要是为了限制短期集体性炒房现象导致大湾区地区过热。张波分析,未来大湾区的区域利好会长期存在,也会吸引更多房企关注,但房价以及区域的热度会被重点监控。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则持有不同观点,他表示,去房地产化是此类湾区建设的大方向,未来此类区域政策收紧概率会持续加大,房企也需要积极应对潜在的调控风险。严跃进强调,此类整顿,对于房价的管控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比如在自贸区布局的项目,可能短期内会受管制。另外对于一些刚需楼盘来说,整顿后接盘者会减少,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房企销售业绩。

#粤港澳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