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偷漏税高片酬乱象必须遏制

天价片酬而非艺术成就,也开始成为艺人追求的终极目标。

编者按:今日光明日报刊文评影视行业偷漏税乱象,文章称,一个时期以来,影视作品一味地追求收视率,影视剧制作费也是水涨船高,尤其是知名演员的片酬更是天价。“演员请不起了”几乎成为所有制片人的抱怨,而即使在这样的天价片酬下,回报给观众的却依然是男女主角一起对戏不超过10天、替身无处不在、演员对着绿布演戏、对戏大量依靠抠图、演员不背台词直接念数字充口型。

光明日报表示,当天价片酬横行,其必然压缩影视作品大部分制作成本,导致拍摄时长、编剧、灯光、道具、美术、场景等这些重要环节大打折扣,最终造成影视作品品质下降。另一方面,天价片酬而非艺术成就,也开始成为艺人追求的终极目标。当一个行业笼罩在“拜金主义”氛围中,资本逐利的天性就会消解影视创作的主体,而片面地使明星成为最醒目的价值符号。

以下为全文:

一个时期以来,影视作品一味地追求收视率,影视剧制作费也是水涨船高,尤其是知名演员的片酬更是天价。早在2011年,《光明日报》就发过一篇题为《“明星片酬暴涨”之怪现状》的报道,直指明星比待遇、摆“大腕儿”的不良风气,并说“一两年前,如果哪位明星片酬达到20万元一集,业内便已经觉得高到不可思议。”确实,此前红遍大江南北的《士兵突击》演员片酬只有5000元一集。以电视剧为例,在当时已经让人觉得“飞得比天还高”的明星片酬,在短短几年后,已从一二十万元飙升到上百万元——2017年,在上海东方传媒集团制播年会上,集团影视剧中心主任王磊卿直言,“一部成本3亿元的电视剧,明星拿走2亿元片酬”。

“演员请不起了”几乎成为所有制片人的抱怨,而即使在这样的天价片酬下,回报给观众的却依然是男女主角一起对戏不超过10天、替身无处不在、演员对着绿布演戏、对戏大量依靠抠图、演员不背台词直接念数字充口型。这样严重缺乏诚意的表演,以及各种“霸道总裁”“玛丽苏”“大女主”,段子堆砌、空洞无物、浅薄粗鄙、严重脱离生活的概念化套路化的影视剧充斥着荧屏。天价片酬却不能带来匹配的文艺作品,这种愈演愈烈的怪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反思。

当天价片酬横行,其必然压缩影视作品大部分制作成本,导致拍摄时长、编剧、灯光、道具、美术、场景等这些重要环节大打折扣,最终造成影视作品品质下降。另一方面,天价片酬而非艺术成就,也开始成为艺人追求的终极目标。当一个行业笼罩在“拜金主义”氛围中,资本逐利的天性就会消解影视创作的主体,而片面地使明星成为最醒目的价值符号。

观众不会在肤浅的娱乐上得到真正的满足。浑然天成别具灵韵的文艺作品,远离浮躁、铸心立魂、“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肥沃”的文艺工作者,关注人民深层的精神情感、刻画伟大民族和伟大时代的动人心魄的优秀史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的文艺高峰,才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够得到观众的由衷赞赏。

一个基本原理是,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丢开一个民族的文化需求。我们不能想象,古今中外,有哪一个民族,可以脱离自己民族文化的支持而生生不息绵延至今。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当前,为以影视圈为典型的文艺界去浮躁、降虚火便是为文运文脉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的重要方向。不久前五部委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加强对影视行业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逃税等问题的治理,彰显着党领导和改进文艺工作的魄力与决心。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扎根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展现用心、用情、用功的时代作为。

在这样一个乾坤清朗、秋高气爽的时节,我们无论登高眺远,还是凭栏驰目,尚有前人以“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的态度与精神,留给我们诸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样让人吟来口角噙香、豪情万丈的文化珠玉。去浮躁、降虚火,潜心打磨、砥砺切磋,我们奉予后人的历史记录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