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寿副总裁徐海峰:保险业不可由风险管理者异化为制造者

徐海峰指出,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一定找准需求,找准着力点,在制定战略,创新产品和服务、资金安全等过程中要立足于实体经济的需要。

12月11日,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举办的第十三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上,中国人寿副总裁徐海峰基于中国人寿的发展实际,就行业的守正、出新、致远三个层面提出观点。

徐海峰指出,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一定找准需求,找准着力点,在制定战略,创新产品和服务、资金安全等过程中要立足于实体经济的需要。同时应加强对自身风险的管控,而不能由风险的管理者异化为风险的制造者,不能让本是风险管理的保险行业成为风险之源。

守保险业之“正”,需谋大局,定准位,防风险

“守正即恪守正道”,徐海峰表示,“保险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守正就是要发挥保险保障的天职,坚持稳中求进,切实抓好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优质保障,防控金融风险等工作,使保险业真正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金融安全,改善民生保障,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具体来看,“保险业作为国家服务战略的重要力量,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是立国之本,而金融是国之重器,是国民经济的血脉。为市场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与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徐海峰强调,“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一定找准需求,找准着力点,在制定战略,创新产品和服务、资金安全等过程中要立足于实体经济的需要”。

以中国人寿为例,“公司先后参与招商轮船、中远海运等项目,助力‘一带一路’布局,支持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上海浦东新区等新区建设,入股京东电力,参与大唐集团债券融资等项目,支持京津冀协同,投资200多亿元参与中国联通混改,服务国企改革,支持舟山跨海大桥,国家电网,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建设,通过公开市场股权、债券投资,向企业提供直接融资超过6000亿元;通过项目融资方式,投向实体经济的资金超过300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300多个”,徐海峰介绍道。

更进一步,在徐海峰看来,保险业目前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的发挥保险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作用,如何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如何更深度的参与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助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更好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何更好的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建设。

与此同时,“促进经济和社会繁荣发展,是保险业的天然使命”,徐海峰表示,要坚持保险业姓“保”,使保险成为经济的“减振器”和社会的“稳定器”,实现保险和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协调发展。

从风险管理角度来看,保险业作为管理风险的特殊行业,除应该有效履行风险管理职能外,还应加强对自身风险的管控,而不能由风险的管理者异化为风险的制造者,不能让本是风险管理行业成为风险之源。

徐海峰对此表示,要把防控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深入治理市场乱象,及时妥善处置潜在风险点,完善防控风险的长效机制,切实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出保险业之心,需有产品,重创新,提服务

“保险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不仅要恪守正道,还要坚持不断创新”,徐海峰认为,“行业的创新主要包括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科技创新三大方面”。

“首先,要高度重视产品创新”,他指出,保险产品与其他金融产品不同。客户即使购买产品也不希望发生实际的赔付,消费低频且需求较弱,同时大部分公司销售保险产品时,很难将保险用途实际化、场景化展现给消费者,导致产品转化率低。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保险打破了这一困局,使消费者能够自行体验场景中的时间、空间以及情景,从而刺激情绪出发点,以此实现交易。

在此背景下,徐海峰表示,“一定要立足客户感知,能够真切触发消费者的情景体验,带给他们实用的感受。如此消费者才会心甘情愿的购买保险产品。”

其次,要高度重视服务创新。“客户对公司的评价维度就是服务,标准基本只有好或者不好,很少有第三个评价的标准”,徐海峰介绍道,“在对客户进行充分需求分析、数据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细分客群、需求的特点为客户提供有情感,有温度的保险保障服务”。

最后,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方面,据徐海峰介绍,中国人寿新一代建设项目正在完善客户体验,提高理赔速度,服务客户都不断进行探索创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实现日均为客户提供538万次保单服务,每2.5秒为一位客户提供理赔服务。(蓝鲸保险 关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