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烦心事:违规、爆品折戟,杨明辉如何高质量发展?

面对行业洗牌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中信证券是否做好准备?

投稿来源:首条财经

导 语

2017-2019体刷屏,引发岁月感慨、落差思考。

聚焦金融业,改革、创新、转型也在搅动行业,重塑价值分水岭。一些新兴选手,脱颖而出;一些实力老将,露出问题底色。

券业大哥中信证券也在经历类似烦恼,业绩变脸、踩雷不断、违规受罚、爆品折戟、负债高企,何以问题重重?“国际一流的中国投资银行”又何时实现呢?

刚刚过去的11月,中信证券过得不轻松。

意外折戟

截至12月5日,29家上市券商公布11月份业绩数据。广发证券成为行业黑马,单月实现净利5.92亿元,博得头筹。营收12.62亿元,环比增长63.74%。大佬中信证券却意外折戟:营收环比降幅最大,达到59.63%;华泰证券紧随其后,降幅58.16%。净利方面,两家头部券商,环比降幅更是突破70%。

此外,11月29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一判决书:2019年7月16日,因债券交易纠纷,中信证券向上海金融法院申请财产保全,请求冻结中民投银行存款共计4.95亿元。判决结果显示,上海金融法院已支持上述请求,裁定立即执行。这意味着,中信证券又踏中一个违约大雷。

利空行情,也干扰了市场情绪。11月29日,中信证券股价21.41元,创下两个月新低。

就在今日,中信证券回复媒体,上述下滑主要由于10月份基数较大,目前公司各项业务都正常开展。

客观而言,中信证券的回复具有可信性。毕竟作为行业大哥,其营利能力持续引领行业。即使遭遇滑铁卢的11月份,中信证券营收依然达到14.71亿元,位居首位。

来看三季报,有更生动体现。

数据显示,中信证券前三季度营收327.74亿元,同比增长20.45%;净利105.22亿元,增长43.85%。再夺双料冠军。

值得注意的是,中信证券是唯一一家前三季度营收超300亿的上市证券。单季看,第三季度20家券商营收超10亿元,中信证券以109.83亿元遥遥领先。净利方面,中信证券也以40.77亿元高居榜首。

不难发现,行业大哥实力强劲。

繁华隐忧,雷声阵阵

不过,一片繁华下,隐忧也有不少。甚至在一些投资者眼中,这些问题成为其业绩变脸的注脚。

近日,中信证券在上证e互动介绍,前三季度,公司合并口径经纪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主要受香港及全球各主要区域市场交易量同比下滑影响,其中境外经纪业务收入出现同比下降,境内经纪业务收入同比保持增长。

财报显示,前三季度,中信证券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31.4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8%。经纪业务手续费净收入、资产管理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均较上年小幅下滑,分别为57.03亿元、41.01亿元。

2019年1-9月,中信证券信用减值损失7.2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2.32亿元缩水41.20%。此外,由于下属子公司商誉减值,中信证券共计提2.68亿元减值准备。

再来看负债,截止三季度末,中信证券总负债5657亿元,同比增加23.6%。资产负债率更是达到77.55%,去年同期为74.54%。

高企负债率及快增的总负债,引发外界对其业绩成色及发展稳定性的担忧。

一定意义上说,这种担忧并非妄言。

伴随三季报亮眼业绩,一并公布的还有16起重大诉讼案件进展。

业务踩雷成为关键词。

其中,中信证券踩雷帅佳投资的股权质押业务,共涉金额6.49亿元,因股票质押业务踩雷萍乡英顺,涉及金额1.29亿元。

2018年3月,中信证券因程少博与公司开展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违约向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要求程少博、朱立新支付欠付本金人民币1.25亿元,以及相应的利息、违约金、债权实现费用等。

2018年11月16日,兴源控股集团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违约,中信证券向上海金融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要求其偿还欠付本金1.71亿元,以及相应的利息、违约金、债权实现费用等。

此外,中信证券还踩雷了东方园林的何巧女案。据悉,2018年4月13日,公司与何巧女、唐凯签订《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协议》及所附《交易协议书》,何巧女以其所持有的39700000股东方园林流通股股票质押给中信证券, 向公司融入初始交易金额人民币2.96亿元。

进入2019年,这种踩雷节奏依然前行。2019年1月22日,中信证券与康得集团发生合同纠纷案件,涉及欠付资金14.18亿元。

接着,中信证券再被曝出与爱普地产发生保证合同纠纷案,涉及欠付本金高达15.07亿元。

5月30日,金逸影视闪崩,当天触及跌停高达100次,换手率近70%。5月31日,深交所表示,对盘中异常波动的“金逸影视”进行重点监控。截至6月4日金逸影视市值累计蒸发27.23亿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金逸影视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中信证券持股数量97.48万股,占流通股比例1.451%。

据了解,中信证券在2019半年报中披露了21起金额超过1000万元的涉诉事宜。其中10起诉讼、仲裁事项都与信用业务有关,股权质押业务的涉诉金额超30亿元,远超其他涉诉业务。

而据搜狐财经统计,截止三季度末,中信证券上述16起诉讼案共涉违约金额39.21亿元。

显然,频频踩雷,干扰了中信证券的正常经营活动,对其产生诸多不确定影响,尤其让关键的现金流承压。

目前,中信证券已对多起诉讼、仲裁案件进行计提减值准备。截至2019年6月30日,中信证券股票质押回购项目计提减值23.51亿元,较上年末的19.66亿元增长3.85亿元。

6月25日,中信建投公告披露,计划通过竞价交易方式减持中信建投不超1.53亿股,即不超中信建投总股本的2%;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3.06亿股,即不超中信建投总股本的4%。

以当日中信建投收盘价26.48元/股估算,中信证券此次减持回笼资金或达113亿元。

不过,无论是减值还是减持,都是短时行为,后续处理仍有待时间考量。有券商人士表示,2018年A股回调、2019年A股盘整,部分上市公司股东无力还钱。但一般情况下,券商会跟股东沟通延期还钱,给予对方筹款空间,实在没有办法才会走法律途径。

内控不善,违规质疑

放眼证券圈,最忌讳的词语可能就是踩雷,不但影响业绩,还会丢掉专业、权威的脸面,降低市场信赖度。

有专家表示,中信证券频发踩雷事件,显然与其龙头券商地位不符。除一定的运气原因,更暴露出其内控、风控体系存在漏洞。

上述专家观点,并非空穴来风。

实际上,除外部诉讼追债,中信证券自身也多次发生违规事件,暴露出经营过程中的合规漏洞。

11月14日,中国证监会广东建管局发布对中信券广州番禺万达广场证券营业部采取责令改正措施决定。该营业部在2019年7月29日至2019年10月24日期间,由王穗宏代为履行营业部负责人职责,营业部未按规定及时向证监局报告。

这是自2015年4月以来,中信证券首次收到广东证监局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广东监管局表示,“上述问题反映出营业部内部控制不完善,工作人员合规意识淡薄。

2019年7月16日,证监会网站连发三份罚单,矛头直指中信证券及其保荐企业柏楚电子。

罚单显示,中信证券在保荐上海柏楚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过程中,以落实“对招股说明书披露内容进行整理和精炼”问询问题为由,对前期问询要求披露的“综合毛利率、销售净利率及净资产收益率大幅高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期间费用率远低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等事项的差异原因分析”等内容在招股说明书注册稿中擅自删减。

证监会表示,上述违规事项发生,反映公司内控制度存在薄弱环节,责令整改。同时两名保荐代表人朱烨辛、孙守安也收到警示函。

2019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发布处罚信息,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因未按照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报送可疑交易报告两宗违法行为,被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处罚款62万元,对2名相关责任人罚款7万元。

2018年7月11日,因中信证券(山东)聊城东昌东路营业部员工徐康涉嫌私下接受客户委托买卖证券,山东证监局对其警告并进行罚款10万元。

2018年5月22日,中信证券称,中国证监会认定公司作为宁夏宝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保荐机构,未勤勉尽责、缺少必要的职业审慎,存在对申报项目把关不严的问题;黄超、曾春在担任宁夏宝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保荐代表人过程中,未勤勉尽责、缺少必要的职业审慎,存在对申报项目把关不严问题。

爆款计划规模近腰斩

梳理上述问题,中信证券的龙头券商人设有了更丰富体现。客观而言,其暴露出的内外问题,也有一定行业代表性,凸显出风控力、创新性、合规度等核心竞争力的有待提升。

实际上,作为国内龙头券商,中信证券的业务创新也是可圈可点。

比如在资管新规、不确定的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券商都将财富管理作为业务的一个突破口,包括中信证券、银河证券、兴业证券等在内的券商都明确表示要向财富管理转型。

聚焦中信证券,2018年12月其发布公告称,经纪业务发展与管理委员会更名为财富管理委员会,对组织架构和激励机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专家表示,随着注册制,证券市场工具不断复杂化,投资者直接交易股票的需求减弱,券商专业性价值凸显,资管业务或迎来大发展;此外,券商的投行定价能力也将凸显,业务回归定价销售本源,并呈现多元化趋势。从通道型投行向综合型投行转变,也将提振券商业的业绩和竞争力。

利好因素越来越多,但这并不意味好日子真的来了。首先,资管新规深入实施,市场资金面临重新分配,缺乏竞争优势的券商将越发艰难。

来看看中信证券2017年筹备的信享盛世系列集合资产管理计划。

作为被誉引领券商资管业2018年FOF时尚流的明星产品,其被中信证券寄予厚望。

据了解,该计划自中信信享盛世1号起,至中信信享盛世30号结束,总计26产品组成,其中没有中信信享盛世4号、13号、14号和24号。

略有尴尬的是,这样的头部爆品,业绩表现却难言满意。

截至2019年9月30日,中信信享盛世1号净值为1.054元,成立以来收益率为5.4%。2019年年初以来,收益率28.73%。

这是什么水平呢?

Choice数据显示,自2018年3月12日至9月30日,以公募基金中货币基金和短期理财基金的口径对比看,共有103只货币基金(B型基金单独算一只)收益超过5.3%,最高的民生加银家盈理财月度B收益为6.1164%。

万得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11月1日,中信信享盛世1号的净值已达到1.082元。如以公募基金中开放式混合型基金为对比,中信信享盛世系列产品排在1100多名,表现居中。

由于净值表现并不出众,导致中信信享盛世系列产品面临巨大赎回压力。

截至2019年9月30日,中信信享盛世系列产品由成立日的68.85亿份,缩水至34.5亿份,减少34.35亿份,缩水49.9%,接近腰斩。

从单只产品份额变化比例来看,包括中信信享盛世1号在内的13只产品成立以来份额缩水超50%,占比达一半。包括中信信享盛世2号在内的10只产品份额降幅都在40%~50%附近。

只有中信信享盛世3号、5号和6号这3只产品成立以来份额缩水比例低于40%,但也都在39%附近。

而户均认购金额最高的中信信享盛世19号,也出现最大比例赎回。产品份额从2018年成立时的3.3937亿份,缩水至今年三季度末的1.27亿份,缩水比例超62%。

此外,中信信享盛世9号成立以来份额也下降超60%,降至1.189亿份。排在第三位的是中信信享盛世28号,同期由2.485亿份缩水至1.058亿份,降幅超57%。

事实上,从连续两个开放期看,中信信享盛世系列集合产品,在2019年一季度末份额就降至61.53亿份,份额缩水10.61%。

Choice数据显示,3月15日,中信信享盛世系列1号至29号的单位净值仍停留在0.97元附近,处于亏损中,这也意味着有持有人选择了止损。

有券商资管人士表示:从过往经验看,产品在亏损情况下,反而相对安全,赎回压力较小。一旦回归净值上,投资者解套,产品将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扩张思考,如何大而又强?

可见,中信证券龙头大哥光鲜之下,烦心事也着实不少。

不过,这似乎没有阻挡其继续扩张步伐。

比如收购广州证券。

历时310天,中信证券作价134亿元收购广州证券的史诗级券商并购案尘埃落定。受“一参一控”政策影响,该交易剥离了广州期货和金鹰基金的股权。

放眼行业,这是继2016年中金公司收购中投证券后的又一起并购大案。

首创证券研发部总经理王剑辉表示,此次中信证券并购广州证券成功,代表着国内证券市场正逐步走向集中化,于中信证券而言也会进一步壮大公司实力,推动其内生增长速度。

不过,也有舆论指出,此次收购对其资产负债规模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以2019年一季度数据为例,交易后,中信证券的资产、负债以及股东权益的变动幅度分别为6.52%、6.07%和7.93%,而公司营收、营业利润和净利润的变动幅度分别仅有1.95%、0.47%和0.52%。

同时,广州证券本身问题,也增加了多维看点。比如业绩下滑,多次被下达自律监管措施等。

事实上,“跑马圈地”一直也是中信证券拉起护城河的主要手段。

自2004年起,中信证券陆续并购整合万通证券、华夏证券、金通证券。2013年收购法国里昂证券更是震惊业内。

天风证券在研报中指出,中信证券能够顺利并购万通证券、金通证券、里昂证券,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长期低迷的市场环境;二是宽松的政策环境;三是实力雄厚的股东背景;四是前瞻性的发展战略。

有专家表示,目前头部券商市场份额增长乏力,中型券商进攻态势勇猛。券商机构通过并购重组来快速做大规模是一个途径。不过,也要注意做大只是第一步,做强才是根本,大而不强反倒会增加一些系统风险,要注意整合后消化不良的问题。

上述专家的观点,可谓一语中的。

从高企负债率、快增负债,屡屡踏雷、违规受罚、主打产品困境等问题中,已经看出,一路规模扩张的中信证券似乎已显示出大而不强、衍生风险多维的困境,是否已经出现消化不良了呢?

与狼共舞!张佑君、杨明辉的高质量思考

如何解答疑问,考验着以张佑君、杨明辉为首管理层的大智慧。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信证券总经理杨明辉薪酬为979.48万元,较2017年的690.6万元增加288.88万元,大增41.83%。董事长张佑君年薪494.84万元,董事会秘书郑京年薪359.99万元。财务负责人、执行委员会委员、首席风险官葛小波年薪1566.87万元;执行委员会委员马尧年薪1191.44万元;执行委员会委员薛继锐年薪1076.61万元。

同时,该公司向高级管理人员支付的薪酬总额为1.19亿元,较2017年度2954万元暴增304.53%。

中信集团董事长张佑君曾表示,中信证券逐步成长为一家大型的综合性证券公司,努力实现“成为全球客户最为信赖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中国投资银行”。

中信证券总经理杨明辉也表示,在金融科技的驱动下,中国证券行业正在积极探索与实践,从传统单一的通道业务模式向全业务链条财富管理转型。我们虽然没有像高盛那样号称我们是科技公司,但是我们也都在悄悄的探索。

而在2019企业内生增长高峰论坛上,中信证券总经理杨明辉表示,国企应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企业内生增长、高质量发展。

可以看出,打造综合性证券公司,向全业务链条财富管理转型、高质量发展对中信证券意义重大。

只是, 理想丰满,现实仍然骨感。

业内人士指出,资管新规落地已有两年,通道业务空间逐渐收窄,银行理财子公司开业在即,外资控股券商陆续获批。在财富管理的市场上,券商面临重重压力。

有专家表示,当前行业处于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业务转型的过渡阶段,传统通道业务收入迅速下滑,而新的财富管理业务模式尚未建立或完善。在此背景下,券商财富管理仍存在问题。例如,当前券商的财富管理业务仍以通道业务为主,产品与服务较为同质化,缺乏高端的客户服务能力等。

聚焦中信证券,也有类似考量。今年上半年,中信证券经纪业务虽然实现了51.13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却仅有0.1%。显然,财富管理理念推进带来的业绩改善,并不明显。

同时,得益于金融业改革开放力度加大,金融科技正引发证券行业从传统收费型模式向注重专业服务、深化客户关系和利用网络服务等多元化模式转换。

这也给了很多中型券商崛起、逆袭的机会。

从行业看,与大券商新设分支机构、拓展规模不同,部分中小券商收缩了战线,做起经纪业务“减法”,以此提质增效、加快创新步伐。

同时,外资机构正在快速布局中国市场。2018年12月24日,瑞银证券实际控制人正式变更为瑞银集团,成为首家外资控股的合资券商,当日券商股应声大跌。2019年11月22日,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宣布已获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发的经营证券业务许可证。11月20日,高盛中国表示,团队已向董事会提出5年期商业计划,在华合资券商持股比例最终将增至100%。摩根大通中国区CEO梁治文也曾表示,深度参与中国金融开放,希望未来3年将在华合资券商持股比例增持至100%。

可以说,外资来势汹汹,为本已竞争激烈的券商行业,带来不少未知因素。

这种不确定性,考验着国内券商机构、尤其是中信证券这样的龙头企业。这些实力雄厚、经验老道、深懂职业操守的外资机构好似条条大型鲶鱼,搅动行业规范化、标准化趋势的同时,给国内机构带来更多挑战,其影响或许不亚于2018年的寒冬。

聚焦中信证券,其暴露出的内外问题,也有一定行业代表性,凸显出风控力、创新性、合规度等核心竞争力的缺乏,凸显出国内券商长期粗放发展、缺乏精耕细作、沉淀专业发展的弊病,这恰恰都是外资竞品的优势所在。

那么,随着更多强大外资券商同台竞技,如何与狼共舞?如何精于创新用高质量发展,赢得更多市场信任?成为一道严肃思考题。

具象到企业层面,受益于科创板、资管新规等利好,2019年行业回暖迹象明显,这可缓和矛盾,也可缓冲潜在风险,但企业之前犯过的错、爆出的雷,根源是否找到?是否已有正确措施弥补提升?对于创新业务,如是否把住经脉,高质量突破发展?仍是问题的关键。

面对行业洗牌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中信证券是否做好准备?张佑君、杨明辉又如何表现,首条财经将持续关注。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