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真的来了!券商、基金外资股比限制明起取消,谁会饮下“头啖汤”?

有外资寻求合资公司控股,也有外资选择另起炉灶,新申设立独资的金融机构。

从明天(4月1日)起,国内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将正式取消,这意味着众多外资将大举入华,分食中国资管市场这一块规模数万亿美元的蛋糕。

外资们将会选择哪些战术进军中国市场?本土企业如何应对来势汹汹的竞争对手?未来行业格局将会发生大扭转吗?站在新的时间节点,外资和本土金融机构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寻求现有合资公司的独资地位

从目前的动向来看,对于已经在国内有合资金融机构布局的外资来说,首选仍然是寻求将现有合资公司的股权提高到控股,乃至100%独资的地位。

例如,3月30日,证监会刚刚批准了高盛对高盛高华证券的控股权,持股比例从33%增至51%。高盛亚太区(除日本外)联席总裁李廉 (Todd Leland) 在谈到获准时明确表示,高盛将继续寻求尽早实现100%的所有权。

而早在今年1月,市场就有消息传出,摩根大通正在讨论收购上海国际信托持有的上投摩根基金股权,寻求对上投摩根基金的100%控股。在此前的2019年8月,摩根大通成功竞拍下上投摩根基金2%的股权,交易后,摩根大通持有上投摩根基金51%的股权,已经实现绝对控股。

谋求全资控股上投摩根基金,是摩根大通控股券商开业、寻求获得中国期货公司100%控股权后的第三个布局。2019年12月,证监接收了摩根大通期货变更控股股东、第一大股东的申请,以寻求获得其在摩根大通期货的100%所有权;同月,摩根大通持股51% 的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也已经正式对外开展业务,且摩根大通曾向外宣布,计划在未来数年内监管允许的条件下将持股比例增加至100%。

和高盛、“小摩”走类似路线的还有“大摩”。

有消息人士透露,摩根士丹利方面也正在谋求进一步控股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此前的2019年6月,摩根士丹利国际控股公司已经拿下了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44%的股份,获得相对控股权。

此外,在券商方面,3月30日,证监会刚刚批准了摩根士丹利对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的控股地位,持股比例从49%升至51%。

另起炉灶新设机构

有外资寻求合资公司控股,也有外资选择另起炉灶,新申设立独资的公募基金公司。

2019年12月,业内有消息传出,已获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WFOE PFM”)资格的机构,可以申请在中国境内设立公募基金,即外资私募的“私转公”申请流程已经开启。

中基协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3月20日,已经有 26 家外商独资和合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在协会登记,备案产品78只,资产管理规模达到78.80 亿元。

而据业内消息透露,上述外资资管机构中,富达、贝莱德、路博迈等多家已经将申请公募基金牌照提上日程。

富达国际是全球最大的主动资产管理机构之一,公司成立于1969年,2017年1月成为首家在中基协登记的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

富达国际从未掩盖自己对中国公募牌照的追求,早在2019年4月,富达国际全球CEO黎诚恩就曾在采访中称,富达未来2-3年内的重要发展目标就是公募牌照;2019年11月,富达国际还任命了何慧芬(Daisy Ho)为中国区董事长。据悉,这是富达国际首次设立中国区董事长职位,何慧芬将全面领导和管理富达国际在中国的市场销售、日常运营、投资及其他重要职能,带领公司实现从私募基金管理人向公募基金公司的战略转型,当公募基金牌照申请获批后,何慧芬将出任该公募基金公司的总经理一职。

同样大力布局中国市场的还有贝莱德。华夏基金原总经理汤晓东在2019年4月出任贝莱德中国区主管,也曾被业内认为是贝莱德冲击公募牌照的重大举措。

虽然早在2004年贝莱德就通过参股中银基金进军中国市场,但仅有16.5%的股份;2018年末,市场上一度传出贝莱德计划卖掉所持中银基金股权,并洽购中金基金多数股权的消息,不过截至目前,二者仍未公开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似乎直接控股公募基金这条路并不好走。

此外,路博迈中国总经理刘颂也曾在采访中表示出申请公募牌照的意愿。据刘颂表示,路博迈的私募基金已经完全用公募基金的标准来运行,例如在内控、合规、信用分析过程、打分流程等投资流程都是按照公募的标准进行,基金经理也全部是公募基金出身,未来一旦监管细则出台,WFOE就可以很快的向公募基金过渡。

基金公司相较而言受冲击更大

此次完全放开外资股比限制主要是针对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公司,而在2020年1月1日,期货公司、人身险公司的外资股比限制也已经取消。

有业内人士认为,相较于券商、保险和期货,本土基金公司受到的冲击将会更大。

例如,民生证券金融团队对证券行业的外资股比限制取消较为乐观,他们认为目前外资参控股券商数量较少、业务范围较为单一、资本实力较为薄弱,盈利能力远不及内资券商,短期对内资券商的整体冲击有限;中长期来看,将有助于带来大量境外增量资金入市、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丰富的业务模式,与内资券商形成差异化市场化良性竞争,提升内资券商竞争能力。

“人身险公司主要依靠代理人拓展业务,外资很难迅速扩张市场;期货公司的外资占比和话语权一直相对稳定,未来变化应该也不会太大;证券行业的市场格局分化明显,传统老牌券商市场已经分割了大比例市场,可能最大的挑战在于外资的优势在于财富管理,而国内券商近几年才从传统经纪向财富管理转型;但对于基金公司而言,近两年可谓是腹背受敌,既有理财子公司,又有外资侵入,这意味着市场已经对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公募人士向蓝鲸财经表示。

此外,对于合资基金公司来说,外方股东是保持现状,还是想要提高持股比例和话语权,或者是新设独资公募,这些不确定都会对未来公司的经营和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

据wind数据统计,在国内目前的134家公募基金当中,一共有44家中外合资的基金公司,15家的外资持股比例达到49%,此外,业内还不乏同时持股公募和设立独资私募的外资。

例如,瑞银资产就在持有49%的国投瑞银基金的股份同时,还在2017年7月就登记了独资私募——瑞银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景顺资管在持有景顺长城49%的股份的同时,在2017年11月也登记了独资私募——景顺纵横(上海)有限公司。类似的情况还有德国安联集团和国联安基金、施罗德投资和交银施罗德基金等。

(蓝鲸财经 裴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