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出口生意难做:各国标准不一,“假认证机构”浑水摸鱼

防护用品经销商王先生对蓝鲸记者表示:“现在出口的话,问题就在国内外认证标准不同,比如要认证欧盟的ce,流程时间都很长。目前市场上很多厂家,做的都是自愿性的规范符合性声明,并不是真的ce认证,而对于我们来说,很难找到有ce认证的厂家,如果拿着厂家自愿性符合声明出口,后期的风险就会比较大。”

4月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知,即日起,中国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用品领域认证活动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虚假认证、买证卖证等认证违法行为。

国家相关部门出手整治口罩等防疫用品背后是近期一些非法认证机构频现、部分出口防疫用品被退回事件频发。日前,荷兰就退回了60余万只“问题口罩”。

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国对于防护用具的需求越来越大。即使是部分原物资条件比较充裕的国家,近期也陆续出现了抗疫物资不足的情况。对此,我国坚持互帮互助的初衷,向多个国家伸出了援助之手,国内相关企业也自发新增了防疫用品的出口业务。但随着少部分“问题产品”的出现,让防疫用品出口标准、打击假冒认证机构等问题也提上议程。

退货因质量问题?商务部称不符合事实全貌

3月28日,据部分荷兰媒体报道,前段时间,荷兰从中国购买的60余万只口罩存在质量问题,目前均已被卫生部全部召回。

随后,于3月31日,荷兰卫生部也表示:“上周六,我们收到了来自中国制造商的第一批交货,包括KN95认证的口罩。我们很快收到抽检中这些口罩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报告。一部分口罩已经发放给医务人员,我们立刻封存了剩余口罩,不再分发。之后,我们重新做了一次质检,再次确认了这些口罩不符合质量标准,所以我们决定整批口罩都不能使用,新到货的口罩也必须进行额外质检。”

这一事件的结果就是,60余万只口罩被退回中国。

随后,在4月2日商务部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外贸司二级巡视员(副司级)刘长于就针对于这一问题做出了回应。他表示,商务部注意到荷兰媒体相关报道,对此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向地方商务主管部门、相关出口企业进行多方核实。

刘长于透露:“根据有关材料,我们了解到,荷兰公司向我相关企业采购的这批口罩为个人防护用的非医疗用口罩。有关企业出口时也做了说明。非医用口罩不能用于医疗用途,也不能用于在重症监护室工作的医护人员。”

同时,刘长于强调说:“我们希望国外采购方选择在我国药监部门注册的产品供应商,并在产品使用前进行相应的质量检验,严格按照产品适用范围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如在采购和使用中出现有关问题,建议双方企业按商业化原则妥善协商解决。”

据悉,4月3日晚上,荷兰卫生大臣已发布推特表示,中国新到的一批口罩质量符合荷兰官方标准,并且已经批准下发。

事实上,除荷兰外,近日,还有部分欧洲国家媒体也都有类似报道,称从中国购买的口罩等部分医疗物资不合格,存在质量问题。

对此,商务部外贸司一级巡视员江帆于4月5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通过多方调查了解,发现有关报道并没有客观地反映事实全貌,有些媒体完全归咎于中国产品质量不过关,实际上原因是多方面的。她指出,比如,中外产品的质量标准不同,使用习惯上存在差异,甚至使用者操作不当也能引发一些质量疑问。比如,前一阶段中国出口荷兰的一批用于个人防护的非医用口罩被分发给了当地医院使用。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也表示:“有一个常识是,口罩分为不同的防护标准和等级,也有日用防护和专业医用之分。当前,各国的确急需口罩等防疫物资,我们想善意地提醒使用方,在购买和使用之前务必仔细核对产品用途和使用说明,以及是否符合采购方的使用标准,避免急中出错,误将非医用口罩配用于医用。”

认证标准不同,出口口罩并非易事

口罩等防疫用品的出口市场巨大,吸引了众多参与者,部分企业甚至是临时才接触这一块……这门生意真的是一片蓝海吗?

4月5日,据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司长金海介绍,从3月1日4月4日,全国共验放出口的口罩约38.6亿只,共价值77.2亿元。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3月30日,全国共有口罩生产企业75943家,增速同比增长高达1821.55%。

但据了解,事实上,目前国内企业在防疫用品出口这一块,由于各国认证标准的不一致,使得出口业务进展并非一帆风顺。

防护用品经销商王先生对蓝鲸记者表示:“现在出口的话,问题就在国内外认证标准不同,比如要认证欧盟的CE,流程时间都很长。目前市场上很多厂家,做的都是自愿性的规范符合性声明,并不是真的CE认证,而对于我们来说,很难找到有CE认证的厂家,如果拿着厂家自愿性符合声明出口,后期的风险就会比较大。”

据了解,目前欧盟和美国对于进口口罩分别采取的是CE和FDA认证。

而目前来说,就出口欧洲需要办理的CE认证,在价格和认证时长上似乎都不是很“友好”,据此前中外管理杂志报道,价格方面,在不含2%的税点的情况下,民用口罩和医用口罩的认证费用都较之前的几千块翻了好几倍;时间方面,据被采访的某承接代理认证业务的人士表示,当下美国FDA认证申请周期为2周左右,而欧盟CE则在3-4周左右。

各国认证标准的不同,使得企业在开展出口业务时难免受到时间差的影响。国外有需求但不一定能及时满足。

文章此前提到的王先生也表示:“第一个就是目前国外有需求,但是因为两边认证的差异,导致符合实际使用要求的产品,无法出口。第二个就是,国内现在新增的很多产能,但是本身从事这一行的很少,他们对规范不是很了解,和客户签订合同产品出口后,后期很容易引起争议。”

“假”中介、“假”合作频现

据第一财经报道, 某从事出口认证代理业务的人员曾透露:“我们最近已观察到,一些不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在趁机牟利,签发出不少无效的认证。以目前市场中出现的无效CE认证为例,可以归结为几大类,一是发证的机构并非具备欧盟委员会授权的认证公告机构;二是即使是授权的认证公告机构签发,但并不具备PPE防护口罩或者MDD医用口罩指令授权;三是这两者资质皆不具备。”

蓝鲸记者在微博搜索栏输入“口罩出口”后,“相关用户”一栏中出现不少在寻求口罩出口业务合作的用户号,有部分还留下了自己的微信并表示有认证齐全的口罩资源。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此前有部分机构打着可以快速办理CE认证、并能提供相关检测报告的旗号,吸引了部分出口企业,但谁知,企业办理该业务之后收到的却是“假”的CE证书。而这类无效认证很可能会使企业面临被诉讼的风险!

据悉,部分打着“CE认证”旗号的报告可能只是来自非欧盟委员会官方授权的认证公告机构。而这类非官方认证费可能只要几千或一万,且几天就能出检测报告,但这样的报告,海外客户很可能不认可。而那些对认证程序不够了解的口罩生产企业,一旦因为降本提速等方面的考虑选择了这类认证机构,很可能会在后续出口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法律风险。

对此,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监管司司长刘卫军指出,疫情发生以来,中方特别注重对防疫产品认证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现在也正在查处冒用认证标志、虚假宣传认证信息的案件。

他表示,针对现在出口的一些不规范认证行为,中国市场监管总局高度重视,专项整治行动文件也已于近日下发,现在各地市场监管部门都在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整治重点主要有伪造冒用买卖认证证书、未经批准擅自从事认证活动、认证活动不规范以及认证价格违法的行为。

刘卫军介绍:“我们市场监管系统有12315投诉举报热线,也有12315网络平台,都可以进行投诉举报。”

此外,4月5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口罩等防疫用品出口欧盟及美国市场认证信息指南,并公布了部分认证机构名单,其中《中国境内具有口罩等防疫用品CE认证能力的认证机构名录》具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