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改编救不活仙侠剧

古人喜欢修仙,现代人喜欢看仙侠剧。尤其是近几年,似乎进入了一个仙侠剧井喷的时代。

文|互联网那些事

中国人历来喜欢仙侠。

古人喜欢修仙,现代人喜欢看仙侠剧。尤其是近几年,似乎进入了一个仙侠剧井喷的时代。

2005年的《仙剑》开始,内地就开始了“新仙侠剧时代”。2014年的《古剑奇谭》再次掀起热潮,杨幂、李易峰、乔振宇、马天宇、钟欣潼全部翻红。

于是,尝到了甜头的资本和制作公司开始了新一轮繁殖:《花千骨》《青云志》《三生三世》《香蜜》《宸汐缘》《从前有座灵剑山》《琉璃》《上古奇缘》,到正在热热播的《千古玦尘》,仙侠剧每年都会准时和观众相见。

而同时,内地的娱乐生态也正在发生变化。

随着爱优腾、芒果TV等长视频的发展,电视剧不再局限于在电视上播放,因此电视剧的门槛随之降低了一个层次。但是精品电视剧不止是观众的期待,同样也是当下电视台端的隐形要求。

由于电视台优质时段有限、制作方不断洗牌导致电视剧发行部数、发行集数明显下滑,电视台端对电视剧内容承载能力下降,制作方理念转向“以质取胜”,毕竟好的作品才能得平台的青睐。

但是好剧的产生又是何其艰难,从导演到演员再到工作人员,无一不精,方能成就一经典作品。

仙侠剧每年都在变多是A面,而B面则是这一类型的内容“想象”空间越来越收紧,已经出现审美疲态,即使仙界层级从《三生三世》上升到《琉璃》中的“十生十世”。
看似在快速扩张的仙侠剧,路越走越窄。

一、“套路”仙侠,剧在“囧途”

近年来,仙侠剧主要是在讨好女性观众。

仙侠剧制作逻辑的变化,是最终导致男性观众失语的原因。

从2015年《花千骨》开始,IP+流量的国产剧不败公式,反复成功,再反复被复制。

一部标准仙侠剧离不开五要素:剧情、选角、特效、服化道、配音。如今仙侠剧大多采用热门IP小说改编创作完成,在剧情上自然是比较出圈的,但是最怕被魔改。

市场反复认证的原著小说,搭配自带千万流量的顶配演员,完美搭档是资本和制作方的定心丸。从剧集定档开始,就注定播放量不愁。

甚至,无所不能的专业粉丝们,承包了剧集的前期宣发、后期数据。粉丝代替观众,成为国产剧的主要收视人群。

杨幂、赵丽颖、刘诗诗、迪丽热巴、陈伟霆等相继加入仙侠阵营,一部又一部的仙侠剧与熟悉的流量面孔轰炸。

于是,在选角上不再是强调角色适合演员,而是演员要有号召力。

但如果一部剧要想获得粉丝意外的额外关注,就需要资方在选演员时,考量演员是否有演技。杨紫与邓伦的《香蜜》,收视低开高走,《琉璃》用了新人之后,虽有争议存在,但效果也不差。

在《千古玦尘》初开播时,观众一致认为周冬雨外形不符合书中女主的形象,但是在剧情过半之后,网友直呼“真香”,三金影后的演技还是值得肯定的。同样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亦是如此,赵又廷用演技证明了自己的角色。

《千古玦尘》低开高走,下一个热播仙侠剧在何方?

对资本和平台来说,粉丝经济的发展已经带来了足够的红利,看剧、追星、生活消费紧密捆绑,于是缺乏消费能力男人们,就再也不是仙侠剧讨好的对象。《仙剑》时代早已过去,男人不再受市场关心。

特效决定了仙侠剧的质量。

打斗场景的酣畅淋漓和场景的美感是最明显的体现剧质量的地方。就像早前的《斗破苍穹》因特效被吐槽,尽管有吴磊等一众主演演绎,剧情尚佳,特效拉了后腿,整个剧仍然饱受诟病。

《三生三世》可以说是仙侠剧在视觉审美上的转折。

做造型的张叔平、《甄嬛传》美指陈浩忠等已经达到了电影级别的配置,之后的《宸汐缘》也延续了这种更高水准的制作。

《香蜜》中魔界的极光、花界的百花、忘川河的河水都让人仿佛置身梦中。而口碑上乘的《千古玦尘》,前期几乎很多剧情上的创新都经历了舆论声讨,唯一始终被正面评价的是后期制作,尤其是视听和特效层面。

《千古玦尘》的服化道负责人杨晓培是敦煌人,从小到大耳濡目染敦煌所代表的东方美学。

剧中所构建的整体美学系统就是从敦煌莫高窟得到的灵感。

当然服化道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直接影响观剧的美感。近几年仙侠剧的服饰显简约、仙气的披纱风,虽是符合仙女的美感,但是看多了不免感觉无趣。

同种声音在不同的剧中呈现,是现今最普遍的现象。

一般电视剧采用专业配音演员配音的方式,有两个原因。其一,现场人多,声音很杂,不方便声音的采集;第二,演员角色、演技在适合的前提下,但是碍于口音等影响最后的呈现,配音能够锦上添花;还有演员的演技尚不足的前提下也能够通过配音加以补足。当然也有演员自己配音的情况。

仙侠剧赚钱,但风险也大。

庞大的后期与特效,令制作成本高企,据专业人士透露透露,一般大制作的仙侠剧制作成本在2-3亿之间。同时制作周期很长,长周期下发生的变故也多,参考吴亦凡和《青簪行》。

即使成功播出,剧集收视不达预期之后,损失也大。

《千古玦尘》低开高走,下一个热播仙侠剧在何方?

小而美或成行业新选择。

大制作或许赌性更大,小而美的仙侠剧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赵露思主演的《三千鸦杀》、许凯主演的《从前有座灵剑山》都是小成本制作,特效或者演技频频被吐槽,但收视效果却很不错,也为行业带来轻量级仙侠剧的思考。

相比之前,现在拍摄一部剧所用时间明显缩短,剧的数量显著增加,尤其小成本网剧越来越多,总有爆火的希望。

一些高成本的剧要和他们竞争,势必要在作品质量过关的前提下,用多部剧来刷脸,持续保持热度。

现在最为流行一部剧分一二部,甚至第三部,就像《双世宠妃》便是如此,第一季的播放量一度达到59.4亿次,第二、三部延续了第一部的热度,虽然不及第一部。当然还有甚者第一部尚没有拍完,第二部却遥遥无期,时间长了观众连之前的剧情都忘了,但是只要第二部延续之前的精,自然是热度不减。

但这并不意味着仙侠剧的制作在变小,行业遇冷,很多项目预算有限,相应的资金呈现相应的效果,随着观众审美的增高,都只是暂时现象。

只要粉丝还在,骨子里的“仙侠基因”就很不会丢掉。

用一部爆火剧带动另一部新剧,也是仙侠剧的惯用招数,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三生三世枕上书》,后者也取得了好成绩。

前一部的主角在后一部中客串,满足了观众的观剧心理。之所以大家对后者感兴趣,还要归功于前者支线人物丰满和剧情的新奇等。

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对于资本来说还是要将作品的价值在有限的时间发挥到最大。因此,在热播剧后,经授权出售周边明信片、毛绒玩具、小镜子等等,将无形的价值有形化。

据悉,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电影上映后,衍生品销售超过3亿多,其中三生定制版毛绒玩具未上线预售就破3万个,众筹商品两周破200万,定制款充电宝月销超5万件。

周边产品的受众主要是女性,她们更加倾向于剧播热潮下的冲动性购买,一旦热度下降,也就无人问津了。

36氪曾在《粉丝经济下的用户行为观察报告》中提到,购买明星同款的消费者中,女性占到了76%,比男性消费的两倍还多。

三、小说救不了剧的荒芜

早期的仙侠剧改编自游戏,偏重男主的热血成长,《仙剑奇侠传》就是90男性的集体回忆。

而《花千骨》的爆款,让女频小说改编成为仙侠剧的新模式。《三生三世》继《花千骨》之后再度成为年度爆款,“四海八荒”的世界观、赵又廷的整容式演技、主题曲“凉凉”的梗都被观众津津乐道。

小说改编电视剧自然和流量是绕不开的关系,小说自带庞大的流量群,改编成电视剧之后,话题随便就是一箩筐,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有话题对于资本来说就是“成功”的作品。

小说改编成为现今仙侠剧惯用的形式,比如接下来的《重紫》《驭鲛记》等等,被备受观众期待。然而小说改编剧很少是还原与原著的,为了迎合部分观众磕糖、炒CP的心理,将剧情魔改,或将主角改为恋爱脑,或是强行加入转圈圈拥抱等戏码,使得作品更加迎合大众。

观众喜欢的是这样的剧吗?显然不是的。

《司藤》是最好的例子,首先剧情和台词是最为还原的,女主人设和书中差别不大,是真正的大女主戏。感情戏也比较含蓄,不是甜到发腻的感觉。而《千古玦尘》虽以好评收尾,但是不可否认女主人设被改编,与小说有明显出入。

况且现在热门小说多是80后作者所写,而现在年轻人在社会压力下,很多人单靠天赋和爱好随性的写作很难维持生活需求,不免要向平台的写作风格靠拢,而平台的目的往往要以流量为前提,这就意味着可能难有出圈的好作品。

一旦小说改编供应断开,先不论仙侠剧的质量如何,产出必然会受到影响。将来也许会重新将目光大量地瞄向游戏世界,但是以《仙剑奇侠传》作为仙侠剧天花板,实难超越。

从制作方来看,有通过让少量投资份额的主控模式以及投入少量份额的参投模式,使得电视剧制作方强强联合,整合行业资源,产生优质的作品。在往后仙侠风袭来,剧情难争高下时,优质好剧方能出圈,同类作品只会成为被比较的对象。

仙侠剧的爽点在于摆脱世俗去谈爱情,但盲点也在于此,仙侠剧基本都成了不停换装和变换人设的恋爱游戏。

但市场风向一直都是玄学,行业人只能从过往经验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无论创新性怎样,观众仍对CP感强,感情戏足的仙侠故事买账。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广电总局要求规避电视剧演员争番位
中偶,是新晋流量密码,还是长虹影视之光?
越火的小说IP,影视化越容易口碑扑街?
影视行业上演“真假”维权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