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又一家PE巨头要上市了

谁会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文|投资界PEdaily 杨继云

海外PE上市潮来了。

最新消息称,TPG已聘请摩根大通和高盛协助其筹备IPO事宜,计划未来几周内向监管机构秘密提交申请,其估值可能达100亿美元。创办于1992年,TPG是世界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之一,如今管理规模超1000亿美金,在中国最近一笔较为轰动的投资是叮当快药。

TPG并不是近期唯一一家奔赴IPO的巨头。几乎同一时期,LVMH旗下的消费品PE巨头L Catterton也被爆出正在评估上市机会的消息;此外,欧洲PE豪门CVC出售GP股权给蓝头鹰资本,也被视作为上市铺路。如无意外,当年海外PE上市潮又要再次上演——彼时,黑石、凯雷、KKR纷纷上市,盛况蔚为壮观。

眼前这一幕,再次搅动着国内VC/PE的敏感神经。多年来,国内人民币基金私下对于创投公司上市讨论已久。直到今年,先是深圳发文表示探索优秀股权投资管理机构上市制度安排,接着广州表态鼓励创投公司上市,引发沸腾。只是,谁会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执掌1000亿美金,这家大PE要去IPO敲钟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

TPG谋求IPO的更多细节流出:有外媒报道,这家PE巨头计划在未来几周内秘密提交IPO申请,为此将聘请摩根大通和高盛作为其IPO计划的承销商,估值或为100亿美金。至此,又一家PE巨头奔赴IPO征途。

更早之前,华尔街日报曾报道,TPG正在评估公开上市的问题,考虑直接IPO或者与一家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合并上市。彼时,TPG一名发言人曾表示,“我们继续评估战略选择,目前没有什么可宣布的。”

放眼PE圈,大家对TPG并不陌生。TPG的全称是Texas Pacific Group,即美国德克萨斯州太平洋投资集团,总部设于旧金山以及德克萨斯州的沃斯堡。与声名赫赫的黑石、凯雷比起来,TPG毫不逊色,也是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之一,如今在全球12个城市都设有投资和运营团队。

TPG的故事要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说起。三位创办人是大卫·邦德曼、吉姆·库尔特和威廉姆斯·普林塞斯三世。1966年,大卫·邦德曼从哈佛法学院毕业,一次办案期间,他结识了德克萨斯州富豪巴斯,被这个财富来源于石油的家族聘为家族投资总监,由此进入了投资界。1992年,当邦德曼等人创办TPG时,巴斯集团给予了资金支持。

成立的第二年,TPG联合加拿大航空、 Air Partners 注资4亿5千万美元并购大陆航空,后来他们从卖出的股票中获得了超10倍的回报,缔造了一笔经典案例。TPG的另一个神来之笔,是在2002年从英国酒业集团帝亚吉欧(Diageo)手中收购汉堡王,2006年,汉堡王上市。

这一年TPG也迎来了高光时刻:共完成17宗并购交易,总价值超过1010亿美元,击败黑石和KKR,成为2006年全球交易量最大的收购集团。这也使得TPG一度成为国际私募界中的霸主。

TPG跟中国的渊源颇深。1994年,TPG与Blum Capital、ACON Investment合资成立新桥资本,进入亚洲与拉丁美洲投资市场。在中国,TPG相继投资了联想集团、中金公司 、深圳发展银行、李宁公司、达芙妮、物美、摩拜单车、度小满等众多的公司。为此,TPG还成立了专门的亚洲投资基金。

如今,TPG中国区业务的掌舵者,是国内最早一批PE大佬孙强。2017年,他加入TPG,全面掌管其中国区投资业务。TPG在中国最新的一笔轰动的投资是叮当快药。今年6月,叮当快药完成新一轮2.2亿美元的融资,领投方正是TPG亚洲基金。

今年7月,TPG宣布其全球影响力投资平台 The Rise Fund(上善睿思基金),正式完成上善睿思气候基金的首轮募集,规模达54亿美金。至此,TPG集团的管理规模超过1000亿美金。

你可能不知道,海外PE正酝酿一场上市潮

TPG并不是个例。眼下,海外私募上市潮似乎卷土重来。

就在上个月,曾有消息称LVMH 旗下私募基金L Catterton正在寻求上市机会。据悉,L Catterton自今年6月起就开始与投资银行合作,探讨和评估包括 IPO、SPAC合并等方式在内的潜在选择。对此消息,L Catterton 拒绝置评。

资料显示,L Catterton由成立于2001年的LVMH集团旗下L Capital 和成立于1989年的美国私募股权公司Catterton合并而来。背靠LVMH集团,这家基金管理着280亿美金(约合人民币1800亿元),是目前全球最大专注于消费赛道的PE机构,是世界首富、LVMH教父伯纳德·阿尔诺手上最重要的投资平台之一。

今年6月,L Catterton北京办公室正式开业。这是继上海之后,L Catterton在中国设立的第二个办事处。目前L Catterton拥有数十人的中国团队,大部分为一线投资成员。

中国,已经成为L Catterton主战场之一,其最新一笔轰动市场的投资案例,是元气森林。今年4月,元气森林宣布获得了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达 60 亿美元,L Catterton、华平投资和红杉中国领投,淡马锡、高榕资本、龙湖资本跟投。投资界获悉,这一轮元气森林份额争抢十分激烈,而L Catterton能以领投方之一的身份进入,其在市场上的领导力和影响力可见一斑。

除了L Catterton,欧洲PE豪门CVC据传也在酝酿上市。就在今年,投资巨头Owl Rock Capital和Dyal Capital Partners合并后通过SPAC上市,蓝头鹰资本由此成立。几天前,CVC宣布将出售10%的GP股权给蓝头鹰,被视作为上市铺平道路。

成立于1981年的CVC,迄今已管理资本量约为820亿美元。去年4月,CVC再度筹集了一支针对亚洲市场的基金,规模45亿美元。今年2月,CVC资本收购了资生堂全球个人护理业务,操刀了一笔重磅PE收购案。

为何海外PE巨头几乎同一时间追求上市?从国际经验来看,创投机构上市并非新鲜事。早在2007年,一批海外私募巨头便掀起首轮上市潮,黑石2007年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美国当时近5年里最大规模的IPO,紧随其后,KKR在2010年上市,凯雷在2012年上市。这是当时国际私募股权行业的风向标。

进入2021年以来,已经上市的海外创投公司,如黑石集团、凯雷集团、KKR、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股价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幅,甚至达到了58%的上涨幅度。

如今,这一股风潮也吹到了国内。中国创投公司能不能上市?这样的探索也在今年开始酝酿。

放眼国内,谁会是第一个创投公司IPO

为何创投机构执着于上市?

在业内人士看来,上市有利于创投机构扩充资本金,匹配更多长期资本投入创新创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深创投董事长倪泽望曾表示,私募基金是一个周期性的行业,上市募集的资金可以作为GP的长期核心资金带动更多的LP资金,有助于形成长期资本,活跃资本市场的流动性。

可以说,通过资本市场募集长期资本,是创投机构追求上市的现实初衷之一。当然,上市也有利于创投机构建立更加规范的公司治理体系,做大做强。

事实上,这样的探索也曾在国内发生过。最典型的实践是2015年前后,新三板迎来私募机构挂牌热潮,一批私募机构纷纷登陆新三板,在提高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增加融资,获得更多投资机会方面曾经产生过一些正面的效用。但同时,也出现了部分令人错愕的现象,给市场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沉寂多年后,深圳在今年初打响了探索创投机构上市的第一枪。1月,深圳出台一条罕见的举措——探索优秀股权投资管理机构上市制度安排,这被视作一个“风向标”。

半年后,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期进一步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表示鼓励和支持创投机构创新募资手段,包括上市。广州一马当先,正式发文鼓励创投公司上市,再次引发轰动。

但是,创投公司上市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全盘谨慎考虑。截至目前,尚未有一家创投机构通过 IPO 进入A股市场。

北京某本土VC机构合伙人梳理了目前反对创投公司上市的声音:一是私募不能公募化;二是资本市场要支持实体经济,不能让创投这样的类金融机构上市。“实际上,我们投的就是实体经济,为什么要把创投机构打入另类呢?虽然当年新三板挂牌出现创投机构把资金投向了非创投领域的现象,但是这类问题很容易避免,最重要的是规范好投资方向”。

为遏制深圳创投下滑趋势,东方富海董事长、创始合伙人陈玮今年再次建议,利用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政策红利,把握深交所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契机,制定相应标准,允许、鼓励、推动深圳符合条件的头部创业投资管理机构通过IPO、并购重组等方式登陆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其实早在2019年,当时正在酝酿创业板注册制落地,关于创投机构上市的话题就曾在人民币基金中引发热议。彼时曾有创投大佬透露,相关部门牵头做了很多调研,考虑推动深创投成为创业板首家上市创投公司。作为本土创投领头羊,深创投被寄予厚望。

但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事件,仍需反复衡量。时至今日,创业板注册制平稳落地,探索创投机构上市也正式迈出了实质性一步。那么,谁又会成为国内第一家IPO的创投公司呢?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又一个区级母基金,100亿
千亿引导基金要投5家GP
500亿,湖北超级母基金来了
VC/PE被灵魂拷问:你能带来订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