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顶级商场SKP因多收电费被罚438万,曾拒绝外卖员进入商场

亮眼业绩的背后,近年来北京SKP却多次卷入舆论风波当中。

文|雷达财经  孟帅

编辑|深海

9月2日消息,据天眼查显示,北京华联(SKP)百货有限公司于近期新增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新增一项行政处罚决定书,据该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公司因未按照政府制定的价格收取电费,多收商户电费共计达292万元,被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以约438万元的罚款。

另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北京华联(SKP)百货有限公司在2018年、2021年因销售的商品不合格,曾被下达过两封行政处罚决定书。

此外,近年来北京SKP却多次因“外卖员被拒入商场”、“售假”等事件卷入舆论风波当中。

虽然身陷负面事件,但SKP的业绩十分瞩目。2020年,北京SKP以全年177亿元的销售额,连续十年蝉联中国“店王”,甚至一举打败英国老牌百货商场哈罗德,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店王”。

因多收电费292万被罚约438万元

据天眼查显示,北京华联(SKP)百货有限公司于近期新增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决定文书号:京朝市监罚字〔2021〕6039号,据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公司因未按照政府制定的价格收取电费,被罚约438万元。

2018年5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北京SKP物业对商户抄表数共计662万千瓦时,导致多收了商户的电费共计292万元,该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第十二条规定,因此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令当事人立即改正违法行为,并处以当事人438万元(多收电费292万元的1.5倍)的罚款。

据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二条规定经营者进行价格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执行依法制定的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和法定的价格干预措施、紧急措施。

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北京华联(SKP)百货有限公司在2018年、2021年曾收到两封行政处罚决定书。

2018年11月7日,北京华联(SKP)百货有限公司销售的CUCCI背提包、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背提包商品在抽检过程中被判定为监督总体不合格,VALENTINO背提包在抽检过程中被判定为样品不合格,经财务调查确认销售商品按标价货值额26.22万元,违法所得共计10.119万元。前述行为构成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朝阳分局对其做出行政处罚,没收备样商品,没收金额10.119万元,并罚款金额52.44万元。

2021年3月12日,北京华联(SKP)百货有限公司销售的的溢湘牌上衣、AYLANBNA牌上衣等多件商品在经检验后检验结果不合格,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因此对北京华联(SKP)百货有限公司做出行政处罚,没收违法所得3.983万元,并罚款19.58万元。

曾卷入“外卖员被拒入”、“售假”风波

北京SKP是北京知名的顶级高端商场之一,但近年来北京SKP却多次因“外卖员被拒入商场”、“售假”等事件卷入舆论风波当中。

2020年7月11日,视频博主“曹导”在微博发布一则自己做外卖员职业体验的视频。体验当天,该博主接到一个位于北京SKP商场内的外卖奶茶订单,但在进入商场大门时遭到工作人员的阻拦。工作人员对该博主说,“您好不能进,穿这个衣服(美团外卖员制服)不能进,或者穿个外套”。博主表示自己没有外套后,工作人员称那就进不去。

后续,博主拨通了商家电话,外卖商家也向商场入口负责的工作人员寻求外卖员不能进入的原因,工作人员称“走员工通道就可以”。几分钟后,博主来到员工通道,但是员工通道处工作人员也表示不能进入,又让其去地铁口。结果,博主在奔波到地铁口后,这边的工作人员也表示进不了,不穿工作服可以进去。最后,博主只好请他人帮忙去商家处取到外卖奶茶。

博主在视频中吐槽,若当天没有别人帮忙,自己也没有别的衣服,要怎么完成这个订单?博主称,“我不明白是什么给了SKP这种盲目的阶级感。我如果穿的特别暴露,你不让我进我都能理解。这就是系统性的对外卖服务行业的歧视”。

2020年7月12日,北京SKP对“外卖员是否可以进入SKP”发表声明予以回应,北京SKP称为顾客提供更好的购物环境和服务标准一直是SKP坚守的准则,SKP对于顾客和工作人员设立不同的进入通道,外卖骑手在内的各工作人员需按规定统一从员工通道进入;各大门为所有顾客专门开放。

SKP还表示因疫情期间遵守相关防疫规定,对SKP及SKP-S餐饮外卖全面实施定点取餐方式。由所有餐厅将打包完整的顾客餐品送至指定位置,各餐饮品牌会第一时间将餐品传递至外卖取餐人员手中,双方当面有效确认顾客餐品的完整度和准确性,以保证顾客餐品安全。

今年8月,网络上流传的一段视频又让北京SKP陷入“售假门”。据该视频显示,两名女士在北京SKP商场手拉写有“SKP卖假货”的横幅,对路过的顾客表示自己在SKP商场里卖到假货,并叮嘱其他顾客消费后要保留好小票,并且一定要去做鉴定。

据媒体报道显示,彼时SKP联合招商银行做活动,持有1000万活期存款的用户可以参与,但顾客表示在购买了耐克联名款鞋子之后,对商品是否为正品产生质疑。

8月25日,北京SKP通过官方微博对“售假”一事进行回应,称为顾客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和高标准的服务一直是北京SKP坚守的准则。北京SKP一向合法诚信经营,高度重视客户体验,商品质量和顾客服务一直是北京SKP的首要关注焦点。北京SKP对于任何制假售假行为一贯实行“零容忍”。

北京SKP称,SKP-S是耐克官方授权多品牌零售商,所售所有耐克商品均通过官方渠道采购。北京SKP在接到顾客投诉后立刻对目前剩余的与该产品同一批次的库存商品进行了全面排查,在库商品均为正品。

北京SKP表示正在积极联系相关部门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调查,对于未经核实在网络上散布不实言论的机构和个人,已对北京SKP名誉造成侵犯的,北京SKP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8月26日,知名作家郑渊洁转发北京SKP的声明微博,对SKP地下一层华联超市销售的“卤西西”卤腌食品是否为正品提出质疑,并晒出法院判决书。

北京SKP前身为新光天地,2020年拿下全球“店王”

北京SKP位于朝阳区大望路商圈内,长安街东延线上,毗邻CBD,是全球最具标志性的时尚奢侈品百货商城之一。

据SKP官方资料显示,SKP聚集90家国际顶尖品牌,938个全球知名品牌,Prada、Chanel、Gucci、Coach等品牌均在SKP设有旗舰店,SKP主打这些品牌的产品零时差,每一季新出的商品与品牌在巴黎店、纽约店展示的一致。

但提到SKP,可能很多人并不会把他与北京华联超市扯上关系,但其实这两个看似不搭界的品牌,都隶属于北京华联集团旗下。

据天眼查显示,SKP主体运营公司为北京华联(SKP)百货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注册资本达2.5亿元,RADIANCE INVESTMENT HOLDINGS PTE.LTD.拥有后者 60%的股权,北京华联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持股40%。

据北京华联集团官网显示,除了奢侈品百货SKP外,北京华联集团旗下还拥有生活超市、精品超市、购物中心、国际合作、创新中心等多个品牌。

目前,北京华联拥有两家上市公司和多家控股公司。

其中,北京华联综合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于1996年6月成立,2011年11月在上交所挂牌上市,股票简称华联综超,股票代码600361,主要经营综合超市等零售商店;另一家上市公司北京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6月在深交所挂牌交易,股票简称华联股份,股票代码:000882,主要经营购物中心运营管理业务。

北京SKP的前身,其实是新光天地。2006年3月,台湾新光三越与北京华联各自持股50%合资成立了北京新光天地项目。起初,该项目主要由台湾新光三越主导运营,所以商场名为新光天地。

但在后续的运营过程中,台湾新光三越与北京华联存在的分歧日益扩大,北京华联从新光三越手中购买了合资公司的部分股权,逐步掌握控制权,主导起该商场的运营,台湾新光三越也逐渐退出该项目的运营。

而北京华联运营的关键一步便是去新光化,从2015年5月1日起,新光天地正式更名为SKP,“SKP”是新光天地Shin Kong Place的英文缩写,还能从全称中隐约看到新光天地的踪迹。

2011年新光天地销售额达65亿,并一举超越杭州大厦,成为中国大陆百货业单店龙头。2012年,新光天地销售额达72亿,2013年达75亿,2014年仍为75亿,而同期其他百货商场营收大多数呈持续下滑趋势。

数据显示,北京SKP在2019年周年庆活动日单日销售额就达到10亿元。据《北京日报》报道,北京SKP2020年接待了1500万人次的客流,销售额同比增长15%,单店的销售额、每平方米销售产出均为全球第一。

2020年,北京SKP以全年177亿元的销售额,连续十年蝉联中国“店王”,甚至一举打败英国老牌百货商场哈罗德,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店王”。

官网显示,目前SKP在全国的布局覆盖北京和西安两个城市。但据新浪湖北发布的消息称,SKP有意进一步扩大在全国范围内的版图布局,下一步将进军武汉。

据悉,今年8月31日,汉街万达广场最后一天营业,相关商铺也摆放起通知牌,完成清退工作后,汉街万达广场将转交武汉华联(SKP)百货装修,并预计花费两年左右的时间而后正式开业。

*雷达财经(ID:leidacj)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红星美凯龙朱家桂:要做家居家电界的SKP
舌尖上的商场
海通证券被降级后又遭立案调查,一天超百亿市值跌没了
北京SKP 2020年销售额177亿元,此前曾陷入“外卖骑手”舆论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