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云分拆上市,万科的科技梦迎来曙光?

想要资本市场为万物云的科技“属性”买单,显然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文|金融外参

2021年的行业大洗牌让很多房产巨头都受到了空前的冲击,就连较早预知风险、行事一向谨慎的万科,也陷入了地主家没有余粮的尴尬之中。在日前发布的财报中,万科的净利润同比下降了45.7%,创造了万科近13年以来的首次业绩下滑。

在外部环境尚未企稳、内部经营面临冲击的背景下,一直号称不单独上市的万科物业(现名万物云),还是在日前递交了招股书,正式开启了赴港IPO的新征途。

房产寒冬之下的主动选择

据媒体消息显示,万物云空间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物云)于4月1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于主板挂牌上市,其中中信、花旗、高盛作为联席保荐人。对于万物云的主动上市,外界更多将其看作是万科在房产寒冬之下所做的主动选择。

首先,从主业来看房地产行业正在从黄金时代进入黑铁时代,这种行业形势让万科不得不多做准备以降低经营风险。

如果说过去二十年是中国房地产黄金时代的话,那么如今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则已经进入了黑铁时代,2021年房产市场的剧烈波动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从土拍市场的火爆到恒大暴雷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再到股债双杀的寒风凛冽,房产巨头们瑟瑟发抖,无数的中小房企更是难逃破产的命运。知名经济学者黄奇帆更是公开表示:“未来中国房企预计要减少九成,以后中国房地产商1万个了不得了。”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即便是做好了准备、财务也相对稳健的万科,仍避免不了受到牵连,因此其提前做好筹划也在情理之中。从公开的万科财报不难发现,2020年以来万科来自经营层面的现金流出现大幅缩减,其中2020年万科的经营现金流还有531.88亿,到了2021年这一数据已经降到了41.13亿元,降幅高达92.27%,这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万科对其多元化业务援手的可能。

其次,多元化也比万科预期中的风险要大。至今为止,万科旗下的多元化涉及旅游、冰雪、养殖、长租公寓、物业等多个板块,但如今真正实现盈利的板块,恐怕只有跟其相关度较高的泊寓、物业等个别板块,至于关联度较小的冰雪、养殖等板块,目前仍处于持续投入之中。根据日前万科披露的财报数据显示,去年仅仅多元化业务摊销扣除的折旧等相关费用就超过了80亿元,几乎相当于其本年净利润的35.6%,这都从侧面佐证了万科多元化探索的成本之高。

在此背景下,通过将能够贡献正向现金流的物业分拆出来,不仅有利于万科为这些新业务储备资金,还有利于从总体上缓解母公司的资金压力,并为母公司化解风险留足充分的空间和余地。

差异化定位的现实考量

从整个行业来看,房地产巨头分拆物业管理业务上市,早已经成为了潮流。相关行业数据显示,2018年到2020年,国内新上市的物业管理公司,就分别达到了6家、11家、19家,呈现出了每年翻倍增长的态势。不过,与其他房地产巨头不同,万科将自身的物业板块定位为“空间科技服务”,可见万科对自身物业板块的期望,远不止是物业管理那么简单。

一来,随着众多物业管理公司扎堆上市,新上市的物业公司很难在资本市场得到一个更高的溢价,差异化的“科技”定位或可以帮助万物云解决溢价不足的问题。去年以来受各方面因素冲击,整个房地产板块表现均不甚理想,就连年初一度被看好的物业管理板块,到年底也都纷纷跌落谷底,极差的市场预期不仅对已上市公司造成影响,对后续排队上市的公司也形成了压力。

在此背景下,期望赴港上市的万物云自然需要权衡其中利弊。而在当下的港股市场,随着众多互联网公司回港上市,港股市场的“科技”属性日益凸显,尽管当下港股市场的“科技股”表现不尽如人意。但从科技兴国的长期大战略来看,港股市场未来科技股的溢价高也是必然趋势。因此,相比单纯的物业管理服务而言,拥有“科技”属性的公司自然会被高看一眼。

二来,随着智能化、数字化全面渗入各行各业,房产领域的数字化也在持续提速,万物云上市或能够进一步引领万科的数字化进程。作为国内房地产企业中的龙头,万科一直以稳健而闻名于世,其对行业的理解也向来颇具前瞻性,面对数字化大潮滚滚而来的历史机遇,万科自然不会无动于衷。

作为万科酝酿多年的成熟子业务板块,在数字化方面做了大量探索的万物云,有望在万科接下来的数字化转型中扮演“开路先锋”的角色。招股书显示,万物云根据自身特色将核心业务分为三个业务板块,分别是社区空间居住消费服务、商企和城市空间综合服务和AIOT及BPaaS解决方案服务。不同的业务对应了不同的品牌,社区空间涵盖万科物业和朴邻,商企和城市综合服务涵盖万物云城和万物梁行,AIOT及BPaaS涵盖万睿科技、祥盈企服和第五空间。

不难看出,以输出智能化、数字化解决方案的AIOT以及BPaaS平台,已经在万物云的营收结构中占据了相当的位置。对于一直想要复制贝壳房产经纪平台模式的万科而言,万物云或许正是其推动物业行业数字化的一个绝佳试验田。

底色不足的科技梦

尽管万科对于物业板块寄予厚望,并希望借助万物云的上市,为其数字化转型开辟一条全新的通道。但从目前来看,万物云本身的科技底色并不鲜明。

一方面,定位为“空间科技服务商”的万物云,到目前为止其技术服务创造的收入依然十分有限,与标准的科技公司技术服务收入相差甚远。

据万物云公开的2021年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社区空间居住消费服务的营收为131.61亿元,占全年总营收的55.5%;商企和城市空间服务营收为86.93亿元,占总营收的36.7%;AIOT以及BPaaS解决方案服务营收为18.5亿元,占总营收的7.8%。从这个数据不难看出,相比于物业管理创造的收入,其AIOT以及BPaaS解决方案创造的营收占比仍然很低。

另外,从科技投入的角度来看,万物云较其他科技大厂的投入仍然相差甚远。根据万物云负责人朱保全的表述,万物云每年会拿出营收的1.5%用于技术研发与创新,这个研发投入只是比一般公司的研发投入稍高,但较主流的技术研发企业动辄占据营收10%以上的研发投入明显要低很多。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万物云的科技底色明显不足。

另一方面,从自身角度来看,万物云至今仍然没有摆脱来自母公司的依赖,这更加重了其地产“衍生”业务的“刻板”印象。一直以来物业行业的发展格局,往往都由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格局所确定。从早期的“招保万金”到后面的“碧万恒融”,凡是行业排名靠前的物业公司,大多离不开不断壮大的母公司影响力的加持。

不过,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影响,对渴望独立上市的物业管理公司而言无疑是个很大的“束缚”,尤其是房产市场不算景气的当下。根据万物云的招股书显示,截止目前为止万科集团仍然是万物云的最大单一客户,从2019年到2021年来自万科集团的销售收入,分别占到了其总收入的12.7%、15.4%和16.1%,呈现逐年上涨态势。

同期,来自万物云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分别占其总营收的15.5%,20.7%和19.8%。可见,无论是从营收结构还是重要客户影响来看,万物云仍然没有摆脱掉其母公司的影响。

空间科技的故事并不好讲

其实抛开科技含量不足的因素不谈,万物云“空间科技”的角色定位也不算是什么新鲜事。本质上空间科技讲的故事,依旧是物业管理数字化的问题,与碧桂园服务、融创服务等房产巨头旗下的物管公司所提的口号并无实质区别,这也就决定了其能否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从大环境来看,在房地产“加速”下行的过程中,转型的阵痛仍然会波及物业管理公司,这将促使资本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敢给予其更高的估值。过去一年无论是大的巨头公司暴雷还是行业的整体下行,都让身处地产产业链的物业板块受到了冲击,很多上市公司也都呈现出跌跌不休的状态。

据不完全的行业数据统计显示,身为物业管理第一龙头的碧桂园服务,其股价从2021年年初的85元一路下跌到了如今的38元,股价已然腰斩,市值直接跌去了一大半;恒大物业也从去年2月最高点的29元每股,一路下跌到如今的不到2.3元/股,市值几乎只剩下过去市值的一个零头了。近来房地产政策层面虽然有所松动,但资本市场的信心仍然没有恢复过来,因此作为新物业公司上市的万物云,恐怕并不会比其他公司拥有更多的超额溢价。

从行业来看,无论是数字化、智能化的物业服务商还是城市服务商,万物云的亮点都不算很突出。拿业务与万物云高度重合的碧桂园服务来说,2021年上半年前者实现总营收115.6亿元,同比增长84.3%,而后者营收仅为103.8亿元,增速为33.3%,几乎在增速和总量上都被碧桂园服务所超越。

而在总的营收构成中,前者物业服务收入占总体收入的44.7%,较上年同比下降,同时其社区生活服务收入、城市服务收入则提升到了12.1%、10.38%。相比之下,万物云的物业管理收入依然占据总营收的八成以上,但同期来自智慧城市服务、社区生活服务的收入占比仅为6.1%、5.4%,占比远小于前者。

因此,放长远来看,万物云的科技定位固然值得期待,但想要资本市场为万物云的科技“属性”买单,显然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万物云谋求上市:虽冠科技之名,核心业务仍以传统物业为主
万物云冲刺IPO,撑不起万科转型科技梦
万物云冲刺IPO,披“科技”外衣能否御寒?
万科郁亮:行业进入黑铁时代,今年要破釜沉舟、背水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