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五年后规模或达10万亿,REITs将成重要配置标的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2016年会在京召开,钟蓉萨、王忠民、董克用等人参与论坛并进行了演讲。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2016年会12月10日在京召开,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副会长钟蓉萨副会长、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王忠民副理事长、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教授、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会长、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规划研究部巡视员熊军、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姚余栋、汇添富基金公司董事长李文、泰达宏利基金公司副总经理王彦杰等人参与论坛并进行了演讲。

以下为演讲的具体内容:

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副会长钟蓉萨副会长在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2016年会上的讲话 —— 资产管理用市场化的方式解决养老资金和养老服务的供给

非常感谢今天有机会来50人论坛的一周年年会,跟董老师和核心成员一起来祝贺我们的50人论坛,在一年的时间里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我自己也非常荣幸和董老师他们一起成长,一起来推动我们中国的养老金事业。今天听到现在,我自己,包括一些朋友,今天王理事长也讲REITs,包括刚才汪书记讲到的养老服务,我们资产管理行业能够用市场化的方式来为养老金和养老服务来提供这种供给,我希望我的演讲能给大家做些介绍。

大家知道,我们在推动短钱变长钱,上次在上海的论坛上党主任跟我一起也是不谋而合的谈到,我们如何能够把市场里的短钱通过第三支柱的机制,把短钱变成长钱,这可能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是把短钱变成长钱之后,这个钱往哪儿配置。刚才熊主任也讲到,我们的长钱不能以绝对回报为目的,那我们去配什么东西呢?其实这是我们今年以来努力研究的内容,去年我们在做第三支柱相关的研究,今年以来,包括办论坛,包括做课题的研究都在讨论REITs等长期资产,上半年我们在做跟REITs相关的路径的研究,下半年我们在做REITs在中国如何落地的相关的规则的研究。

为什么做这种研究呢?大家也看到,整个养老金资产配置的多元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不管是美国、加拿大还是其他的国家。大家看到境外养老金资产配置除了固定收益和股票以外,实际上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另类,另类里边当然有很多了,包括PE以及很多其他的东西,除了一些结构化的对冲产品以外,其实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房地产的投资以及房地产基金。刚才王理事长也在讲,他上次在我们9月份的REITs论坛上也提到用基金架构来搭建REITs的结构,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搭建这样的架构,让养老金或者包括长期的保险资金,还有一些慈善基金,能够配置到相对固定的有稳定收益的产品。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耶鲁基金、哈佛的捐赠基金,他们的配置都是非常多元化的,包括PE、VC、不动产的投资,来支撑他们长期资金资产配置的需求。

相对而言我们国内养老金的资产配置相对就比较单一,主要还是在投二级市场的股票和债券,对于一些长期资产配置的比例相对就比较低一些。我们也看到了,包括社保,基本养老和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实际上大家已经开始在尝试更多的配置到长期资产,包括一些基础设施的债权,类似这些资金配置的比例,逐渐在提高。大家看到,他要来配置长期资产的目的是为了长期资金进行相关的安排,否则都跟二级市场关联性太高,无法满足刚才我们长期资金的运作需求。

关于“资产荒”这个话题大家也知道,从2008年以后,包括我们国家2009年的4万亿,整个全球都还是量化宽松的大环境。在这种大环境下总体来讲,各种钱都在找投资的解决方案。我们这个图里头,我昨天简单看了一下,第二列黄色的部分,指的是对冲基金的新兴市场这一块相关的收益,大家看到,它当时在前几年的时候都是排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一名的时候排了好几年,但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就掉到下面负的收益,现在整体的收益也不是那么好的。光在市场里寻求这样股票或者债券的单一资产风险还是比较大的,能够有长期稳定的收益不是那么容易。

我们发现,REITs这种产品能够提供稳定的现金流,REITs不仅仅是房地产的基金,我们界定为是不动产的基金,在土地上的,能够有固定的租金收益的这些的资产,包括刚才汪书记讲到的他们这些产业的养老院和相关的资产,都可以做成我们这种标的,还包括大数据中心、云平台,包括手机的这些通讯站,这些基础设施都是可以拿来作为投资标的的。REITs,我们最近在研究过程中也有人跟我们说,REITs实际上是一种股票上市,我们现在也逐渐在找证据说不是,为什么?REITs是用租金收益来满足基金的收入,股票的IPO实际上是买未来的,买这个上市公司未来的成长,我们觉得这两个东西是不一样的。另外,在上次我们REITs的论坛上,我做主持的时候,也问过国外的一些专家,因为美国实际上是有公司型基金的,我们都是契约型基金,所谓的基金架构,新加坡的模式实际上是在《基金法》下面特别法来做的REITs,但是在美国大家也看到有权益型的、上市的REITs,我们觉得它可能是公司型基金下的运营解决方案,但是还没有完全的证明资料,我们在努力。这种结构他是把应税所得的90%以上是要拿来分配的,就是租金的90%也许是按照半年或者一年的方式,都会来分给REITs的持有人,如果剩下的没有分配的部分,会按照公司相关的税率来缴。所以过程中我们发现,第三支柱的税收递延实际上是一种税收的制度安排,其实REITs本身在美国也是,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的一种税收的制度安排,我们大家都非常关注这些东西,我们也希望能够积极来参与推进这方面的工作。REITs其实是一种税优安排,利润一旦都分了,这个时候就不计税了,如果都分给基金的投资者不计税,如果不分可能就计税。接下来是关于REITs组织架构和上市要求,既有公司型,也有契约型的,两种都存在的,既可以上市,也可以不上市,一般情况下类似封闭型基金的上市的安排,类似封闭基金结构下可以增发份额。如果不上市它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允许大家赎回的安排。我们现在也在研究REITs本身,如果它能够有稳定收益的话,多大程度上允许它有杠杆。新加坡这种模式的,规定它的杠杆不能超过45%,在美国其实没有具体的规定,但是他实际上的操作里头应该也不超过46%。

我们为什么说REITs是长期资金投资的一个重要标的呢?刚才我也讲了它的特点,首先美国的方式或者新加坡的方式里,REITs基金是一种非常低门槛的产品。其次,刚才说是一种税收安排,是避免双重征税的。另外,刚才讲90%要分红,所以实际上是高分红的产品。而且它通过,不管是房地产的专业管理人,来提升房地产的价值,还是说通过基金的管理人,来提升它的资金运用的价值,它都是通过专业的管理人来进行管理的,同时,它是在二级市场可以交易的,所以流动性非常好,信息披露也非常好。另外,它是严格监管的,运作是透明的。而且其实它跟传统的资产关联是非常低的,大家都知道我们的配置,要取得收益就是要让它的相关性需要低,不动产总体与股票、债券的相关性是非常低的。就是因为有这些特点,它提供了长期稳定的现金流的回报,这个特点契合了包括养老金、慈善基金这些长期资金的需求。我们也看到,美国上市REITs的75%的市值都是由养老金、机构投资者和共同基金以及ETF来拥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希望在中国能够尽快推出类似REITs这样的产品。

目前应该说比较成功的REITs应该是在美国,其次主要是在亚太,亚太主要是新加坡和香港,这两种模式。从他们这种投资范围来讲,都是覆盖了公寓、写字楼,也包括工业的一些用地,数据中心、医院、仓储,尤其像印度比较成功的,实际上是专门有基础设施的REITs,所以其实像这些东西都是可以作为标的来做这样的不动产的基金的。我们上半年也做了REITs的这种路径研究,应该讲,如果从远期的目标来讲,确实应该是一种税收的安排,其实在REITs本身也是一种税收递延,就跟个人养老金账户递延是比较像的,就是在你资产过户出表的过程中,在这个时点上不收税,只有在未来真正的资产出让的时候才会去收税。我们也在积极的游说,包括财政部等一些相关部门更好的理解这个结构。实际上我们也看到,财税部门的领导他们已经有七八年的时间来关注REITs这个产品,理解比我们更深,我觉得可能需要一个契机,所以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推动这样的产品的发展。这是长期的目标,让大家怎么能够理解这样一个税收递延的机制在中国也能够去落地。

中期的目标,我们原来也想,是不是能够在中期推出相对权益型的REITs产品,但是在制度上,因为大家也知道,《证券法》本身对于证券的范围还是比较有限的,把一些资产放进去,目前在法律的授权上还是有一些限制,所以目前我们在中期的目标上也还在努力的研究,能够通过上面REITs,底下ABS这样的结构,因为大家也知道,包括PPP的资产证券化,也包括我们有很多资产都证券化,通过REITs投资产证券化的模式。但是这个中间可能存在的问题就是,ABS毕竟是私募的东西,如果我们搭了一个公募的架构,是不是把这样一个风险外溢了。前段时间我们去法国做了一个中法论坛,尤其在欧洲UCITS架构下,他们有很多的基金,实际上是一个机构投资者基金或者专业投资者基金。零售有一类基金叫零售基金,零售基金就是给散户的,所以我们现在也在想,是不是在中国也能推出一类机构投资者基金,是不是可以通过这样的架构,让机构投资者去尝试投资ABS这种结构来做REITs,我们也是积极的在做论证,做研究。大家也看到除了做养老金以外,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认可我们公募基金现在的一个制度优势,大家也能看得见今年有那么多银行理财委托基金管理公司来进行管理。我们觉得如果有类似这样一个产品,会对基金行业未来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好的推动,我们也会努力的在这个路径上进行探索和安排。我也大概讲了一下这个结构,未来也许是我们的子公司或者证券公司,他们在ABS上来做一些资产证券化的安排,在上层架构上能够去搭REITs的结构,能够让我们的养老金做这种安排。我们觉得在这种结构下,可能不一定是公募基金,也可以是私募基金,大家也知道私募基金目前也是基金业协会的会员,所以其实两种模式都可以做,来符合机构投资者的需求。

谢谢大家!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王忠民副理事长在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2016年会上的发言

社保基金一直是国有资产归集和划拨的主体,过去15年间,国有上市公司归集融资额的10%,与资金或者股票的权益形式划拨社保基金,总体上2500亿左右,应该构成了过去社保基金资金来源的主要部分。近一年来正在考虑未上市的国有股权也给社保仅仅划一部分过来,社保基金一直在争取在未上市的国有股权当中哪一部分股权更好、哪一部分股权更有增值,带来现金回报的这一部分能够划归社保,但是今天我想说的是,还有一部分国有股权社保基金想要,但是这部分股权目前在现实的资产物理形态当中并没有发挥多少资产的价值。这就是所有的国有机关、事业、企业、机构当中,作为疗养、作为培训、作为教育的那样一些基地和资产,这些资产在过去不同的地方,都以不动产的形式、都以有形资产的形式存在,但是目前,因为功能的转化,因为主体的组织机构目标的转移,这些资产目前是一种沉淀下的,效率很低,甚至于荒废的资产。我们原来害怕这部分资产可能会在经营当中有什么样的问题,突然我们会从养老金融的视角来看,这部分资产可能今天成为社保基金最受欢迎的一块资产。这是社保在归集国有资产来为养老事业服务当中的一点基本思考。

我们发现养老服务今天存在着两个市场当中的根本的市场差别,一个是,社会的资本在积极的回应社会养老服务短缺当中构建起了,有的金融机构、有的非金融机构搞了很多的养老中心、养老院,但是由于地价,或者由于整体的投资于这些的生产要素,在没有得到有下的税收优惠和制度的规范聚集的时候,它成本是高的,最后面向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价格收取标准是高的,所以能够进去的人,在养老自身的财务支持的力度当中没能够把供给和需求之间有效的结合。而真正过去以公有的体制当中构建的养老服务机构,目前由于它供给的有限性,特别是投资的有限性,使它供给的规模特别有限,以至于按照这样的收费标准,可以进去的人数量之多,就必须长江的在外排队,据说有的可以排几十年、排几百年,我估计不要说几百,排50年,大概现在的老人,如果你65岁、70岁的,如果再排50年,基本上不在了,不用进去。这是一个供求关系市场当中的巨大错误。

如果我们刚才说的这一部分,能够以国有资产的形式划拨,我们把它盘活,把它运营好,就可以提供更多的养老群体可获得的成本和支付能力下的养老服务。如果我们今天看城里人的可获得性,在财务支持的角度,如果把这部分资产可以有效的以合理的价格当中拿过来去运行的话,可以支持,我们今天还面临着更多的社会群体,可能在养老当中财务支持力度还会很小。刚才在等候开会的时候大家讨论,今天如果把农民的土地作为三权分立的方式可以自动流转,农民可以不在自己原有的土地当中居住的时候,农民支付条件下的养老,能不能有可提供的养老院为他服务,如果农民也是中国社会公民的一分子的话,我们用国有资产归集的这一类东西,应该也是对他开放的、公平的一个分享主体,只有有效的把存留的国有资产有效运用,才可以降低现有养老服务的成本和支付能力的要求,才可以让更多的社会基本收入群体获得一种可能获得性。

我原来想的是由社保基金直接把这部分资产划过来以后进行投资、综合运营改善管理,皆对全社会的养老服务,有一次我参加瑞士的会议突然想到,这部分资产最好的方面是用REITs的方法,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养老金融的方法,用REITs基金的方法不仅可以把社会的资本接纳进来,还可以和划转的国有资产的有效的养老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还可以把养老金融化,这样的逻辑有机结合起来,用REITs的方法进行归集资本、获得资本,和原有的国有资产,把最不值钱的东西变成中国的养老服务获得者,可以得到性价比极好的而且可支付能力的一种养老服务体系,划拨给社保,用REITs的方式进行一种融资证券化和金融化的管理,社保基金在以一个独立的公司,把这部分资产可以管的最有效,而且这部分资产目前就在全国各地,就在每一个城市,里边还可以解决不动产的有效的发挥,还可以把现有里面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有效的发挥出它的价值,它不仅可以解决我们今天养老市场的有效供给,还可以让原有里边的劳动者获得更好的就业岗位,还可以让更多的社会愿意为此做出服务的管理和劳动者进入这个领域当中。资本、土地、管理,都以REITs的方式、以社保基金的方式改革了一次国有资产的存量,我想可能是我们今天走出一条特殊的中国式养老REITs、社保基金、养老服务产业链的有效贡献。希望大家为此都能从自己的角度,添一把火,鼓一把劲。谢谢!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教授在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2016年会上的发言

我们论坛成立之后,除了举办了多次峰会和专题研讨会之外,我们在研究成果方面准备推出了《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这样一个报告时间很紧张,这么短的时间,所以我们联系了社科文献出版社,我们应该怎么办,在社科文献出版社大力支持下,我们报告按期能够在一年的时候正好完成,能够出版。我也利用这个时机,书已经发给大家了,我利用短短的时候,我想我根据我们姚余栋所长的委托,我们学术委员会主席的委托,我也简单来介绍一下我们这个发展报告的一些内容。

大家手里拿到的这份报告,有总报告、战略篇和有行业报告、专题报告、借鉴篇这样几部分共同组成。我们在总报告中界定了养老金融的概念、内涵和理论框架,阐述了发展现状与趋势,提出了我们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并且我们发表了养老金融论坛的宏观模型,预测了我国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提出了对策,这是总报告,我们有三篇,大家可以看到,一个是对养老金融概念的界定、理论体系和发展趋势,一个是战略篇,就是我们曾经在北京峰会上给大家初步发表的,关于我国养老金体系的一些战略思考,特别是对中国式的一、二、三支柱的思考,我们有中国老龄化宏观预测模型的发展,这是我们的战略篇。

我们的行业篇,有养老金金融报告,主要讨论的是变革期的养老金资产管理多元化。我们有养老服务金融报告,主要是讲了跨行业的金融探索与创新。我们有养老产业的金融报告,主要看了养老供给侧改革的新支点。我们有老龄产业报告,这是我们老龄委党俊武主任主持的,介绍我们的现状、挑战与行业走向。我们有养老金产品报告,里边特别讲了养老金投资产品化的发展路径。

在专题篇中,主要是我们的核心成员,专题篇我们对于养老金投资的理念和逻辑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将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相结合,探讨了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等怎么办,这里边主要有三篇,一篇是我们熊军主任提出来的他的研究,叫养老金投资的“锚”,这是我们内部研讨会首先做的,已经发表。另外一篇是我们长江养老苏罡总经理,他给大家讲的员工持股计划,从理论到实践。董登新教授,中国强制公积金建设之路。

作为借鉴篇,主要有这样四篇报告,一篇是我们建信养老冯总,他讲了美国养老金入市对中国的启示,一篇是董登新教授写的,世界养老金体系现状与发展趋势,还有我们论坛的青年研究员写的关于海外养老金机构的运作模式,养老金监管的国际经验和借鉴,海外养老金投资的产品模式和借鉴等等。

我们能够出版特别要感谢大家看到的大屏幕上面的这些机构,当然排名不分先后,我就不一一念了。这里既有我们的核心成员,也有我们一些媒体和政府的资助、帮助。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发展报告中的几个主要观点。

第一,我们如何界定养老金融。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自从去年12月9日提出养老金融50人论坛之后,社会各界对什么是养老金融也在不断的探讨,我们也在不断的思考到底什么是养老金融。我们是这样来界定的,我们说养老金融指的是围绕社会成员的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养老金金融。就是为储备养老资产我们进行的一系列的金融活动,包括养老金的制度安排,你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交养老金,一方面交社保,一方面交企业年金,像我们现在在交职业年金,这是在做什么?这是在做养老金的资产安排。没有这些养老金的资产,老了没钱什么都谈不上,刚才无论是王忠民理事长,还有我们胡晓义部长都提到了,这个制度安排是基础,没有这样的制度安排不可以,所以这是养老金金融。

2,养老产业金融。就是为养老相关产业如何提供投融资的支持,这些金融活动,包括也是两位主旨演讲中提到了,比如说即便看我们的农民,他有没有资产?他是有的,他虽然没有像城里人那么昂贵的房产,但是现在我们承包的土地正在三权分治,这个住宅用地,他老了,不能自己照顾自己,他年轻一代的孩子们都进城了,这些资产怎么盘活?我觉得这都是金融支持我们的养老产业发展的。

3,养老服务金融。就是为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来进行的金融服务活动,包括我们为老年人提供特定的产品,让他们能够把我们手里的资产,包括货币资产,包括非货币资产,怎么能够盘活,怎么能够保值增值,保护好,能够安度晚年,所以这样的金融服务。

我们认为养老金今年,五年后我们规模会有望达到10万亿,成为资产管理行业的新蓝海,所以我们今天提出来“新蓝海”这样的概念。我们认为养老服务金融会逐渐引起央行、信托行业的高度关注,实现初步发展。而养老产业金融,我们认为尚未形成成熟的业态,需要政策性和市场化手段予以支持。

第二,这张图我想大家参加过北京峰会很熟悉的,我们认为我们的养老金制度的确这些年来有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确实有不足,它的不足就表明为我们基本养老有点一直独大,而且基本养老我们的总量,资金总量又很小,我们的第二支柱发展滞后,我们的第三支柱尚未建立。所以养老金资产占GDP比重不到10%,而像发达国家,很多发达国家他们都实现了多支柱的均衡发展,特别是第二、第三支柱,我们觉得还是要建立均衡发展的政府、企业、个人共担的有中国特色的这种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包括可以改造我们现在,我们现在的体系是有它的历史成就的,它当初的设立是有道理的,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时间关系今天就不多论述了,但是下一步发展遇到了瓶颈,所以我们建议还是能够完善我们的基本养老保险中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这样的模式。怎么完善呢?还是应该适度分离开,使我们的第一支柱能够建立公共养老金,我们的个人账户能否和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共同建立起我们的第二支柱,国际通用的职业年金,而加快我们第三执著的建设。这些观点我们已经在北京峰会上讲过了,我们还在进一步完善。

下一个观点,我们看到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三大趋势、有五大影响,我们提出来四大对策,这是根据我们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的宏观经济模型,也是中国人口长周期一般金融模型得到以下研究结果,这主要是姚余栋先生带领这些团队一起来做的。看到我们有三大特点:

第一,老得快。我们的速度比发达国家老龄,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是迅猛的过程。第二,女性老人多。全世界都一样,女性比我们活得长。第三,农村老人多。因为我们是城市化过程,和老龄化化过程同样一个速度进行,而城市化年轻人进城,所以农村的老年人处境非常值得全社会的关注。

五大影响:第一,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可能会下降。第二,2020年杠杆率可能会达到260%,以后小幅增长。第三,2021—2035可能会出现两次人口逆城镇化的过程。第四,资产价格会出现周期性波动。第五,未来我们面临比较严峻的老龄化的缺口,所以延迟退休年龄是不可避免的,的确一个重要措施。

四大对策:第一,需要进一步调整生育政策,提高总和生育率,因为我们的总和生育率是不高的,世界华人,凡是华人的地方其实总和生育率都不高,不止在大陆。

第二,进一步扩展和培育更多的一线城市,合理的引导人口的迁移。我们现在一线城市还不够多,仅靠这几个北、上、广、深是不够的,这样使我们一线城市压力太大了,都要来一线城市,所以房价根本挡不住,所以我们应该培养更多的一线城市。

第三,我们应该采取地方债置换,优杠杆,而不是降杠杆的手段。

第四,大力发展职能资本,通过机器人、智能网络等解决我们老龄社会出现的劳动力短缺等等这方面的问题。

最后一个,我们预测了一下,5年后我们国家养老金市场规模我们认为有可能接近10万亿,我们怎么样判断呢?

第一,资本养老金,目前累计结余3.5万亿,未来5年达到5万亿,按照60%委托运营,5年后有望达到3万亿。

第二,企业年金,目前规模1万亿,近5年年均增速20%,特别是我们的职业年金进来了,所以5年后的规模有望接近2万亿。

第三,职业年金,缴费规模无机1千—2千亿元,5年有望达到1万亿。

第四,社保基金,目前规模2万亿,增长率10%,5年后有望达到3万亿。

第五,个人税延养老金,政策推出后每年增2千亿,落地以后,5年后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万亿。

我们乐观预测,5年后我们国家的养老金进入市场有望接近10万亿,所以资产管理业非常重要的一块领域。

养老金金融报告我们注重实践性,我们兼顾理论性,旨在为养老金领域的政策部门、业绩机构、专家学者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我们金融报告也会每年推出,我们诚挚的欢迎养老金融领域的专业机构和资深人士共同参与,一起来做好我们每年的《养老金融发展报告》。谢谢各位!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会长在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2016年会上的发言

各位下午好!客套的话先讲两句,首先代表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祝贺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度过了非常充实也非常精彩的第一年,这一年论坛开展了多项学术活动,正如刚才秘书长介绍的,众多的有识之士围绕着老龄化高峰逼近的社会关切提高了很多的真知灼见,一会儿还要发布《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6》。我以为这个论坛是一个有情怀、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交流平台,同时,对它更加精彩的发展前景也充满了期待。当然,借此机会我也祝贺刚刚获得全国社保理事会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资格的在座的这些机构,祝贺你们。

借这个机会,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观点我们应当适时的推动实现更加积极的老年保障政策,实际上去年论坛出现的时候我就讲到了这个概念,但是我当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想法,借这个机会跟大家谈谈我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上个世纪80年代,西方提出了积极的社会保障政策或者积极的福利政策,这是有缘由的,也是有一种历史的必然性,经过了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后,欧盟既有的凯恩斯、贝弗里奇模式的社会保障的体系,实际上已经暴露出过度的福利依赖、政府责任沉重这样的弊端,于是积极的福利政策就应运而生了。

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我们发现有几个特点,第一个,不局限于现今给付的范畴,而把福利的概念延伸到培训、教育、促进就业等等非现金的服务。第二个,突破了被动的救助贫困群体的这样一种后置的模式,而将保障功能前移提升到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以预防贫困的普遍发生。第三个,重新调配政府、社会和公民的责任,谋求实现福利成本的分担。第四个,超越生、老、病、死、伤残这样一些社会保障传统的项目框架,把这个社会福利扩展到以工作为中心的这样一些更广阔的领域。

当然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晚于欧美各国,在世纪之交前后这20多年时间,我们由政府主导,着力建立基本保障体系和扩大覆盖范围,我以为这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发展到今天,我们也开始遇到了当前困惑欧美等国家的矛盾,比如说人口加速老龄化,使享受社保福利的群体日益扩大,待遇水平持续提高,但是仍然难以满足更多的福利需求。同时,劳动力供给出现了增量减少的趋势,而少交费、虚报冒领等社会现象滋生,这些情况在欧美都发生过,不是我们特有的。而由此导致社保基金的缺口不断扩大,越来越难以维持长期的收支平衡,引起了社会的焦虑。同时我们看另一个侧面,企业又要急切的呼吁要降低社保费率、压缩劳动力成本,这就是一对矛盾。对此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从长远看,在现有的制度安排基础上,调整政策取向,推进实现更加积极的社会保障,就需要提上日程了。而养老保障制度更应当是首当其冲,应该逐步当下以保障功能为主,转变未来更加积极的制度安排。我讲推进实施基金的养老保障政策,并不是把现有的制度定义为是消极的制度,我没有这个意思。实际上现在的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当中已经包含了很多的经济要素,比如说个人要多交多得、长交多得这样一种机制安排。比如说对于退休人员的基础养老金的指数化评价,还有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系数,以及调整待遇与交费相关联的政策等等,这些都包含了积极的要素。

我讲要推进积极的养老保险政策,更主要的是考虑面对我们的社会结构变化、我们的社会形态变化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显著变化,作为资源配置重要方式之一的养老保障制度,也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比如说,更加强调公民福利权利与责任的平衡,适当控制传统的单纯社会救济的受益范围,谋求以工作为导向的福利制度,更加注重人力资本投资,以培训和教育作为新的普遍福利形式等等。

我们进一步增强养老保障的积极因素,其实不外乎减支和增收这两条路,其中有很多方法可以逐一研究,我就不细说了。我考虑更多的是一个很基础的问题,也许有人看来其实是很幼稚的问题,我想还是把它提出来,就是说我们今天到底应当怎么样定义老年人,是不是一个很基础的问题。我们观察到几乎所有的老龄化国家都制定了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方案,而这些方案往往又引发某些社会群体的质疑。其中有许多缘由,但是归结到一点或者说最深层次的矛盾是什么,我以为是社会发展与养老保障的理念仍然滞后,这期间的矛盾。

比如说很多国家也包括我们,都在焦虑老龄化率迅速提高,说今天15%,到某年就20%了,到某年就30%了,就变成两个人养一个人了,就变成一个人养一个人,这种忧患意识我觉得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有点不相信人类社会真的会发展到那一天,我不相信,为什么?就是我们不得不考虑这样的一个问题,或者我们是不是有必要问这么一个问题,是谁告诉我们65岁就是老年人的,谁告诉我们的。你说国际劳工组织、某个经济组织,是,有人说了,经济学界好像也都是这么分析的,65岁以上就怎么着怎么着了,但是我们再深入考察一下,这个概念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时候形成的。我们研究以后发现,这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因为在工业化时代,绝大多数65岁,开始是60岁,这两个年龄以上的人口,他的劳动能力衰竭了,从而丧失了收入来源,因此需要通过社会保障的制度来获取生存资源,不是这样的吗?而到了今天,已经星移斗转,已经时过境迁,别的国家我不论,就说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也正在向后工业化时代迈进,这其中有两个显著的变化不可忽视,第一个变化,就是我们的劳动方式,不再以体力劳动为主,而经验在生产和经营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使得劳动者实际劳动能力的边界得以延展,是不是这样。第二个变化,收入来源不再是单纯的靠劳动所得,越来越多的家庭中财产性收入的比重在增加、在提高,就是说老年人并不以为退出了劳动领域而完全丧失收入来源,这两个大的变化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应当对什么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在什么样的程度上来提供老年保障?是不是一直要遵循以前的方式、以前的标准和以前的边界呢?

我以为这至少可以寻求三个答案,第一,我们可能需要重新来定义老年人。和养老保障制度相关的三个要素,人口预期寿命、人的劳动能力、人的财富获得能力,这三种都是和社会经济发展正相关的,所以一成不变的按照既定的年龄来划定老年人的方式,我认为已经过时了。无论说你划到60岁也好、62岁也好、65岁也好、67岁也好。从宏观上讲,不是说从个体上讲,未来可能需要不同时期人口结构变化进行弹性的调整,比如说每隔一段时间根据人口结构的变化,按照我们整个人口当中年龄最高的那个占比一定比例,比如说15%,当然你也可以设计宽一点,17%、18%,那个作为一个提供老年保障的一个群体边界,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而对这个群体实行普遍的保障,并且根据这样一个大的概念来进行政策设计,维持平均的交费年限和平均的领取年限之间的稳定比例,比如说我们原来设计平均交费30年可以供养或者35年可以供养15年、17年,未来可能需要我们交费40年来供养20年,因为人的预期寿命延长了,如此等等。当然这些调整不应当是随意的,而应当是遵循规律、相对稳定和可以预期的。

另外第二个结论是,我们可能需要给60岁以上的群体更多的工作选择权。也就是说不必再硬性的规定到了年龄就退休,而只是将特定年龄作为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底线,可以由当事人根据自己的终身财务平衡、利益最大化原则来做出理性的选择,当然这样肯定是会有利于社保基金的长期平衡,但是更大的经济效益我认为是增强所谓老年人的社会自信,他们不再是、也不应再是被当作只是能够消费社会资源的群体,而被当作是仍有机会成为社会建设的参与者和财富的创造者,要有这样的信心。当下不是流行一个很广泛的段子嘛,就是在某国总统的竞选当中,两位70岁左右的男女,为了一个职位打的不亦乐乎,而我们这个年龄的中国的男女们,跳广场舞已经跳了十几年了,所以我说这样的反差也还值得我们深思。像董秘书长和我这样年龄的人,我们听到那句话,说是“比起那两位70岁左右的男女,我们人生的真正黄金时段也许还在前边”,这句话是何等的励志。

第三个思考,我们应当开辟老年人财富增长的更多渠道。我前面讲了一个前提,所谓老年人并不是因为他退出劳动领域就可能完全丧失生活来源了,财富的积累已经形成。所以在我们国家社会财富增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有了一定的财产性收入的背景下,发展养老金融是避免他们单纯依靠劳动积累获取生存资源的一个积极取向,我以为这方面研究意义重大,当然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我也无从知会,我更多的是聆听和进取。

后面两点,给老年人更多的工作权利和对他们的财富开辟更多的增长渠道,都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我国就业政策从政府,我们知道原来有政府安置就业的提法,后来转变成为政府引导就业,从积极的就业政策,转变为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叫政府引导就业和创业,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养老保障如果能够确立积极的理念,制定具体的政策,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且使相关的标准确定和调整能够机制化,避免临时性、间断性的行政决策,而由此节约下来的养老基金,可以投向开发老年适宜的就业岗位,形成良性循环。

观点不一定对,完全是供大家参考的。谢谢!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规划研究部巡视员熊军在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2016年会上的发言——提高养老基金长期回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就提高养老基金的长期汇报向大家汇报三个观点:第一,理性确定养老基金长期平均风险敞口;第二,理顺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第三,坚持创新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水平在提高,同时对养老保障的要求也在提高。与此同时,中国也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阶段,现收现付公共养老体系的支出压力不断加大。解决这个困境,在于提高养老结构,第一支柱比例降下来,第二支柱、第三支柱发展起来,这样也是现在总的水平稳定和提高基础上来减少压力。第二、第三支柱是积累的制度,这个时候投资就变成了核心的问题。简单的计算就表明,长期回报对养老待遇的影响非常大,这个简单的案例现在说明,6.5%的回报率和3.5%的回报率在40年的期限里会使得你的养老福利相差1倍以上。

大家都清楚,长期回报主要来自于三块,核心是第一块,长期平均风险敞口得到了市场回报,所谓长期平均风险敞口,就指在较长期限里面,养老基金投多少股票、投多少债权,这个跟资产配置的本质是一样的,但是更加突出风险这个概念。另外两个回报,主要来源于受托人的投资管理能力和投资管理人的投资能力,是通过社会的动态调整和选时和选股等实现的资产回报。

在养老基金的长期回报里面,第一部分是主要构成,第二部分是第三部分因为规模比较小很难支撑养老基金对较过长期回报的要求。

第一,如何来理性确定养老基金的长期平均风险敞口。大家都清楚,收益率波动较大的资产,长期平均回报率是较高的,你要追求较高的长期汇报没办法,必须承担一定的收益波动的代价。但是每个人承担波动的能力又是有限的,这种情况下理性的选择就是以可以承担的风险水平作为长期投资的基础,把可承担的风险水平具体化以后就是我们所说的长期平均风险敞口。

如何来确定一个长期平均风险敞口呢?就是要平衡好管理短期波动风险和提高长期回报两方面的要求。如果说你过于强调说不能波动,结果也是很清楚的,你的长期回报会下降,最后福利会下降。如果我不管短期波动,我只想追求较高的长期目标。所以两种情况都会导致我们的养老保障不可持续。

当前的现实问题就是,现在的法规里面把确定长期平均风险敞口的职责给了受托人,但这个事情影响巨大,所以说我的一个建议就是,在这个上面应该多做一些调整,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应该针对不同风险敞口之间基金的长期回报这个问题要高度的重视、反复的沟通,要了解到不同的风险敞口之下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把这个问题沟通清楚以后,后面整个基金的管理矛盾就会化解很多,否则它的资产就会被扭曲。

要提高养老基金的长期回报,第一个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长期平均风险敞口是否合理。多数人都把波动风险看成是已实现的投资损失,所以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委托人,都是强调不能出现年度甚至季度的负收益,但是我们要想,这样的要求是不是真的符合养老基金的利益。如果说你强调不能出现一个负的收益的话,就相当于说要你把风险资产的敞口压得很低,当期资金安全是很高的,但是长期收益率低下是无法避免的。而且大家普遍市场上采用的策略,我们称之为保本策略,通过固定收益做一个安全垫,看风险资产趋势出来的时候,再逐步加大风险资产的敞口,这样做正好是做成了顺周期的投资,这就是标准的追涨杀跌,结果把一个长期性的资金变成一个非常短期的资金行为,反而不利于资金的安全。而且在这种理念指导之下,大家都是相机决策,但是相机决策投资者在市场来说有多少真正的占领市场呢,也加大了主动风险。另外一个问题,因为年金化里面有年轻人、年老人参与,他们承担风险能力不同,有个别化的需求,因为一刀下去以后,可能有老年人难以承受风险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分层来确定资产配置,这个时候考虑用一个基金架构,管理上不增加难度,底层资产管理组合不受影响,做一个处理就可以。

第二点建议,完善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主要谈三点:第一,明确委托人、受托人和监管部门的职责界限。第二,用相对回报体系来代替简单的绝对回报;第三,采用适应资本市场竞争要求的管理体制。

现在很明显的能观察得到,现在委托人直接干预或者过度干预基金运营情况是比较普遍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于你对长期平均风险敞口本身没有定义,说把整个投资过程变成了一个相继决策的过程,当委托人和受托人对市场的理解不一样的话,就发生了分歧,分歧就要干预。

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应该是委托人基于受托人管理合同,应该把大量的精力放在长期合作目标、可承受风险能力、长期平均风险敞口、绩效评估办法等内容,非常实的内容,涉及到你风险管理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这些内容来体现对基金投资的要求,监管部门也应该尽可能的减少对具体运营业务的审批,完善现有的投资运营法规,重点放在促进信息披露,促进受托人提高投资管理能力上面。避免利用现有的法规直接管道投资组合层面,因为那个是受托人职责,避免出现直接的定义和审批投资管理人,因为这也是受托人职责。在法治和管理合同和相关法规明确规定的范围之内,要理顺体制、运营机制,要赋予受托人投资决策权。

第二,用相对回报体系来代替简单绝对回报。我说的相对回报,以长期风险投资敞口作为长期投资的锚,针对经济市场变化进行有限调整,有效控制养老金的风险水平。相对回报体系是将长期投资目标经资产配置转化为长期风险平均敞口,用长期平均风险敞口的市场回报作为基金的中长期投资目标,最后各类资产的市场回报落实到投资组合上去。我们说的简单的投资回报,是指预先预设中短期的投资收益目标,把事先的目标交给受托人和投资管理人来相继决策。

比较一下,相对回报体系有一个很明显的优点。第一,因为你的风口敞口明确了,所以资金安全有保障。第二,是用市场的回报来评价你的管理业绩的,充分反映市场的环境,客观性很强。相对回报有一个很强的内在风险控制机制,举一个例子简单说明。假如你的长期风险敞口是30%的股票和70%的债券,你现在股票涨了很多了,你变成了45%的股票和55%的债券了,这个时候所有的管理人面临的问题就是,你要用这个组合战胜你的评价基准的话,你要防的不是上行风险,而是下行风险,这个机制就会引导你把风险敞口从45%朝30%靠近,把风险降下来。

与此相同,如果市场大跌了以后,假如跌了一半,风险敞口从30%变成了15%,拿30%考核你的时候,你面临的是资产价格上行的风险,因为一旦上行考核评价机制会指引投资者去把股票的风险敞口从15%逐步往上加,朝着你的30%靠近。所以说这个过程是有很强的指引作用,而且和长期投资目标联系非常密切,可操作性也非常强。

第三,要学习借鉴海外公共养老金管理体制。养老基金的投资管理尽管它是一个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但是在海外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养老基金的管理体制是明显的区别于一般的政府部门,很少去直接套用行政机关的管理体制,而是给予这些管理机构在内部设置、薪酬体系、人员录用和经费投入方面较大的自主权。这么做,就是因为公共养老金管理机构要参加资本市场的竞争,必须采用适合资本市场竞争要求的管理体制。具体的执行上面,相当一部分直接采用了公司制。还有一部分采用的是董事会受托的模式管理公募养老基金,采用受托模式的时候普遍都采用的是决策职责和执行职责相分离的双层架构。决策层是依法设立的基金理事会,通常由公共养老保障利益关联方代表组成,是基金受托人,是基金管理责任主体,负责制定基金投资管理重大政策,包括投资目标、投资基准、风险政策、战略资产配、投资指引等等。执行层面上,一般是由理事会下面组建的或者专设的资产管理机构,这些机构采用公司制,它的职责主要是来执行受托人制定的投资决策,为受托人提供意见,接受受托人的监管。

最后一点,关于创新。

投资理念,说到创新,过去我们在管理养老基金的时候经常关注的是某一类资产的风险,现在大家更多的是从单一资产类别放到资产整体进行考虑理念发生转变,而且从过去说管理资产的时候严格的控制波动风险、应用风险,转变成为把风险看作是获取收益的一种资源,在既定的风险水平上去获取市场的回报。

投资模式的创新也出现了新的态势,比如说过去大家讲的是以资产类进行划分做资产的配置,现在越来越多领先的机构是从风险驱动因素划分,打开资产类别的限制,以风险驱动因素配置来解决整个基金的风险管理的问题。

投资领域的创新更是如此了,养老基金的发展里程,从固定收益到股票、到PE等等,这个过程体现了体现养老基金投资的时候从高效市场朝低效市场迈进,试图通过在低效市场里面取得超额回报。

投资工具创新,从过去以预期收益率为导向管理资产,逐步变成以可承受风险为导向管理资产,以适应所有人的风险偏好的要求。

投资策略的创新,更是要适合整个经济和市场变化来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

我就给大家报告这么多。谢谢大家!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姚余栋在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2016年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王理事长、胡部长、董秘书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媒体朋友们,请允许我这次也跟大家汇报分享一个新的想法,就是以养老金融为基础,建立医、养、健相结合的养老新理念与新体系。

我们知道,在过去的大约6年左右时间内,或者是更长一段时间,我国老龄化的很多学者们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医养结合,医养结合经过这些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业若干意见》中已经把这个医养结合第一次做了重要的部署,随后一共有11个文件,从国务院到各部委,还有十部委关于医养结合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党中央、国务院要求顶层设计、科学设计,我觉得医养结合是很好的但是是不足够的,或者是不充分、有缺陷的,为什么呢?一个是,人的寿命长短有高度不确定性,寿命长是个风险点。人类社会处于原始社会的时候,他的平均预期寿命是26岁左右,要追逐野兽打猎,到工业革命的时候,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时候40岁。到我们国家,1950年预期寿命是46岁,2000年就是71岁,2005年的时候是75岁。中华文化传统是“天年”,“天年”是多少?是120岁。刚刚胡部长说,什么是老年?是不是以前我们有一句话,我记得《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里面说40岁人生刚刚开始,如果换句话说是不是70岁人生刚刚开始,我们看到随着医学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寿命延长,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点,未来可能到2030年我们的平均寿命可能在80岁,2040年可能到了我们建国100周年的时候,有可能是90岁,以后随着难以想象的,可能平均寿命会达到100岁,这都难以想象,就像我们当年想象不到今天会达到将近80岁一样的,日本已经是超过80岁了,特别是妇女平均寿命,所以这是一个事实,就是人类寿命延长的风险。

第二,生命周期的看待。一个是退休年龄,什么叫退休年龄?可能70岁以上的才算老人,65岁以上的不算,可以重新划分。假如70岁可以休,他到生命终结这段时间,从医学概念来说,他生命最后的这段时间,最后2年要花掉全部的人生中的80%的医疗费,都在那个时候花掉了。现在问题是,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花掉,你以为是80岁花掉,结果活了90岁,是88岁才花这个钱,我们老百姓叫做过河钱、过桥钱。所以这个问题在哪里?我们不要把概念,一退休似乎就跟医院联系在一起了,这是个误导。退休以后,比如说70岁退休,可能活到90岁,只有在88岁才失能,所以70岁—88岁有18年都是健康状态或者基本健康状态,是不需要医院的。所谓的医养结合,那个“医”也不是医疗,更多的是养护,养护之中又有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你养护还有一个看护问题,看护是什么?看护是需要健康、需要锻炼来看护的。所以可以这样判定,在我们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是不需要医院的,人生最后的只是失能阶段才可能需要医院,可能也就是两年左右时间。所以养老对我们的概念来说,大部分时间是健康养老,要做的是健康老人,即使失能,也可以康复。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强调医养结合是有不完备的,或者有重大缺陷的。如果我们继续把医养结合以这样文件的方式包括实践的方式继续再努力下去,怎么来贯彻这次的“健康中国”,把健康贯穿到人生的全部中心,我觉得这是一个大家思考的问题。所以我今天提出这样一个不够成熟的想法,就是要医、养、健结合,不是两结合,是三结合。

养老和健康结合是主要的,跟医疗结合是次要的,或者是非常非常晚的时候结合的。怎么办呢?我觉得一个就是,还是要抓住短板,短板就是养老金融,就是各位领导、专家们反复呼吁的,我也在不同场合呼吁的,比如说建议抓紧完善我们养老金融的第三支柱,通过个人所得税的递延或者减免,加快建立第三支柱个人账户。另外,是大力发展医疗健康相融合的产业,而不要把养老直接跟医院搭在一起,有的时候心理暗示也是有问题的,因为大部分都是健康老人。同时,发展更多的这样的服务,多方参与保障医、养、健结合,从政府角度,通过税收、产业政策,使得健康产业、养老产业和医疗产业的三产融合,而不是两产融合。

第二,从社会角度营造老年宜居、宜养的社会环境。比如说为很多的社区,能不能修这样的便道,让老人去散步,不一定过马路,因为老人有时候过马路还是有风险的,就是给老人一个散步的场地,比如说每位老人每天能走1万步,但是不要过马路的走1万步,我觉得这个考虑,不一定直接奔医院了、康复了,实际上大部分都在健康,他自己也很重视锻炼,还要给健康的环节做好基础设施。

从社会角度第二方面,为老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不能歧视老人的创业和就业。从社会经验来看,老人的劳动参与率可能提高,这个已经发生在日本了,日本的出租车司机甚至有80岁在开出租车的,开的也可以,劳动参与率可能到了65岁、70岁下降,到了75岁又提高了,这是很惊人的现象。所以要给老人一个参与工作的机会,他们的劳动参与率可能会提高,这样会更好的促进我们的经济增长。

从个人家庭角度,还是要注意医、养、健结合,要加强锻炼、合理膳食,还有一点,一定要防止老年痴呆,因为从日本经验看,80岁以上的老人得老年痴呆的概率在50%以上,所以鼓励父母打麻将也很好,这很重要,你不要看父母打麻将、上上网、下棋都很好,为什么?防的是老年痴呆。如果按我们的医养结合,就没有这些缓解了,我们医、养、健结合,就是老人打麻将也很好,为什么?防的是老年痴呆,这很重要的,希望大家能够共同的鼓励老年人没什么事打打麻将,至少脑子在转。还有,注意心理健康,特别是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

我总体一直以来也关注大健康领域,感觉我们在医养结合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跟全球来比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光强调医养结合,忽略了长期以来老人是以健康状态生活的,所以应该是医、养、健结合,医疗产业、养老产业和健康产业“三产融合”才比较完备、才比较好。

最后,请允许我作为中国养老金融论坛的学术委员会主席,把2017年论坛的学术研究计划跟大家汇报一下。

2017年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研究:

第一,我们设计了两项年度重大课题。一是补充养老金的国际经验、中国探索和建设路径。旨在促进第三支柱税延养老金、第二支柱职业养老金制度建设,实现我国三支柱养老金体系的均衡发展;二是启动中国养老金融调查。CAFF50目前养老金融基础数据的缺乏影响了养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制约相关研究迈向深化,也不利于金融机构把握国民养老需求。基于此,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将联合天弘基金、兴业银行等成员机构牵头发起中国养老金融调查项目,旨在全国范围内调查约5万个样本,调查内容涵盖个人养老规划、养老金待遇、养老理财、老年信托等方面内容,调查旨在为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为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微观数据,为金融产品开发提供大数据支持。中国养老金融调查与CAFF50宏观模型,作为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两项基础研究工作,今后将继续运行,我们相信这两项工作具有较重要的意义,并将产生持续的影响力。

第二,2017年论坛将完成欧盟、国家发改委、保监会等部门委托的四项课题,同时,在养老产业金融与养老服务金融方面设立若干公开申报课题,欢迎相关机构与专业人士积极参与。除此之外,我们即将启动《中国养老金融报告2017年》的研究与撰写工作,并将于2017年8月在上海峰会上发布,我们诚挚欢迎社会各界参与到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的研究中,挖掘更丰富、更深刻的养老社会思想,共同推进我国养老金融事业的发展。谢谢大家!

 

汇添富基金公司董事长李文在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2016年会上的发言

非常荣幸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能够接纳汇添富作为成员之之一,今天我参加了年会的会议,获益匪浅,听到了各位专家、各位领导非常有智慧的发言,对中国金融养老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应该说公募基金在中国养老金融里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刚刚我们朱会长也谈到了这一点,不仅在21家养老保险的投资管理里面有19家都是会员,而且在社保管理的18家机构里边16家是会员公司,像汇添富我们同时还是社保的优秀管理人,公募基金在中国养老投资管理体系里面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呢?这个得益于中国证监会、中国基金协会这么多年带领行业,历经18年的努力取得的成绩。

我觉得还有几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第一,这个行业有一个非常好的制度设计。这个行业虽然有18年的历史,但是起点非常高,借鉴了国际实践、国际先进的经验,独立运作,组合投资,财富托管,信息披露。这样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保证了非常规范的机制。同时监管,有严密的制度和社会监督,所以这个行业经过18年的风雨已经成为行业里的标杆,这点是非常重要的,赢得了养老金融的信任。第二,这个机构有良好的生存能力。因为养老金融投资确实是非常专业的投资,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公募基金就像刚才我们曹会长谈到的,像保险资管一样,它的投资能力已经从权益到固定收益,从二级到一级,从虚拟到实体,这几个方面都已经完全的覆盖,充分展现了它的投资能力非常卓越。第三,确实他的业绩表现非常良好。这个通过我们这个蓝皮书的报告可以看到这一点,在过去的18年里,固定基金的收益率达到18%,固定收益接近8%点几,在社保投资组合里面收益率非常好,平均收益率8.8%几,业绩得到了充分的证明。第四,良好的服务体系,服务了全国接近2个亿的公募基金的客户,还有所有的保险机构、银行等等一些体系。

面对未来,刚才蓝皮书教授讲的,未来5年后可能达到10万亿,如果按照这样一个公募基金的占比,可能年后我们管理的规模可能8万亿,已经接近现在公募基金的规模了,未来怎么做?责任重大,做好这个事情也是义不容辞。怎么做呢?从四个方面言单说一下,第一,基金管理公司整个行业要持续的支撑能力,这是最核心的,包括坚守,曹会长提到了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等这样的投资理念,苏总谈到了人才,进一步加强培养人才,特别是适应养老投资的专业人才。还有,构建自己的投资能力,你的风险控制能力、参与设计能力、创新的能力等等一系列能力,只有这些能力持续支撑,才能不辜负养老金的信任。第二,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推进的,制度设计。回头看所有的这些发展,都是来自于一个良好的制度设计,养老金未来的制度设计我觉得特别特别重要,这也是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在制度设计方面,除了税收的优惠政策之外,非常重要的就是你的投资策略,包括你的投资范围,还有投资的考核,是不是真正的坚持业绩方面。第三,基础市场。因为所有的投资收益还是来自于整个基础市场的收益率,大家共同努力把中国的股票市场建设的更加好。过去是债券市场进一步发展,期货市场也更加成熟,包括海外投资能力进一步提升,只有基础设施收益率提高了,养老资金持有提高了,也是过去几年社保基金收益率,因为基础设施发展的比较好。未来随着经济的调整,整个低利率情况下,怎么样继续保持相对比较高的收益。我觉得很重要就是说,我们也是推进整个的养老金融的教育、投资者教育,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的投资理念,他们长期了我们的基金才能真正长期,同时对收益率要有预期的管理,并积极的参与投资里面去。

我们现在很焦虑的,我们焦虑空气、焦虑医疗、焦虑教育、焦虑养老,这是人性,没办法,因为我们所有的人决定不了我们的生,但是每个人都想控制自己的死,所以大家都在努力,包括我们现在都在做这样的努力。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我们所有人的养老,包括全中国的养老,都可以不是问题,一切都会是最好的发展,一切我们都会解决,祝大家所有的人都能非常健康快乐的活过100岁。

 

泰达宏利基金公司副总经理王彦杰在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2016年会上的发言

刚刚主持人也介绍了我们在加拿大的一些经验,允许我再补充一下,除了在加拿大以外,在美国、在香港,全球很多的重要市场我们外方股东宏利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您刚刚提到关于多层次养老体系的发展,我想前面有很多专家都提到国内将来第二、第三支柱均衡发展的重要性,所以确实,目前为止我们看国内的业务支柱发展,以及将来第三支柱的开展,我相信都会面临到一些可能在国际市场上都碰到的问题。归结起来,从海外的经验来看,我认为有三个项目是在未来发展上很关键的要素,第一,首先就是政策的支持。第二,更长远来看,我觉得是对投资者的教育。第三,我们需要有一个更市场化的运作平台。针对这三个项目简单的给大家展开一下。

· 第一,政策方面。我想做法其实有很多样,但是唯一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今天我们钟会长有提到的,怎么样把投资者的钱从短期引导到长期,就是说把这个市场上普遍的追求短期回报的这种投资目标引导到寻求一个长期稳定回报,做养老准备的这样一个方向。当然政策上国内外大家谈最多的就是税优,税优当然还有很多配套的设计要进行,这个部分我就不细说,但是我想税优虽然在很多国家推出并没有造成一些很短期的积极效果,但是不管从世界上各个国家来看,其实税优可能短期效果并不明显,绝对是长期推动第三支柱的关键,必须在这样的支持下它的长期发展才能够走的比较顺利,也走的比较快。

· 第二,投资者教育方面。我想投资者教育方面可以分两个层次来看,第一个基本的层次就是说,我们希望怎么样能够让投资者在他的养老储备上,第一方面能够做到提早准备,第二方面能够做到准备要充足。第二个层面来讲,怎么样教育以及引导投资者能够选择适当的养老投资产品。

第一个层面来看,我就跟各位分享一下我们做的一个研究数据,我们发现普遍来讲,大部分投资者对自己养老的规划都是过度乐观的,我们现在研究里面有两个问题,提供出来作为参考。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问到投资者,你认为你将来退休之后,你的开支跟你退休比例比较是怎么样的,假设你退休前每天花100元,退休后每天花多少钱,我们大部分的投资者是60%,认为一天花60块,但是我们实际研究显示是97%,就是退休后每天只会少花3块。这里面的原因我们听下来,主要是医疗支出,还有退休后闲暇时间比较多,旅游上面的开支是会增加的,所以大部分投资者都低估了他退休后的费用需求。另外一点,我们也问到投资者预期退休后还活多久,准备多少钱,我们得到的平均数据是17年,实际上我们研究显示24年,所以这两个当中有很大的落差。所以在推动投资者教育上来讲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更重要的就是说,从海外的经验来讲,推动投资者教育基本上两个做法,一个是纯粹主要由政府机构来做辅导,另外一个方面,大幅度的开放业者参与。这两个差很多的,政府机构来讲,基本上资源有限,开放业者参与,业者一方面除了希望做到教育投资者之外,对大部分的业者来讲这是一个商机,而且比较多的资源可以投入,不同的投资者架构下对二、三支柱的推动发展是有很大的差异。

· 第三点,谈到一个更开放的市场化的机构,大部分国家对投资的选项基本上包含两个特性,第一,前面几位专家也提到,多元的选项。第二,能够让投资者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今天早晨闭幕会议也有很多的讨论。我想这两个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我想未来在我们政策的推动方向上,这两个也是非常关键的。自主选择上面,先进国家都经历过过去很早期的集中管理到完全自主的选择,到过去几年所谓的资产配置成为主流方案,我想未来发展国内也是会朝这个方向做一个参考。

相关阅读
全品类养老金融产品布局,中国平安享个人养老金市场发展红利
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提速:税优政策进一步明确,有望输送长期稳定资金入市
布局个人养老金,基金业弯道超车正当时
养老保险公司主体扩容至9家,业内建议聚焦运营管理、投资能力构建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