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名字"不可取、"怪名字"当取缔,规范地名应审慎实行|蓝鲸热评

由于此次治理工作的范围,堪称历年之最,执行力度上也极为严格,因此,该话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讨论。一时间,“你居住的小区更名了吗”成为当下最流行的话题。

近期,陕西、浙江、广东、河北、海南等地相继开启了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工作。对居民区、大型建筑物以及道路、街巷等名称中存在违反命名原则、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

由于此次治理工作的范围,堪称历年之最,执行力度上也极为严格,因此,该话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讨论。一时间,“你居住的小区更名了吗”成为当下最流行的话题。

而随着地名治理话题走热,部分地区却因 “夸张”、“过激”等更名举动,引起社会较大争议。由此,如何规范、科学的实行更名,是留给相关部门的一大课题。

规范地名势在必行

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工作的推进,一些带有深刻历史底蕴的旧地名逐渐消失。资料显示,北京旧城区胡同地名23年间因旧城改造消失了40%;苏州近30年间有1192个老地名消失。

而在此期间,一些“大、怪、洋”的名字却趁机大行其道。这其中,尤以开发商命名的楼盘项目最为盛行。

开发商通过造一些有噱头的小区名称,来制造营销卖点。比如在小区旁边有一条小沟,有几棵树,开发商便称自己为“湿地”;又比如所谓的“欧洲城”小区,既没有欧洲人居住,也没有欧洲的商业文化,只是开发商自诩带有欧式风格;此外,还有的小区被叫做帕提欧公馆、Villa小区,群众既不懂这是什么含义,叫起来也十分拗口。并且,类似的命名方式,在实际交易中也误导购房者。

在一个健康、成熟的文明国度里,这种“夸大渲染式”的命名方式并不可取。因此,近期,不少地区“大、怪、洋”的小区名称,已明确被列入到整改范围,如温州“香缇国际”被改成“香雅园”;惠州的“奥园冠军城”被更名为“奥园尚雅花园”;温州TOD国际新城被更名为“名都苑”;“万科欧泊”被改称为“新光城市花园”。这些更正后的名字,既不失文化底蕴,又符合大众认知,受到当地群众的普遍好评。

而通过本次规范地名的工作,对于宣传地方文化、规范城市管理、促进居民空间认知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更名应做好规范化,避免过度、过激行为

不过,随着更名行动大范围展开,部分地区也开始出现了关于是否“矫枉过正”的争论。如何在更名工作中避免“过激”和“过度”,无疑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事实上,对于整治规范地名的行动,民政部等六部委有着严格的要求,以防止地方执行过程中出现过激行为。

在六部委发布的《民政部等六部(局)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通知》里就明确提到,准确把握工作重点,严格遵照认定标准,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科学合理确定不规范地名清单,对于可改可不改的不予更改,防止乱改老地名,确保地名总体稳定。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依法依规推进,避免因地名更名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地区关于“不规范地名”的认定标准上或也存在主观性较强的情况,违背了政策的初衷。

其中,海南维也纳酒店更名一事便受到舆论高度关注。今年6月12日,海南省民政厅公示的《需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清单》中,15家维也纳国际酒店位列其中。其不规范类型为“崇洋媚外”,认定原则为“使用外国地名的地名(奥地利首都)”。随后,维也纳酒店向海南省民政厅提出异议。

对此,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新年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就指出,维也纳酒店在全国都有连锁店,此名称也使用多年,这显然之前也是被政府部门认可的,此次突然被清理,违背了行政法领域里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此外,部分地名在改名后的一些奇怪的名称也引起了争论,例如,厦门的部分小区和商业街名称直接用路名取代,也一度引发热议。其中,中央湾区、央玺等几个住宅区,由于使用了“中央”之类的“大”地名,被要求整改。目前小区根据所在位置,已经更名为日圆二里、薛岭南路;而加州商业广场、东方巴黎由于涉及“洋”,而被分别规范为莲前东路123号、门牌金榜路140号。

类似案例中,由于部分项目直接冠以路名,在辨识度上存在一定混淆以及不利于居民辨认的问题。归根到底,更改地名也是为方便居民生活,提升居民空间认知。如果执行者反应过度,为改名而改名,就会违背政策初衷,陷入另一个误区。

可以看到的是,在本次大范围“更名”的工作,多数省市在实际执行中受到群众的支持,例如,河北等地在规范不合理的地名时采用市调方式,积极听取群众意见,便得到市场一致好评。河北民政厅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在遇到一些‘老地名’需要更改时,我们会更尊重人民群众的想法。”而除了征求群众意见,他还会从行政成本角度考虑。据该负责人介绍,一旦更名,会对所在地居民的身份证、户籍、不动产登记等信息造成影响,所以这件事应该经过专家组的详细论证才能有序推进。

目前,各个地方规范地名的行动仍在进行。但此次事件所反映出的问题亦值得警惕。地名更改,既要与城市管理、区域建设相吻合,也要与当地实际情况以及居民的认知心理相联系。如何才能让地名整治工作在没有争议的条件下进行,是一个需要各方认真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