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顿”变“曼哈屯”,地名整治要法律不要臆想

不要把文化自信错会为文化封杀

奥林匹克花园、昌茂澳洲园

阳光巴洛克小区、维也纳国际酒店

圣地亚哥小区、夏威夷海岸

中瑞曼哈顿、曼哈顿广场

……

近日全国各地开展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上述“洋地名”被指崇洋媚外,不少网民对此不以为然。而后事件逐渐发酵,从法律问题再到文化自信,由地名整治衍生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舆论广泛关注。

取名“维也纳”被指崇洋媚外

海南整治地名引争议

6月12日,海南省民政厅官网发布了一则《关于需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清单的公示》,共涉及12个城市84个尚未标准化处理的不规范地名,其中维也纳酒店集团旗下的海南15家酒店被列为“崇洋媚外”的不规范地名类型,原因为“使用外国地名的地名(奥地利首都)”。

156人文行馆、毕弗利别墅等因“怪异难懂”被列入清单;中央海景大道商业街、中央大道等因“刻意夸大”被列入清单。此外,珊瑚宫殿、帝王花园小区还被指“带有封建色彩”。

综上所述,被判定为不规范地名类型的主要有三类:崇洋媚外型、刻意夸大型和怪异难懂型。

对于上述不规范地名的公示,维也纳酒店总部随后提出异议。6月18日,维也纳酒店集团官网发表声明称,公司品牌“维也纳酒店”为合法经营使用的品牌名,涉事经营主体所使用品牌为公司授权,也在合法使用范围内,针对清单,公司已向海南省民政厅提出异议,等待处理结果。

随后,海南省民政厅副厅长石清理就“维也纳酒店发表声明”一事进行说明:“维也纳酒店”是商家注册的商标,此次清理整治的内容是地名标识,而非商标,同时,商标也不能延伸为地名标识。“也就是说,商家使用这个商标没有问题,但是不能把地图上的地理位置写成维也纳,这是需要清理整治的内容。”石清理说。

至此,有关海南整治不规范地名的事件告一段落,但与事件相关的舆情却在不断发酵。数据显示微博端#全国多地整治不规范地名#、#海南民政厅回应整改崇洋地名#等话题阅读量总计超过5000万。

不少网民支持这一整改地名的举措,另有观点认为此举不妥,称有“矫枉过正”、“乱扣帽子”之嫌。

还有网友针对海南民政厅的回应发出质疑:在地图上修改名称会给群众的出行带来一定的麻烦,如果地图上不能用“维也纳酒店”作为关键词来搜索,那用户要如何才能找到这一酒店?

今日,部分媒体在微博端发布投票,问询网民对地名整治是否支持。数据显示,在超过5000人的投票中,有53%的人不支持这一行为,36%的人支持整改地名。

另在一则投票中媒体发问,如何看待洋地名伤害民族情感这一事例。数据显示,在超过4000人的投票中,有83%的人表示文化应该融合发展,仅有11的人表示支持整改。

如何区别商标和地名?

通过上述海南省民政厅副厅长石清理的回应可以看出,地名和商标的区别是此次清理的关键所在。

对此,北京知名律师张新年在接受蓝鲸财经采访时表示,商标和地名是不同概念。从法律层面上讲,地名的命名一般要分级管理,严格履行审批手续,设置指路牌也需经交管部门批准,企业或公民个人没有对地点或路段的命名权,因此维也纳酒店本身而言根本就没有能力把自己的名称命为地名。

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地名是指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居民地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显然酒店名称不在此列。

如果维也纳酒店被视为“地名”了,这“地名”也是公众叫出来的,既而被网络或纸质地图标示,进一步被社会认可而已。

张新年律师认为,政府部门运用行政手段规范和治理地名无可非议,但要尊重基本事实并符合法律程序。或许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海南省民政厅的此次行动引发了社会热议,舆情为之震动。

事实上,早在2018年12月,民政部、公安部等6部门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通知》。该通知显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以来,各地按照国务院地名普查领导小组要求清理了一大批不规范地名,但一些地区仍然存在一些“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割断了地名文脉,损害了民族文化。

《通知》强调,要把城镇新建居民区、大型建筑物中的“洋”地名作为重点,如“林肯公寓”“马可波罗大厦”“曼哈顿社区”“宇宙城”“BOBO自由城”,应予清理整治。

据上述《通知》,2019年9月底前将完成地名标志、道路交通标志等相关公共标志牌及户外广告标牌、地图领域中的不规范地名信息清理任务。

洋地名有伤文化自信?

媒体:道德臆想不能替代法律判断

近日来,多地已开陆续开展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行动,除了海南之外,陕西省、河北省、广东省等全国多地民政部门都列出了不规范地名清单,多个建筑物、居民小区等被认定取名不规范。

但是清单的发布却引发了网友广泛热议。通过梳理舆情可以发现,网民的质疑主要来自两个个方面。

一:整治行动是否合理?

二:“洋地名”是否伤害了民族情感?

对此,几家主流媒体就网民热议的话题给出了适当的回应。

今日,《法制日报》刊文《整治地名依法才能赢得理解和支持》,文章表示,一些整治地并没有意识到清理整治地名涉及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法律怎么规定。

法律有一系列禁止性规定:不能以领导人的名字命名,不能有损民族尊严,不能歧视,不能侮辱和极端庸俗,不能用生僻字,一个县、市内不能重名。而条例的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由此可见,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是法律的规定,而不是所谓的“崇洋媚外”。如果不说清楚这一点,地名整治就会从依法整治矮化为政府的主观臆断。

《法制日报》表示,多地在清理整治地名的过程中,之所以引发了那么多的争议和不满,从根本上讲,是政府没能做到依法治理,不能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形势下,对于社会治理来说,法治是一切治理行为的前提和保障,只有政府依法办事,治理才能最大程度地赢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反之,则可能是争议迭出、麻烦不断。

侠客岛也发文《小区因“崇洋媚外”改名,好经不要被念歪了》,对此事作出评价。侠客岛表示,这种傍洋名的做法,是不自信的表现,改洋名也是不自信的表现。

在一些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更好解决的情况下,大张旗鼓改名字,很可能会给社会、给老百姓造成一种正事不干、搞表面工程的印象。在改名过程中的成本有多少?谁来承担?改名的标准,是不是合理?这些问题,仍有待明确。

一边《法制日报》谈法律规定,而另一边侠客岛谈文化自信,上述两家央媒从不同角度对清理不规范地名一事进行了解读,也从侧面回答了网民产生的质疑。

除了上述央媒外,封面新闻也刊文《“维也纳酒店”崇洋媚外?道德臆想不能替代法律判断》。文章称,“维也纳酒店”是一个中立的、不带有原罪的洋名字,何谈“伤害民族感情”?也许,在海南某些管理者看来,“维也纳酒店”就是一个名称,但在法律意义上,它其实首先是一个“商标”,对应着持有人一系列受保护的权益。

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必然涉及到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为此求解,有些需要争取利益关联方的同意与授权,有些则要坚持基本的法治原则抱以包容和克制。少用“崇洋媚外”“伤害感情”之类的大词,不把文化自信错会为文化封杀,如此才能谋求全社会对治理工作的最大支持。

目前,在一波整改大潮下,部分“洋地名”已完成整改。据《台州晚报》报道,浙江台州的“台州一号”已改名“新都会”;“曼哈顿广场”已改名“太阳谷小区”;“邮电东路”已改为“墨池路”。除此之外,在浙江温州市“香缇半岛”已改成“香缇锦园”;“中瑞曼哈顿”已改称“中瑞曼哈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