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好医生商标侵权疑云,弱医疗、亏损大,王涛年薪连涨

结合目前医疗资源紧缺以及分配方面的问题,互联网医疗成为了现代人的新宠。

投稿来源:首条财经

导读

在道家思想中,人的一生需要度过四个阶段,即出生、衰老、生病、死亡,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生老病死”。值得注意的是,这四大自然规律都与医疗有关,因此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医疗的步伐永远走在前沿。结合目前医疗资源紧缺以及分配方面的问题,互联网医疗成为了现代人的新宠。

在互联网医疗行业中,不得不提及的一个名字便是“平安好医生”,背靠平安集团、掌握医生资源、精准定位于实时咨询和健康管理服务等因素,让其看似前景光明。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平安好医生却有些“虎头蛇尾”,接连暴露出虚假宣传、常年亏损、烧钱不断、弱医疗、商标纠纷等硬伤,而平安好医生董事长王涛的薪资却水涨船高,难免招致外界诟病。诸多利空因素下,平安好医生能否摆脱问题形象,扛起平安集团的健康旗帜呢?

996.ICU是当下十分流行的一句话,指的是工作996、生病ICU,也就是工作从早上9点上班到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生病了就住进ICU。

据中国社科院《人才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有七成人有过劳死的危险,如果中国知识分子不注意调整亚健康状态,不久的将来这些人中的2/3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中国一年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经费达到3000亿人民币。

“穷人失去健康,等于雪上加霜;富人失去健康,等于一辈子白忙。”结合看病难问题的出现,健康成为了现代人最大的诉求。

在此背景下,诞生出了互联网医疗第一只独角兽——平安好医生。

投资者用脚投票

相比其他互联网医疗平台,背靠平安集团的平安好医生,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

在2016年完成A轮融资5亿美元,平安好医生估值达到30亿美元,2017年12月Pre-IPO轮融资,软银旗下的SoftBank VisionFund按照投后54亿美元整体估值投资了4亿美元。自此,平安好医生成为中国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独角兽。

2018年5月4日,平安好医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交易,这也意味着“全球AI医疗科技第一股”正式诞生——平安好医生每股发行价为54.80港元,共发行1.6亿股,计划融资85.64亿港元(约合11亿美元),是港股去年最大规模的IPO。

当时,平安好医生开盘价报57.30港元,较发行价上涨4.6%,总市值超过600亿港元。

可惜的是,这也是平安好医生在港股唯一的“高光时刻”。在上市第二天,平安好医生即跌破发行价,截止2019年7月10日收盘,平安好医生每股股价为30.25港元,市值跌去近半,只剩下322.86亿元。

占位互联网与大健康两大风口,又在包容性最强的港股上市,可平安好医生的股价竟如此不振,让行业内外都深感震惊。

那么问题来了,平安好医生到底做了什么,竟招致投资者用脚投票呢?

常年亏损

对投资者来说,给予企业信任,才是获利第一步,但这并不代表企业可以无限消费这份信任。若常年亏损,让投资者看不到希望,必然会引发股价不振。平安好医生显然触碰了这一禁区。

虽然在平安集团资源支撑下,平安好医生积累了很多流量,但其营收收却连年亏损。平安好医生2018年年报显示,2018年总收入33.38亿元,同比增长78.7%,净亏损9.13亿元,同比下降8.8%。

平安好医生2014年成立,2015年上线之后,一直处于亏损之中——2015年营业收入2.79亿元,亏损3.24亿元;2016年营业收入6.01亿元,亏损7.58亿元;2017年营业收入18.68亿元,亏损10.02亿元,到2018年,平安好医生已经累计亏损近30亿元。

而平安好医生的四条业务线——家庭医生服务、健康商城、消费型医疗、健康管理及健康互动之中,健康商城业务是营收最高的板块,2018年收入为18.6亿元。健康商城和消费型医疗业务的合计收入占到了公司总收入的83%。

至于家庭医生业务,是公司的核心业务,但是体量颇小,且基本上全部为平安集团采购。

从核心业务上来看,支撑平安好医生发展的,还是其背后的平安集团,自身的造血能力并不太强。从业务端分析,不难看出纵使平安好医生有着强大流量,但核心业务并不能将这些流量有效变现。

简言之,平安好医生的医疗业务与互联网业务不匹配,造成这样的“流量强、医疗弱”局面,有着多重原因。

虚假宣传引流?

众所周知,互联网行业的引流模式比较多元。例如线上活动、内容营销、投放广告等等。而传统金融保险的套路,更多是电话销售、口碑裂变或者渠道的推荐。

平安好医生是一款线上产品,却过多运用了线下思路,一些用户并非是平安好医生的针对群体。也就是说,平安好医生的部分流量华而不实,几乎没有变现的可能,体现了其流量部门“求快不求质”的发展思维。

这样一味追求流量数字的做法,让平安好医生在推广过程中,出现了虚假宣传的乱象。

“我听朋友说这个活动可以做任务领100元,于是我就做完了。没想到居然提现不了,我希望我能得到我应得的70元。”用户杰孝在聚投诉-21cn上表示。

聚投诉-21cn用户彭小丽投诉称,“通过朋友的介绍下载了平安好医生,参加了拉新人一个奖励10块钱现金活动,在我的努力下我邀请了10个人,第二天才到账90块钱,我也没去在意,又去拉了一个朋友,并且提现了到账的90.6元钱,6毛是拆红包的,第二天去看居然提现失败,说账号异常,打了客服说我违规操作,不给恢复账号,我都是一个一个朋友拉的怎么违规操作,我严重怀疑平安好医生是虚假宣传活动,在用户邀请到新用户找各种理由不给予应得的奖励,很多用户反应这个情况,要求平安好医生给个说法,把我应得钱赔偿给我。”

值得强调的是,平安好医生2018年年初的招股书,写的最多的就是“用户”。在2015年-2017年三年间,注册用户量分别达到3030万、1.32亿、1.93亿,2018年更达到了2.65亿,仅用1年时间就超越了2011年成立的春雨医生,成为行业第一。2015年-2017年的月度活跃用户分别达到560万、2180万、3290万。

不难发现,平安好医生一直以来寻求的是建立更大流量,直接反映在平安好医生对于用户规模的重视上。但是却在积累信誉的时候,使用欺瞒的手段来积累用户。

而这些依靠虚假宣传得到的用户,大多是为提现而来,真正消费的可能性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平安好医生虽掌握了充足流量,但质量却值得商榷。一定意义上说,平安好医生“流量强、医疗弱”的原因,正是其“重流量、轻医疗”的战略所致,这也是其亏损的战略性因素。

重流量、弱医疗

有分析人士透露,“目前,平安好医生收入主要依靠平安集团线下保险渠道销售健康卡,用户通过购买健康卡到健康商城进行消费从而为公司创造收入。至于公司自有医生团队和外部签约医生,则主要为购买健康卡的用户提供医疗服务和附加值服务。依托平安集团销售健康卡方式能为平安好医生带来一定收入,但由于签约医生成本较高,再加上销售费用的增加,导致平安好医生连年亏损。”

如此看来,过分依靠平安集团,导致议价能力降低是平安好医生的亏损外因,而内因则是烧钱营销,导致四大业务分析毛利率下降。

事实上,互联网医疗“烧钱”现象存在已久。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1年互联网医疗融资额约20亿美元,投资机构约315家;2014年,对应数字分别为70亿美元和602家机构;2016年,融资额降到39亿元。

按互联网规律,一般是先砸钱、拉用户,只要流量,不用考虑收入。细观平安好医生,同样在烧钱过程中坚挺着,钱却主要烧在了宣传营销上。

根据财报来看,平安好医生的销售及营销费用从2015年到2018年分别是1.79亿、7.8亿、7.24亿、12.38亿元。主要开支偏向推广营销,这对医疗能力较弱的平安好医生的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值得注意的是,有媒体指出,相比巨额营销费用,平安好医生更应在问诊质量上做更多提升。比如在体验平安好医生AI问诊时,平台推荐的科室医生与用户咨询的病症略有不符:当记者向导诊医生描述“腿疼”症状时,平台推荐3名医生,2名医生却是擅长乳腺、胃肠、肝胆、肛周疾病。如此问诊水平,自然招致消费者不满。但当有消费者对治疗方案不认可,要求退款时,却遭到客服拒绝。

这体现出,一向注重流量的平安好医生,弱医疗、问诊内功欠缺的漏洞,暴露了核心竞争力的有待加强。

企业大亏 董事长高薪

值得强调的是,在平安好医生巨亏以及上述种种问题情况下,平安好医生董事长王涛的年薪依然一路高涨。

2018年年报显示,王涛年薪高达2059万元。2016年刚刚上任是是702.8万元,2017年翻倍达1634.6万元。

这样的薪资水平和增速,引发了热议。作为汽车行业的头部企业,长城汽车2018年营业总收入992.29亿元,而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年薪只有563.19万元,仅是王涛年薪的三分之一。

同时,平安好医生2015年到2018年管理费用从2.52亿元提升到了9.95亿元,从中就可以看出,平安好医生的管理费用成本为什么一直高居不下。

在连年巨额亏损的情况下,王涛年薪是否应有所得,还有待商榷,而管理费用成本4年涨4倍,未来真的不容乐观。

成长性几何?

通过以上事实不难看出,与互联网医疗相比,平安好医生倒是更像一家医药电商公司——因为未能探索出颠覆传统医疗的商业模式,只能继续探索在电商领域综合发展的可能性。

然而,发展电商也有弊端。在四大业务中,健康商城业务毛利率贡献最低,随着健康商城业务营收占比进一步扩大,其对整体毛利率的拖累作用将更加明显。

数据显示,2018年,平安好医生的整体毛利率已下滑至27.3%,显著低于其他互联网公司,甚至低于业务构成以医药电商为主的阿里健康。

也基于此,一连串的外界问题也来了:作为独立App存在的平安好医生,是真正的“全球AI医疗科技第一股”,还是平安集团给客户提供附加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载体?还是说,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本身就是汇集众多与医疗相关服务的集合体,在线问诊不够,其他业务来凑?

一定意义上说,下面数据可以找到一些答案:平安好医生的财务数据证实,2018年的关联交易约13亿元,占比平安好医生2018年的33.38亿元收入的1/3多。2017年平安好医生18亿收入中的11亿来自平安系企业,更是占了将近2/3。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平安好医生短期内无法解决“成本对利润的吞噬”这一问题。其家庭医生服务数据显示:1名医生日均咨询量达83人次。医疗行业盈利大头是药品和治疗的费用,诊费占比较少。而利用家庭医生服务作为流量入口,转化能力也有限。

也就是说,平安好医生短期内或依旧无法实现盈利。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市场环境并不比过去,互联网医疗并非是平安好医生一家独大。这也意味着,市场的容错率会越来越低,留给平安好医生的时间不多了。

同行“踢馆”

微医,平安好医生竞争对手之一。据了解,微医作为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和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在“互联网+”方面的深度合作伙伴,在上线之初,就组建了院方和微医成员共同组成的运营团队,依照医院互联网诊疗制度和激励政策开展工作基础运营工作,还针对出院患者开展专病院外全程管理,与院内服务形成在服务内容、诊疗数据的对接。

同时,微医在医、药、保领域均有布局,基于“互联网+医疗健康”运营服务经验,以慢病管理为抓手,推动医疗、医药、医保服务体系的连通。看重的是利用互联网解决“看病难”问题。

背靠两大医院,互联网医疗模式更加纯粹的微医,是平安好医生当前最大的挑战者。

当然,平安好医生面临的挑战并不止来自微医,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动力下,互联网企业也纷纷进军大健康产业,例如阿里巴巴。

2017年4月,马云创办的阿里巴巴集团,斥资10亿元建立阿里健康,并与400多家医院合作,显示出了对大健康市场极大的信心。

除了互联网大佬马云,地产大鳄万达集团,在抛售许多不动产后,花费1440亿元,和美国匹兹堡大学医疗中心达成了战略合作。全套引进了UPMC的医疗系统,成为国内一流的医疗服务机构。

显然,多家巨头入局之时,对常年“重流量、轻医疗”的平安好医生,形成了不小压力。

背靠集团好“乘凉”

据平安集团年报显示,2018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074亿元,同比增长20.6%。截至2018年末,平安集团个人客户数较年初增长11.0%至1.84亿,全年新增客户4078万,其中35.6%来自于集团“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的互联网用户。

根据平安好医生年报显示,2018年,平安好医生五大客户占公司总收入约43.2%。这五大客户分别为:平安寿险、平安产险、平安银行和平安健康险,五者均是平安集团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平安好医生来自平安集团的收入占总收入的80.9%;2016年,平安好医生来自平安集团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1.4%;2017年,平安好医生来自平安集团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6.4%。

对于变现难的互联网医疗来说,能否找到合适买方无疑是影响生存的最大因素。作为平安集团的子公司,平安集团这棵“大树”无疑是平安好医生最大靠山。目前来看,平安好医生还无法脱离平安集团这个“母体”。

只是,需要思考的是:对平安集团来说,诸多问题之下的平安好医生,显然不能满足其在大健康领域的胃口。若平安好医生继续表现不加,平安集团猛虎暴起,另立“太子”也并非不可能。

侵权疑云

除了上述问题, 平安好医生还有一个隐患问题值得关注。2018年4月,平安好医生上市之际,四川好医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好医生集团)发布声明称,平安集团“平安好医生”涉嫌侵犯“好医生”驰名商标专用权,要求其立刻停止侵权行为,并将依法追究侵权单位的法律责任。

对此,中国平安回应依法注册了商标,不存在侵犯第三方注册商标权的情形。。

而好医生集团表示已上诉立案,并提出对方已多次通过第三方暗示坐下来谈,我方没有同意,仅有诉求是对方改名。

公开资料显示,好医生集团创建于1986年,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中国医药工业企业百强、中国制药工业百强。值得注意的是,“好医生”牌系列产品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制药品牌”、“消费者信赖产品”、“百姓安全用药品质奖”、“四川名牌”等资质荣誉。

这一商标侵权事件,如今已过去一年有余,目前没有公开定论。显然,这对当事人双方来说,都是一件大事。也成为平安好医生又一个不确定性考量。

行业启迪

去年《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之后,政策的扶持,为互联网医疗提供了发展的保障,有数据显示,互联网医疗产业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900亿元。

平安好医生面对大好形势,却存在诸多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并非没有价值,为行业带来的启迪便很有意义。

从平安好医生问题中,可以得出结论——目前互联网医疗行业中,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空有天文数字,欠缺落地实施,形成稍显浮夸的行业氛围。

不过,行业大好的形势下,互联网医疗业必会诞生出更加完善的运作模式、更加成熟的经营体系、更加杰出的互医企业。而平安好医生作为行业当下领军者,应及时调整节奏,不断思考解决自身业务、管理、模式、战略、业绩、商标争议中的诸多问题,才能赢回消费者、资本方甚至中国平安的支持。

如何不被后来者赶超?如何坚定消费者、投资者信心不被抛弃?这对身陷争议的王涛来说,是一大艰难挑战。如何表现,首条财经也将持续关注。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