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能“大败局”启示录:从“首富”到“首负”,误判大趋势酿苦果

“首富”公司变“首负”公司,在现金流缺口不断扩大、负债累累、行业寒冬三座大山压制下,曾经的千亿市值明星公司沦落至此令人唏嘘。

双“10”讨薪维权事件爆发,前资本“宠儿”汉能集团今日可是“热闹”!

10月10日下午,蓝鲸产经记者在汉能集团总部发现大量员工正在讨薪,其中不乏大量从外地赶来的的讨薪员工,这是继9日汉能百人员工讨薪事件的又一发酵。从市值千亿到深陷讨薪门,汉能集团的“大起大落”给众多追逐风口的公司敲响了警钟,回顾也总结汉能成败经验教训也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昔日明星企业怎么就沦落至此?

汉能深陷“讨薪门”,谈判被指缺乏诚意

蓝鲸产经记者于10月10日13:30左右来到汉能集团总部园区,当时园区大门处已有约50名员工聚集于此,随后陆续增加到80人左右。据在场员工透露,10号上午,朝阳公安已经介入此事,并派出人员进入园区与汉能方进行协调。但在等候的过程中,并未见公司高管出面与维权者进行沟通。

在员工等待半日后,约14:00左右,汉能方终于予以回应,表示维权员工们可派出5个代表,于下午3点进入办公大楼会议室进行谈判工作。接到消息后,维权员工立马进行了内部商议,商议内容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决定员工代表人选,二是统一员工们的维权诉求。关于维权诉求这块,大家一致统一为以下两部分:一方面,要求汉能方于今明两天结算拖欠的员工工资,经统计,最高为5个月的工资。另一方面,要求公司为昨日被开除员工开具离职证明。维权员工内部商议结束之后,5位代表于下午3点左右进入汉能大楼与公司进行第二轮谈判工作。

“实在是走投无路,才会出此下策,我们现在只求生计了。”在等候谈判结果期间,一位汉能员工向蓝鲸记者发出无奈感叹。据了解,汉能此次欠薪已有5个月之久,有员工表示,其最后一次工资发放是在6月下旬,发的却是4月工资,而此前3月份时,公司就曾将工资发放日期由每月5号推迟为每月28号。此外,员工表示7月份时发现公积金被断缴,8月份社保被断缴,这对于还要负担房贷、车贷以及家庭开支的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

记者了解到,谈判工作持续了将近4个小时,汉能方最后依然以“公司今明两天解决不了员工工资”这一回答草草了事。据现场员工透露,明日还将有第三次谈判,届时会有政府介入,加上公司以及员工代表来开展三方谈判,但对方表示,目前并不清楚员工代表是谁。此外,针对被辞退员工提出的“离职证明”开具要求,汉能方仅派出人力管培生进行回复,对方表示,公司愿意开具员工的离职证明,但离职理由却为员工严重违纪,对此,维权员工纷纷表示不满,认为缺乏诚意。

从“首富”到“首负” 汉能跌落神坛

汉能集团全名为汉能移动能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全球化的清洁能源跨国公司,全球薄膜太阳能发电领导者,致力于“用薄膜太阳能改变世界”。其控股股东为东源汉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谦东科技有限公司,其中前者股权占比达99.75%,为最大股东。广义的汉能集团除了汉能移动能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还包括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汉能水力发电集团。(据员工透露,此次欠薪事件以上三个公司均有涉及)

汉能控股集团曾是国内所有的民营企业中,规模最大、专业化程度最高的清洁能源发电企业。据有关报道,汉能港股市值曾高达3000亿,其创始人李河君曾在2015年以1600亿元的身家荣登中国首富,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能源大亨。

昔日的“首富”公司如今却沦为“首负”公司,汉能究竟是怎么了?

其实,纵观汉能的发展历程会发现,其资金链问题早已出现端倪。

这还要从2009年说起。当年,汉能投资超过100亿美元正式进入薄膜太阳能行业。2011年,汉能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并于3年后更名为汉能薄膜发电。

新兴薄膜发电产业在最初对汉能迅速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2014年5月,汉能股价尚不及2元港币,而步入2015年,仅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汉能股价迅速飙升至最高点9.07港元,整体涨幅接近5倍,市值曾高达到3000亿港元。

然而,好景不长,同年5月20日,汉能经历了惊心动魄的20分钟。当日,汉能薄膜发电遭遇港股市场的做空运动,大约从10点一刻开始,汉能薄膜发电面临洗仓式下跌,截至10点40分股票紧急停牌,在这短短的20分钟,汉能股价跌幅近47%,公司市值瞬间蒸发1440亿港元。

此次股价暴跌事件引发香港证监会的重点关注。因被质疑内幕交易、操纵股价,2015年7月15日,香港证监会勒令停止汉能薄膜发电的股份买卖,并不得复盘。此番经历,对汉能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击。汉能年报显示,2015年公司全年亏损122亿港元,是前四年盈利总和的近两倍。据媒体报道,汉能当年离职和裁员总数高达数千人。

资金紧张员工来凑 旧债未还又添新债

而此后,汉能一直处于停牌状态,时间长达4年之久,期间虽为复牌做过努力,但无实质性进展。最终,汉能薄膜发电集团迫于2019年7月底“摘牌大限”的压力,于2019年6月以私有化回A股的理由,主动从港交所退市。据《财经》报道,退市方案开始以现金或股票置换,但是后来,现金方案被放弃,汉能薄膜以私有化换股方式进行,侧面反映出汉能的流动性紧张问题。

为解决现金流紧张问题,汉能也采取过缓解措施。

据财联社此前报道,汉能集团曾与2018年要求员工购买非公开定向发行的理财产品,最低认购起步20万元;岗位级别越高,需要认购的额度越多,年化回报率预期10%。内部人士透露,这项认购活动自6月初开始,截止日期为8月10日,整个产品加起来逾30多亿,产品募集目标要在8月底完成。蓝鲸记者今日就此事向相关员工进行求证,对方表示确有此事,“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了,估计这钱也是打水漂了”该员工无奈摇摇头。借员工的钱还没来得及还,又欠下员工工资,旧债未还又添新债,若真如此,汉能可真的把自己的员工坑惨了。

中国电力网分析认为,汉能要求员工购买债券可能是由于银行贷款的融资成本太高,故而转向员工借钱,利率应低于向银行借款。

有媒体报道,早在2015年汉能股票暴跌前,汉能也曾向员工出售股票,缓和资金压力。此次操作,或许是借鉴15年的“成功”经验吧!

首富之路断裂 或归咎于决策错误

“作为曾经的中国首富,李河君亲手缔造了多个传奇:在水电投资大获成功后杀入太阳能产业,剑走偏锋看好薄膜电池,极富创意的推出全太阳能汽车和汉瓦产品……李河君以超前的战略眼光讲下了一个又一个好故事。”华夏能源曾给出过这样的评价,由此可见,汉能前几年之所以发展迅速,与领导层的高瞻远瞩、正确决策密不可分。

此后,经历过2015年520危机的汉能集团,也曾为重回巅峰做过不少努力,但屡屡受挫,有行业分析师表示,问题在于汉能集团对于大趋势的误判。

就拿先前说到的2018年汉能强制融资事件来说,爆料者称,公司表示此次融资是用于营口移动能源产业园的建设。据悉,为了生产需求,汉能集团在全国十多个城市建设了移动能源产业园,版图涵盖了宁东、铜仁、太原、大同、孝义、绵阳、南充、西安、营口、贵阳、大足、昆明、陇南等多个地方。

“一个真正的产业落地从研发到真正市场化,大概需要25年到35年。”薄膜太阳能产业至今已度过孵化阶段,到了一个爆发的增长时期。于是,李河君开始大胆押注这个产业,产业园扩张行为应运而生。

汉能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实现营收212.5亿港元,净利润为51.93亿港元,而光营口移动能源产业园的总投资就高达340亿元,仅一个产业园的投资金额就已经超过汉能薄膜发电收益最好一年的全年净利润,可见其耗钱之大。因此,汉能不得不采取各种融资手段去弥补现金流的空缺。

有媒体报道称,在光伏产业梦上,李河君给予了很大的希望。几乎动用了所有的融资渠道,最好的资产金安桥水电站股权被大量质押。

天有不测风云。

2018年5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行业发展实际,暂不安排2018年普通光伏电站建设规模。在国家未下发文件启动普通电站建设工作前,各地不得以任何形式安排需国家补贴的普通电站建设。

政策倒向及行业趋势的变化打得汉能措手不及。光伏补贴的叫停,意味着汉能最为核心的光伏产业受到重创。

度过了520的汉能如今再次面临存亡危机,“首富”公司变“首负”公司,在现金流缺口不断扩大、负债累累、行业寒冬三座大山压制下,曾经的千亿市值明星公司沦落至此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