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际再保险中心引热议,专家:打造有效衔接体系,重视人才培养

11月4日,陆家嘴国际再保险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聚焦构建全球风险治理共同体,为进一步扩大保险业对外开放,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再保险市场高质量发展。

11月4日,陆家嘴国际再保险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聚焦构建全球风险治理共同体,为进一步扩大保险业对外开放,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再保险市场高质量发展。

据悉,上海正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金融服务业扩大开放的重大部署,加快建设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并将之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口。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认为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他指出,“得益于对外开放,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成为全球保费增长主要的贡献者,未来五到十年仍可以保持10%-15%的增速。2018年,境内保险机构分出的保费规模1800多亿,同比增长约17%,约占全球的再保险市场的份额8%,国内保费规模在世界全球保费规模占11%-12%之间”。

与此同时,周延礼认为,外资保险机构与中国保险业共享发展,分享我国的保险业快速发展的红利。他列举数据加以论证,“截止到2019年二季度末,境外保险公司在我国一共设立了59家外资保险机构和131家代表处,绝大部分都在上海。世界五百强中的外国保险公司均已经进入中国的保险市场,外资保险公司在华的资产总额大约占7%”。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同样指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的原保险市场,保险密度、保险深度分别目前只是全球水平的58%和75%,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同时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像日本、韩国这样一些国家都分别是全球第三大和第七大的原保险市场,也都存在着很大的潜力,也存在着很高的分保的需求”。由此,他认为,这些为上海建设国际再保险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新的机遇。

对于为何选择在上海地区建设国际再保险中心,吴清解释称上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来看,一是上海已经集聚了众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再保险交易要素完备;二是国家增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支持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并且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将进一步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扩大开放,为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拓展新空间。

事实上,我国近期已推出一系列金融业扩大开放新举措,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副总经理洪波认为,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进程已经按下了加速键,中国再保险市场必将迎来政策和业务的双重利好。

值得注意的是,存在机遇的同时,洪波认为,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还面临诸多挑战:专业再保险公司数量相对有限;再保险市场供给存在结构性不足;再保险市场在技术力量、承保能力、全球定价权和话语权方面,和国际发达再保险市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等等。

对于下一步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如何建设及发展的问题,吴清指出,将进一步打造境内外市场主体共同参与、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与其他金融市场有效衔接的再保险市场体系。建设主体丰富、市场开放、风险可控,与我国保险市场规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相匹配的再保险中心。

对此,安盛信利保险亚太、中东非洲、拉美及信用保证险业务首席执行官Peter Schmidt认为除了通过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创造良好的监管环境、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外,更重要的是培养新一代的保险人才,不仅是上海,甚至从全国角度来说,说这是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关注点。还要继续鼓励金融服务要素市场的聚集,比如金融科技与再保险的融合;风险需要众多全球各大保险机构共同承担,以便更好去分担风险;必须提升整个保险行业的形象,进而提升大家对于在中国保险的信心。(蓝鲸保险 雷赛兰 leisailan@lanjing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