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副主任:短视频助力深度融合的四个关键

发展短视频,助力深度融合,需要把握好观念、语态、技术与人的关系、立场和态度四个关键层面。

编者按:近日第十届CSFF短片节短视频产业与媒体融合发展高峰论坛在深圳举办。论坛以“技术赋能与媒体融合”为主题,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示了媒体融合的成果和趋势、转型路径与方法等。

会上,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处长、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晓红教授作了题为《短视频助力深度融合的四个关键》的演讲,针对短视频对于媒体深度融合的价值和意义作出深度解读。王晓红认为,短视频的产业优势绝不仅仅体现在时间上的长短之差、制作上的专业之差和渠道上的便利程度。发展短视频,助力深度融合,需要把握好观念、语态、技术与人的关系、立场和态度四个关键层面。

以下为全文:

我们如何理解短视频之于媒体深度融合的价值和意义?仅仅是因为时间上的简短、制作上的便利吗?仅仅是因为适应了移动观看的需求吗?如果我们仅仅把短视频的产业优势理解为时间上的长短之别,制作上的专业之差,渠道上的便利之益,我以为,这样的理解在实践中可能是无效的,抑或行之不远。发展短视频,助力深度融合,要把握四个关键。

第一个关键是观念层面,是新的渠道,更是新的观念。

毫无疑问,短视频以直接抵达各类用户终端的特质,拓展了主流媒体的内容传播面。短视频平台作为新渠道的建设是必要的,也是融合发展的前提条件。但是,实践证明,只是依靠渠道的增加,将新媒体运用于媒体内容生产之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主流媒体传播力的困境。

短视频表面上带来的是传播渠道、传播方式的变化,实质上是传播关系的变革。这对主流媒体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如何经得起这种开放竞争的考验?如何提供与这种完全开放的活动方式、消费方式相匹配的内容产品?

这不是渠道问题,而是方法论问题,是观念问题。从分享到共享,进而到共创,这是社交媒体的特质和优势所在。事实上,移动短视频所展开的也不只是一个人的观看行为,而是多人、多场景、多任务参与其中并开放协作的实践过程。因此,媒体只有与公众紧密互动,才能有可能广泛且有效的影响力。

第二个关键是语态层面,是新的传播方式,更是新的互动语态 。

主流媒体在深度融合的进程中,打造自主可控的内容IP具有重要意义。主流媒体拥有强大的高品质的内容资源,依托权威优势,可以强力聚合包括信息资源、行政资源、情感资源等在内的各种资源,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伴随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的传播方式而来的是还有新的资源及其隐含的新的互动语态。

短视频创造了沟通交流的生活化情境,它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获得有价值的内容,而是参与到彼此陪伴、情感连通的情境中。如果我们依然无视这种新的表达方式、新的文化形态的背后逻辑,缺乏对这类成分的重视与把握,那么我们势必无法把控这类新形态及传播成效。

这种内容生产方式和运营思维模式的重构,需要内部机制的调整到位,需要互联网化、平台化的思维,需要广电管理者拥有足够的胆识和魄力,但是,仅有这些,并不必然能够将主持人转化为“正能量网红”,它还需要媒体人放下身段,与传播对象之间建立起朋友般的平等互动、令人信赖的对话关系。

第三个关键是技术与人的关系层面。推进深度融合,需要技术赋能,更需要人的自我赋能。

媒体的深度融合,离不开技术助力。有学者认为,技术的无尽升级和迭代加速,是当今“形成”时代的典型特征,我们“从一个静态的名词世界前往一个流动的动词世界”,因为科技能够不断地创造新事物,从可能性中催生出现实的新应用,并推动事物无休止地演进。

问题的关键在于,除了技术进步外,我们如何理解、把握、深度契合视频消费者的使用场景及其情感期待,决定着传播的成效、融合的实效。理论上说,短视频具有天然的社交属性和互联网特质,传统媒体人通过创作和传播短视频,能够更深刻地把握互联网时代的受众特征和传播规律,更快速地提升与媒体融合相适配的专业技能,从此意义看,短视频打通了传统媒体人迈向融合时代的快速通道,是培养融合型人才的一个捷径。

最后,也是第四个关键,依然是立场和态度层面,即任何变化中都不能改变的责任坚守。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影响力、感染力,同时,更好服务于社会公众的需求,助力社会创新,改善社会福祉,打造美好生活,这是媒体融合的目标,也是主流媒体的责任。

短视频从技术上延展并创新了人们的活动空间,其在呈现人们活动方式、服务生活需求、表达社会观念的深度、广度和速度上,远胜以往。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的两年中,短视频在服务社会公益、助力社会治理、帮助乡村振兴、实现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上,具有突出的贡献。

(来源:广电业内 作者:王晓红 原标题:王晓红:短视频助力深度融合的四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