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40年,致敬20人 | 胡舒立:激进改革,敢为人先的新闻“女教父

作为中国新闻的“女教父”,如今的胡舒立已经65岁,在传媒行业工作超过30余年。即便辞去了总编辑之职,胡舒立仍是财新的标签,仍是中国传媒界的强势符号。

编者按:40年,人生于不惑,国家见繁盛。改革开放40年,回望来路正当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世界工厂到中国智造;从经济特区到“一带一路”;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

时代需要被铭记与见证,在这40年里,国家政治经济稳步发展为传媒行业奠定了基础;在这40年里,传媒行业作为瞭望者不断记录着国家的发展与变迁;在这40年里,传媒行业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时代的腾飞。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的路程,在这之间,不少传媒行业的从业者经历了纸媒的黄金时代,也见证了新媒体的繁荣兴盛。在这40年里,总有一些先驱者用锋利的笔尖戳穿这个世界的阴暗面,推动时代的进步,胡舒立便是其中一员。

蓝鲸财经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诚挚推出《逐梦40年,致敬20人》大型专题策划,记录那些时代里杰出的企业家。

从记者到主编,只为做得更好

“我一生的追求,就是在一家好媒体里当记者。因为没有好编辑,所以我才做部主任;因为没有好主编,所以我才自己做主编;因为没有一个满意的平台,所以我才出来办《财经》。”——胡舒立

这句话更像是对胡舒立创办财新传媒之前人生经历的概括。

胡舒立1953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上虞丰惠。其外公胡仲持是位知名的翻译家,也是《申报》的编辑。大外公胡愈之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国新闻出版界的开拓者。胡舒立的母亲曾是《工人日报》的高级编辑。

1978年胡舒立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大学毕业后,胡舒立加入了《工人日报》,主要做调查报道。当时,胡舒立出了一篇颇有影响力的文章,是关于1985年关于河北省华北油田的揭露性报道。

1992年,胡舒立选择告别党报,离开了任职10年的《工人日报》,到中国第一家民营报纸《中华工商时报》任国际部主任。这个能对经济发言的小舞台也让其成为了“中国财经记者第一人”。在这期间,她认识了诸如高西庆、王波明等人,这构成了胡舒立事业的核心朋友圈。

11年做了两件事:创办《财经》杂志和离开它

1998年胡舒立联手王波明,《财经》杂志横空出世。在杂志成立之初,胡舒立提出两个条件,其一是王不得干涉采编和杂志内容;其二是提供一笔200万元的经费,以此保证记者的高收入,以防记者受贿。胡舒立希望用这份杂志去叙述真实的中国。

《财经》杂志以调查性报告著称,创刊号一出街便揭露了金融黑幕。

美国杂志《纽约客》在胡舒立特写中写道,1998年4月《财经》的创刊号做了一则爆炸性的封面特稿,报道对象是琼民源案,一家地产公司虚报利润后股价涨了四倍。《财经》报道说,散户投资者损失了几百万元,而事先得到消息的内部人员则早已卖掉股份。彼时,监管者愤怒了,他们指责《财经》无视新闻纪律。

从那以后,《财经》屡屡揭幕市场黑幕,《基金黑幕》《银广夏陷阱》《庄家吕梁》等文章相继问世。这些文章报道揭露了中国股市界的黑幕,尖锐地批评了证券市场那些丑恶的现象。

2001年美国的《商业周刊》将胡舒立誉为“中国最危险的女人”。原因是创办不过三年的《财经》杂志,“搅动”中国的证券市场,以揭黑式的调查性报道敦促中国证券监管部门对市场的肃清和整顿。

胡舒立曾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这样描述自己的心得:“我知道如何把握报道的界限,我接近界限,甚至推动它,但我绝不会跨越它。”

凭借“独立、独家、独到”的办刊方针,《财经》也成为中国最好的商业财经类杂志。有媒体报道称,彼时,《财经》年广告收入以亿元计算。一个只有200多名员工的媒体团队,创造出这样的价值,远超国内传统媒体的人均生产率。

胡舒立曾说过《财经》是啄木鸟:“不是为了把树击倒,而是为了让它更直。”

秉持着专业的新闻主义,《财经》在创办后的十数年一直享有美誉。直到2009年7月,《财经》接连4篇稿子被“枪毙”,均是涉及敏感题材的文章。由于新闻采编业务不断被干预,胡舒立终于还是离开了《财经》。

讽刺的是,在创办《财经》之初胡舒立还曾提出“不得干预采编内容”的要求,在11年之后这一约定化为乌有。

从1998年4月到2009年11月这11年又7个月间,胡舒立只做了两件事:在45岁这年创办了一本叫《财经》的杂志,然后在56岁这年离开它。

财新实行全面收费,胡舒立的激进赌局

2009年,胡舒立率团队一百多人辞职,并在年底创立财新传媒。毋庸置疑的是,《财经》的成功与胡舒立密不可分,作为创始人,胡舒立的离去也意味着媒体时代的变革正在悄然拉开序幕。

“财新传媒成立短短半年,就得到了强大的资源整合,树立起了影响力。我们这个团队离开了《财经》,创立了财新,不是一个孤立的、偶然的事件,它的大背景是国内整个媒体行业在旧的体制下经历了10多年高速发展之后,无论在制度、管理、人才还是内容生产、传递模式、商业模式等方面都遭遇着重大挑战和瓶颈。”财新传媒执行总裁兼总经理吴传晖曾在公开场合这样说道。

图片来源:天眼查

吴传晖表示,选择离开是为了创新,也是为了求变,为了一个新的10年的发展。正如其所言,凭借独立尖锐报道的风格,财新传媒在胡舒立的带领下飞速发展。在保证高质量新闻内容的同时,财新在尝试推出新的制度、产品和模式。这也为之后的有偿新闻试水奠定了基础。

财新传媒的商业模式一直也为资本所看好,先后经历了6轮融资,腾讯、华人文化、蚂蚁金服等先后跟投,最近一次D+融资在2016年11月2日,投资方为西部资本、招银国际等。

图片来源:天眼查

2017年10月16日,财新开始了内容付费的全面探索,宣布自2017年11月6日起,财新网主要的新闻内容将实行收费或分时收费。购买《财新周刊》数字版(298元/年),可立即成为用户,并在三周后平稳过渡为“财新通”用户(498元/年)。

财新网隶属财新传媒,除了财新网,财新传媒旗下还有《财新周刊》、财新国际、财新《中国改革》等媒体产品。此前财新属于半收费性质,旗下的《财新周刊》、“数据+”和英文产品均收费,财新网免费。

如今财新网的收费意味着,财新将是国内首家实施全面收费的媒体,将像壮士断腕搬抛弃一大批所谓的“非核心用户”,即便是从全球的新闻产业实践来看,这也是罕见的。

胡舒立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读者享受免费的幸福程度太高了。”也正是这一句话为财新的全面付费埋下了伏笔。

市场与传播力,新闻付费面临的两个问题

在改革与创新方面,财新无疑是行业里的先行者。但试水全面付费之初,不少人对财新未来是否能成功充满质疑,胡舒立因此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一点资讯总裁陈彤就曾公开表示,不太同意新闻能收费,媒体毕竟不是盈利机构 。

新闻付费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其难点在于培育收费市场。在财新之前,有不少媒体尝试过新闻付费。2010年,人民日报社建立起付费墙制度,但最终也难逃失败的命运。

一方面媒体付费限制了新闻的传播,另一方面,对读者的忠诚度是也一种考验。

事实证明,在试水全面付费模式之初,财新付费产品仅占总收入的10%,在短期内要支撑公司的收入难度不小,广告收入仍是营收主要大头。

华人文化董事长黎瑞刚也曾说过,投资财新传媒就是出于战略性考虑,看重这家平媒在行业的影响力,并且可以接受一定程度的亏损。

财新付费能否成功,直接影响着更多新闻平台的决策,也帮他们节约了试错成本。而对于财新自身而言,激进意味着一场赌局。

专业撑起的底气

虽然财新全面付费的尝试面临着诸多问题,但行业里仍有不少人表示支持。蓝鲸采访的一系列行业人士都有一个共识:财新传媒应该是国内最有底气对新闻实施收费的媒体,胡舒立则是最有可能推动这一模式的人。

“我非常期待财新能够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优质的内容,不论是知识还是资讯,都值得付费。坦白说,如果财新都不值得付费,我就想不出中国同类媒体还有哪家有这个价值了。”新榜创始人徐达内曾在接受蓝鲸采访时说道。

徐达内还表示,胡舒立是自己非常尊敬的媒体人,践行专业主义的楷模。

凭借流量换广告是一种流行的商业模式,但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付费阅读从来都是难以放弃的梦想。一些前财新人透露,公司一直采用“高薪养廉”,采编和市场高度分离,而这也是胡舒立口中的新闻专业主义的最大保障。

“财新通”付费用户超20万,胡舒立告别内容一线

如今已是2018年末,时隔一年,在这一场赌局中,胡舒立取得了不错成绩。今年11月6日,据证券时报报道,“财新通”个人付费用户超已经20万,续订用户数增长强劲,接下来,财新将继续扩大读者面,会推出多种其他方式,降低财新的阅读门槛。

据胡舒立透露,目前财新网月PV过亿,UV5000万。此外,注册用户数超200万,阅读时长持续增长、页读数高于业内水平。

胡舒立坦言,财新在中国首推付费阅读,承担了巨大压力,也获得了事前没想到的、来自沉默大多数的巨大支持。但财新仍然要不断改进运营和服务,现在面对的技术挑战也是很大的。财新网有理由走付费模式,靠的是高质量新闻,同时,财新需要不断扩大读者面。

倾力提供高质量原创财经新闻内容,这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胡舒立而言是个挥之不去的情节。在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这几年,财新所做出的变化、探索、创新在行业里可能是无人能及的,这也是胡舒立为财新所带来的底气。

今年1月,在《财新周刊》总第784至787期版权页上,总编辑的名字已经有原来的胡舒立变成王烁。财新传媒公告显示,卸任总编辑后,胡舒立将继续担任CEO及社长之职。

这也意味着“中国最危险的女人”正式告别了采编一线,将事业重心放到了财新未来的战略发展上。作为中国新闻的“女教父”,如今的胡舒立已经65岁,在传媒行业工作超过30余年。即便辞去了总编辑之职,胡舒立仍是财新的标签,仍是中国传媒界的强势符号。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