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肖远企:应发挥价格机制作用,将绿色定价作为调节金融资源流动配置的标尺

金融业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小经济转型中可能出现的波动,修复其中的市场失灵和价格扭曲。

近日,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在金融街论坛“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分论坛上发表“加快发展绿色低碳金融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讲话。

肖远企表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金融业大有可为。绿色低碳市场前景广阔,将成为全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发展绿色经济,通过技术革新创造大量有效前景,可以实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更新升级,催生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的增长极,提高经济的产出,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有估算表明,新能源行业研发资金需求每年就有1万亿美元的增量。

绿色经济将给金融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机会,大幅拓展金融生产的最大可能性边界,外移金融生产可能性曲线点,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指出,为在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全球每年需投资1.6到3.8万亿美元。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业务都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碳交易市场构建以及相关活动的开展也将给予金融业新的拓展空间。

肖远企强调,在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保险业的作用十分独特。当前,针对气候风险的保险覆盖率比较低,过去十年全球气候灾难引起的损失中只有30%被保险覆盖,剩余缺口大约有1.7万亿美元,未来实际需求更大。与其他金融业态不同,保险能够直接缓释和对冲气候风险,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物理和转型冲击。同时,保险的风险调节功能也可以实现市场主体之间成本的重新配置,引导企业、个体与政府调整战略目标,使其与节能减排和“双碳”目标相契合,减缓气候风险的冲击,熨平经济波动。保险资金较长的期限结构和多元的投资目标,还能为绿色产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不过,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肖远企介绍,银保监会已确立了绿色低碳转型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在完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制定分阶段、逐年的计划和实现路径,循序渐进。对传统高碳行业,金融业应开发针对性的产品,满足低碳转型过程中更新技术、设备、人才等要素的资金需求,助力实现有序转型。对煤、电行业该支持的还是要支持,避免“一刀切”而形成陡峭曲线。要在风险可控、自主协商的基础上,适度优化金融服务安排,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基本稳定。总之,金融业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小经济转型中可能出现的波动,修复其中的市场失灵和价格扭曲。

在肖远企看来,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必须发挥价格机制作用。发展绿色金融必须以可持续为前提。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培育起一个长期稳定的市场,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在绿色金融资源配置中的枢纽作用,将绿色定价作为调节金融资源流动配置的标尺。具体来讲,认为应从提高外部定价和内部定价的“绿成色”两方面同时推进。

第一,提高外部定价的“绿成色”,就是要提高金融资产价格的绿色敏感度,也就是国际上说的“碳敏感度”。一方面,要细化金融产品定价因子,在强化信息披露和数据收集的基础上,扩充绿色风险因子和指标。另一方面,要突出绿色因子的区分度,更全面地捕捉金融产品的绿色相关风险,并将风险内化成价格成本,引导金融市场形成具有可比性的“绿色溢价”。

第二,提高内部定价的“绿成色”,就是要在金融机构内部建立符合绿色金融方向的内部资金核算体系。要引导金融机构在内部定价上体现绿色激励,促进内部资源向绿色行业相关产品汇聚,并逐步降低资金在高碳行业中的集中度,从而减少金融机构自身的绿色业务成本,推动金融市场价格向绿色倾斜。金融机构要在公司治理、战略规划、资本分配等各环节,明确绿色因子在内部定价中的地位,在风险偏好中包含绿色相关风险,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中大幅提高绿色权重,并在对业务条线的考核激励中增加绿色指标,形成有利于绿色金融长期稳定发展的内部定价体系。

#银保监发布
相关阅读
详解沪农商行上市后首份“成绩单”:经营业绩稳中有进,五大金融服务体系特色凸显
北京银行南京分行“风能贷”擦亮绿色金融新名片
加快推进绿色银行建设,浦发银行全面升级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银保监会梁涛:丰富绿色保险产品、探索差别化费率机制,提升绿色经济活动风险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