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记紧跟海天味业开始涨价,行业整体业绩承压

企业是趋利的,此轮涨价终将传导至终端。在业内看来,由于经销商和终端商有库存,调味品领域出厂价调整传导至终端涨价还需时日,一般在一周至一个月。最快跟进的是商超,小店跟进较慢。

11月2日,李锦记涨价的消息甚嚣尘上。一份署名李锦记(中国)销售有限公司,11月1日签署的调价通知在坊间传播。

通知的主要内容是由于主要原材料、包装、运输等成本持续大幅上涨,李锦记决定对部分产品的出厂价格进行调整,幅度为6%-10%不等。新出厂价格将于2021年12月16日开始实施。

值得注意的是,涨价已经成为了调味品行业趋势。10月12日,海天味业发布公告称,主要产品价格上调3%-7%不等。恒顺醋业自2021年11月20日起对部分产品进行价格调整,调整幅度5%-15%不等。

虽然这些企业涨价的原因都是因为原料等成本增加所致。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除了成本增加外,企业盈利不佳或是更重要的原因。

李锦记部分产品价格上调6%-10%,调味品行业紧跟海天涨价步伐

海天味业果然引领的调味品行业的涨价风。

一份李锦记涨价的通知单在坊间传播:由于主要原材料、包装、运输等成本持续大幅上涨,决定对部分产品的出厂价格进行调整,幅度为6%-10%不等。新出厂价格将于2021年12月16日开始实施。

目前,李锦记方面并未就此事发表评论。

其实,调味品涨价是从海天味业开始的。10月12日,海天味业涨价的“靴子落地”。海天味业发布公告称,鉴于各主要原材物料、运输、能源等成本持续上涨,经研究决定,对酱油、蚝油、酱料等部分产品的出厂价格进行调整,主要产品调整幅度为3%-7%不等,新价格执行于10月25日开始实施。

另一家调味品上市企业恒顺醋业也紧跟涨价步伐,宣布鉴于原辅材料、运输等成本大幅上涨,公司研究决定,自2021年11月20日起对部分产品进行价格调整,调整幅度5%-15%不等。

对于调味品企业调整产品出厂价格,调味品协会相关负责人对蓝鲸财经记者表示,涨价主要原因是原材料价格上涨。

据了解,直接材料成本占调味品企业总成本的80%左右。海天酱油主要原料为大豆,占成本的20%左右,包装材料约占20%,其它材料还有糖、盐、小麦等材料成本。去年以来主要原料普遍上涨,大豆自2020年中低点至今上涨了近50%,塑料、玻璃、纸浆等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了20%。

海天味业提价一般都会引领调味品行业涨价。资料显示,2008年、2012年李锦记也曾进行了提价,2008年,李锦记酱油产品提价7%-8%,酱料产品提价3%-5%;2012年酱油、酱料产品提价5%-10%。李锦记提价均保持和海天接近的时间。另外,海天味业还在2014年11月和2017年3月率先提价,拥有“厨邦”品牌的中炬高新也分别在2014年12月和2017年3月跟随提价。

行业业绩低迷,终端涨价在所难免

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看来,调味品行业主要就是应对较高的材料、运输和能源成本增长导致的利润率下滑。

数据显示,由于成本的提升,海天味业、中炬高新、千禾味业、恒顺醋业等调味品企业,2021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同比下滑了2.86、3.86、1.64、2.59个百分点。

朱毅认为,也不排除可通过提价疏通销售渠道去库存:“出厂价提高,销售商会突击囤货,进而减少品牌商库存。”

经销商囤货,能够增加品牌企业的收入。2021年前三季度,调味品行业的表现并不理想。就上市公司而言,多数调味品企业的业绩,特别是净利润出现了下滑。

海天味业前三季度收入近180亿元,同比增长5.3%,净利润47亿元,同比增长3%。虽然实现增长,但这是近5年来海天味业第一次出现个位数的增长。

除海天业绩增速下降明显,很多企业业绩出现下滑。拥有厨邦品牌的中炬高新收入34.12亿元,同比下滑10.5%,净利润3.67亿元,同比下滑45.1%。涪陵榨菜收入19.55亿元,同比增长8.7%,但净利润仅为5.04亿元,同比下滑了17.9%。千禾味业净利润下滑了41.1%、天味食品净利润下滑了75%,加加食品净利润下滑了98.7%、恒顺醋业净利润下滑了41.7%,玉米胚芽油的西王食品净利润1.83亿元,同比下滑35.97%。

企业是趋利的,此轮涨价终将传导至终端。在业内看来,由于经销商和终端商有库存,调味品领域出厂价调整传导至终端涨价还需时日,一般在一周至一个月。最快跟进的是商超,小店跟进较慢。有报道显示,以海天味业此番涨价后,其大部分产品的C端产品零售价涨幅在1-2元不等。

相关阅读
酱油、调味酱、耗油收入下滑,海天味业一季度净利润首次下滑
海天味业后知后觉
海天味业和金龙鱼必有一战
10年增速跌入个位、从存量中抢夺增量,海天味业2021年收入首破2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