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多年,健身赛道为什么又火了?

健身赛道有多火?2021年,国内有至少8家公司获得融资,融资额最低1200万美元,最高3.6亿美元。

健身赛道有多火?

2021年,国内有至少8家公司获得融资,融资额最低1200万美元,最高3.6亿美元。

烯牛数据显示,目前健身app赛道至少有76家企业,其中成立6年以上的有21家。

除了头部的Keep、咕咚运动等独角兽,华为、小米等硬件厂商,以及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同时新产品层出不穷,也让这个赛道显得生机勃勃。而在此之前,健身赛道已经好几年没有传出大规模的融资消息。

显然这是一条黄金赛道,但是健身的想象空间还有多大?大厂和独角兽们的角力会形成什么格局呢?

市场规模冲击千亿,智能化大有可为

对健身产品来说,疫情的影响可以说喜忧参半,一方面因为户外运动的减少,很多户外健身类产品无用武之地,如跑步、骑行类,或为健身房、游泳馆、球类运动等场景设计的软硬件产品,在活跃度上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另一方面居家健身需求的增长,也给这类产品带来了新一轮红利。

随着疫情的逐渐常态化,各研究机构均对这一赛道均持乐观态度。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智能健身家电市场规模预计约人民币180亿元,2025年这一数字有望增长到820亿元。

美国联合市场研究机构(Allied Market Research,以下简称AMR)同样乐观,AMR预估,到2030年,全球健身应用行业规模规模将达到1203.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4.3%,

值得注意的是,AMR特别指出,亚太市场将以全球最快的速度增长。

与此同时,用户消费需求也在增长,根据尼尔森IQ公布的《2021年大众健身行为和消费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大众年均健身消费已达到5670元,环比增长近35%。而全年健身消费超过8000元的人数已接近调查总数的1/4。其中89%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体育健身智能化是极其必要的。

这听上去顺理成章,但是现实却很骨感——在移动互联网软硬件已经相当完备的当下,过去几年健身的智能化进度不算太快。

上海体育学院联合ACSM(美国运动医学学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健身趋势》显示,2021年排名前20的中国健身趋势分别为减重运动、健康饮食、运动与健康从业人士培训与认证、青少年体育等。

而ACSM同期公布的2021年全球健身趋势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排名前20的全球健身趋势中,在线训练和可穿戴设备首当其冲,成为最受认可的运动方式。

其中当然有文化和观念差异,但是减肥和健康饮食几乎可以说是基础需求,用户不会止步于基础需求,更进阶的科学锻炼、增肌、运动数据监测等需求,都很自然地推动健身和运动的智能化,健身的智能化和在线化空间相当大。

同时体育总局2021年出台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中“推动线上和智能体育赛事活动开展”的倡议不谋而合,也从政策层面提供了有力保障。

加上今年2月启动的北京冬奥会的推动,可以预期接下来中国会迎来新一轮的健身热潮。

那么这个赛道的具体的机会点在哪?

从智能化走向人性化

在移动互联网初期,所谓的智能化就是在衣帽、手表等传统产品上加上运动芯片,做简单的数据监测并联网,但是硬件和AI技术的成熟给可穿戴设备带来了更多想象力。

智能健身设备呈现出了三条路径:

1、以智能手表、手环为代表的第一代智能硬件,核心功能是运动记录和健康监测,这个赛道上除了苹果、华为和小米外,咕咚、Keep等垂直玩家也没有落下,但是随着产品的成熟,这个赛道逐渐走向尖端技术方向,为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厂所把持。

2、智能跑步机、划船机、椭圆机等传统健身产品的智能化版本,结合科学的数据监测、运动建议和数据分析,重新占领了家庭市场,比如Keep的跑步机就已经推出了多款机型。

3、将芯片、传感器、AI、语音识别、机器学习等新技术综合运用起来的新物种,比如智能健身镜,目前市面上已有Fiture、乐刻、咕咚、小乔体育、myShape、MYRROR、亿健、YUPP、沸腾时刻、OliveX、ShapeJoy、健康有益、数智引力等十余个品牌,百度也在近期发布了健身镜产品“添添健身镜”。

硬件市场整体上走创新路线,越来越多的头部技术被运用到新老产品中,重新唤起了消费者的兴趣。

而软件方面则开始“向后”发展,往“人性”靠近,激发用户对运动的内在动力。

以Keep为例,在家喻户晓的「自律给我自由」slogan基础上,今年Keep提出了全新的品牌精神解读:「自律给我快乐的自由」。

在此之前,Keep就已经在TVC广告上打出「Keep直播课,燃脂更快乐」的标语,此外,Keep还在手环中增加了类似《健身环大冒险》那样的游戏功能,将运动游戏化。

相比起坚持、自律、意志力等高负担的心理动机,“快乐”显然更具有可持续性,同时让人感受到运动的乐趣,而非将运动作为目的、任务机械地去完成。

这更接近康德所说的“人(以及内在的人性)是目的,不是手段”。

巨头与独角兽,同场竞技,各有重心

不同于一些细分领域,健身赛道由于产品和需求的多样性,使得竞争态势并没有那么白热化。

首先市场天花板足够高,市场空间大,增速快,中国健身市场渗透率仅为2%,与海外市场还存在巨大差异,在竞争空间足够充分且多元的情况下,很难出现零和博弈的局面。

一边是巨头结合自身技术优势,软硬结合试水新产品,比如上面提到的百度智能健身镜,华为则在手表上一直推陈出新,一边是场景的细分化,比如专为跑步设计的HUAWEI WATCH GT Runner,另一边是技术创新,最新款的华为手表已经支持心电采集和血压监测。

另一方面是与创业公司的合作,比如小米投资了悦动圈和迅茄科技,腾讯连续4轮投资/跟投了Keep,同时领投了健身镜公司FITURE。

创业公司看上去产品相似,其实各有侧重。

2021年初刚刚完成3.6亿美元融资的头部玩家Keep是典型的多面手,一边基于强大的内容基因和专业优势,深耕健身领域需求,占领用户心智,一边涉足社区、IP打造、直播课、电商、硬件以及线下健身空间,今年还推出了达人扶持计划,帮助头部达人用户实现商业化。

悦动圈通过AI运动SaaS服务模式,与国家体育总局、全国总工会、中建集团等几十家企事业单位达成了企业服务合作。

咕咚运动则致力于深耕户外智能运动领域,挖掘用户社交需求,结合硬件开拓更多线下运动场景。

2018年后,健身赛道经历过一波冲击,但是目前看,随着疫情的缓和,政策的利好,以及技术的突破,软硬件能够得到更好的结合,这个赛道或将迎来新一轮的红利期。

相关阅读
年收11亿,月活超4000万,估值20亿美元,Keep要上市了?
FITURE与天美健康达成战略合作,推出IP联名产品
keep又传上市,体育蛋糕并不好切
Keep的拐点何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