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万发展障碍儿童待治疗:人才缺、成本高,北大医疗脑健康试水儿童康复HMO模式

机制不健全,专业人员队伍的水平还不够高,孤独症诊断的标准需要进一步规范,孤独症患儿的康复和患儿家庭的权益应当进一步获得重视,社会康复机构鱼龙混杂。面对行业困境,又将如何突出重围?

随着“星星的孩子”逐渐被人们知晓,以孤独症为代表的儿童康复行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重视。《2021年度儿童发展障碍康复教育蓝皮书》显示,0-18岁孤独症儿童保守估计300万人,需求巨大。企业和资本的相继进入,更是加速了儿童康复行业的发展及规模的扩大。

然而,原卫生部部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终身荣誉会长张文康指出:“当前我国孤独症的防治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机制不健全,专业人员队伍的水平还不够高,孤独症诊断的标准需要进一步规范,孤独症患儿的康复和患儿家庭的权益应当进一步获得重视,社会康复机构鱼龙混杂。”

面对行业困境,谁又能突出重围?

6月14日,蓝鲸财经记者专访了北大医疗脑健康总经理、北大医疗脑健康行为发展教研院院长王磊,以孤独症为切入点,分析儿童康复行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其为行业破局做出的努力和创新。

此次专访,北大医疗脑健康首次通过媒体对外披露了与平安集团的合作模式。

儿童康复行业乱象待解,重在固本强基

王磊表示称,“希望带着北大医疗脑健康突破现有儿童康复行业局限,为更多家庭提供看诊、康复、持续健康管理及医险保障的体系化服务。对我们来说,有了平安的赋能,打造国内首家儿童康复领域HMO(健康维护组织),我们信心十足。”

医疗苦资源久矣,在儿童康复领域尤甚。

2021年底,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发布的最新孤独症患病率报告显示,每44个人中,就有1个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儿童。

聚焦我国,孤独症发病率或超过1%,位列我国儿童精神残疾的首位。

在首本聚焦于发展障碍儿童的报告《2021年度儿童发展障碍康复教育蓝皮书》中显示,在我国0-18岁人群中,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约有300万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约有2100万人,言语语言障碍患者约有1500万人。据此粗略估算,发展障碍儿童人数接近四千万。

面对如此庞大的患病群体,我国儿童康复领域的医生诊疗能力和康复资源远远不足。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贾美香指出,中国儿童精神科医生只约有500人,全国各地的医生基本都认为本地区优质的康复教育资源有限;另一方面,儿童康复机构的服务质量亟待提升,超过50%的医生认为本地区缺乏优质的机构康复资源。

整体来看,2-8岁发展障碍儿童康复的市场规模约为3200亿元,而随着年龄覆盖面越广,这一市场将更加庞大。在此背景下,大量资本入局孤独症领域,儿童康复机构规模化运营趋势愈发明显,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相关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数量达到2681家,较2019年增长了443家。

但是,从当前入局成员来看,不少走的是跑马圈地为先,治疗补充在后的路径。在业内人士看来,短期内快速扩张,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帮助康复企业快速触达更多患者,也更容易出现“身在前、心在后;规模大,质量低”的情况,即儿童康复师的康复质量难以保障。这样的模式,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行业问题。

事实上,师资高频流动是所有机构都面临的困境,而在这一困境下,为满足扩张后的经营,部分机构对于从业者技能方面的要求有所放低。

据健客网调查,多数民办孤独症康复机构目前使用的教学和康复手法都很类似,但这些市场上流行的专业理论,实际操作起来有太多地方不同。另外,调查中康复师指出,有些机构还会为了追求可见的康复速度,片面强化视觉或听觉教学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这样的结果是强项更强,弱项更弱。在其看来,这种不平衡的康复并不能改善孩子的现状,反而有可能耽误孩子最佳的康复治疗时间。

“医疗领域与其他领域不同,相比于快速规模化,市场更需要的还是专业医疗技术和医疗资源两大基础的牢固。就儿童康复企业来说,如若扩张走在前面,而医疗能力和师资力量等方面未能跟上,便容易出现机构边运营、边修补问题的情况,费时费力,不仅加重自身负担,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有限。”上述业内人士如是说。

或许是受此影响,针对资本入局,外界曾不乏质疑声。有观点认为,资本的进入只为追求规模、为了赚钱,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康复行业原本的发展秩序造成了影响。

“每个机构都有自己不同的理念和发展策略,在儿童康复行业,只有当前期的学科建设和技术人才培养,以及管理机制建设扎实后,再有节奏地去铺市场,才是医疗行业健康发展的过程。”在王磊看来,医疗是一个系统性的事情,并非机构多,市场占有率就高,口碑就好,核心还在于医疗技术。

建房子尚需打好地基,在关于人类生命健康的医疗领域,固本强基是重中之重。

或许是早早意识到了这一点,作为业内唯一诞生于医学“DNA”的儿童康复机构,北大医疗脑健康自始便选择了一条与“主流”相反的路,即先把基本功做扎实,放慢扩张的速度。在前期同行奔波于规模时,北大医疗脑健康则选择在专业医疗上构筑“护城河”,打通医院、康复机构、儿童康复师人才培养及数字医疗等创新医疗技术的全链条,构建行业内最“硬”的专业背景。

为打好医疗的地基,北大医疗脑健康以线下康复机构为切入点,布局了“3+1”业务模块,分别为儿童康复中心、儿童康复职业教育、儿童康复技术输出和数字化康复。

在儿童康复技术成果方面,通过康复中心的干预,在园的发展障碍儿童平均干预周期是10个月左右,里程碑技能(代表与同龄儿童相比的技能掌握情况)评分平均增加76%,与国际高水平康复教育效率一致。

人才缺口高达三十万,治疗成本高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儿童发展障碍康复行业依旧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其中首要的,便是人才的缺失。《2021年度儿童发展障碍康复行业蓝皮书》指出,目前儿童康复教育存在30万人才缺口,对专业康复师的需求极大。

谈及这一现象背后原因,王磊表示,一方面是对从业者专业度的要求非常高,另一方面是高校输出的专业人才比较少。

“现在从事这个行业的大部分是特教,但这个专业在高校出现的频率很低,招生名额也少,因此整体基数不大。”在王磊看来,对于“珍稀的”儿童康复师群体来说,不仅需要专业方面的支持,还要在薪酬待遇和职业晋升路线上规划出明确方向。

基于此,在人才培育方面,北大医疗脑健康联合北京大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及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共同搭建A-PKU儿童康复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孤独症康复与评估、感觉统合治疗、言语语言治疗、心理咨询辅导等领域,形成了从高校预备到上岗规范、再到职业进阶以及行业引领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

除了人才匮乏,发展障碍儿童家庭面临的诸多困境也已经成为另一重大的社会性问题。

《2021年度儿童发展障碍康复教育蓝皮书》显示,孤独症儿童需要在早期接受每周至少40小时以上的干预,并且持续干预2-3年,才能有比较好的康复效果,时间周期长、投入多给很多发展障碍儿童家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在严控康复费用下,依然有约四分之一家庭的月收入都难以支撑康复费用。

对此,王磊表示,康复费用过高也一直是她认为有问题的地方。“现在所有的康复都是儿童康复师一分钟一分钟来做的,治疗期间过于依赖人,而受到人才紧缺的影响,这一成本只会越来越高。”

在她看来,如果能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比如数字疗法产品,为其提供个性化家庭干预指导,从而提高家庭干预效果,降低康复成本,那么对于孤独症家庭来说,压力也会减小不少。

目前在国内,头部的儿童康复机构已在数字疗法上做出积极的探索。其中,北大医疗脑健康研发基于儿童发展障碍的系列数字化产品,用户可通过线上游戏化场景、AI体验等形式完成在线康复治疗,突破地域、空间限制,降低康复成本;同时在业内首创“嗨宝快学”康复干预系统,帮助医院、儿童康复中心开展标准化、高效运营,实现家庭与康复中心、医院的数据互动,从而提升康复效果。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王晓莉曾指出,数字疗法、远程干预等技术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可以有效降低康复家庭成本,通常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就能够帮助孩子完成干预训练。

互联网时代让数字医疗兴起,尤其受疫情影响,儿童康复从线下走到线上,数字化技术给予了儿童康复群体新的希望。

医疗+科技+金融,HMO赋予儿童康复新想象

在医疗管理渐成趋势的当下,放眼全球,世界500强排行靠前的保险机构多数都是HMO模式。

HMO名为健康维护组织,即商业保险公司为医疗服务的主要支付方,用户购买健康保险,生病就医费用由商保公司提供报销,形成医院-患者-保险公司的新三角闭环。该模式打通了医疗服务、保险公司、终端客户,打造了一个既能控费、又能保证良性商业运转的闭环,也催生出美国的联合健康、凯撒医疗等行业巨头。以联合健康为例,其凭借健康保险和健康服务两大业务,串联起保险、医疗、医药、科技,打造了预防、慢病管理、治疗、支付、愈后全流程闭环。

而在国内,不少医疗企业,包括传统企业和互联网医疗独角兽争相抢夺“中国版HMO”之名,保险机构与药企、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愈发紧密,意图构筑起“医+药+险”生态圈。

聚焦儿童康复行业,孤独症致残率较高,需要患者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干预,大龄孤独症的就业和生活保障成为难题,家长更需要为孩子的将来做打算。《2021儿童康复行业蓝皮书》显示,尽管我国对于残疾人就业已经提供政策支持,但是大龄孤独症群体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有超过80%的个体目前处于没有任何工作收入来源的情况。而在不足两成的具有劳动收入的群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只能依靠零散的自由职业获得收入。

也因此,业内推测,医险结合的HMO模式将是儿童康复行业下一个爆发增长点。

随着中国平安控股北大医疗,这一路径显得更加清晰。今年3月,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表示,中国平安提倡要做中国版本的HMO,提供一站式的健康医疗养老服务的提供,整合线上线下医疗,通过线上平安健康和北大医疗旗下医院及机构,构筑“三到”服务,即到线、到店、到家的服务。

HMO需要有全链连接能力、有效的医疗资源支撑和足够多的用户,中国平安在保险、健康服务上都做了较充足的布局,北大医疗脑健康则在儿康领域做好了专业医疗积累,二者结合能有1+1>2的效果。“借助平安HMO模式的赋能,北大医疗脑健康有望打造国内首家儿童康复领域HMO。”王磊说道。

据王磊介绍,北大医疗脑健康与平安的合作已经逐步走上正轨,平安或从数据、科技、保险与渠道赋能等方面为北大医疗脑健康赋能。

截至2021年,平安健康累计注册用户数达4.2亿,累计咨询量达到12.7亿人次,基于如此庞大的用户量和流量,在HMO模式下,通过平安与北大医疗脑健康数据打通,可以帮助患者家庭建立全面的健康档案,包括康复医疗、康复测评、保险理赔等多维数据,提供全套医疗服务。

随着平安体系对北大医疗脑健康整体战略部署的加深,平安的科技、人才储备得以利用,数字疗法创新产品在儿童康复领域的应用也逐步拓展,例如,3月31日,北大医疗脑健康、平安健康、平安科技联合建设儿童孤独症与多动障碍“数字疗法+生长发育评估测评+家长教育科普”服务平台;6月1日,北大医疗脑健康又与平安健康合作成立平安健康儿童成长中心及儿童成长中心学术基地,为儿童健康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问诊康复一体化服务、数字医疗一体化服务。

这样的结合,是儿童康复HMO模式构建的重要尝试,利用线上线下全渠道发展的策略,打造出医疗O2O的闭环:在线上,互联网医疗积累的技术与数据可以让儿康领域的数字医疗更上一层楼,全国各地的发展障碍家庭能够更方便快捷地获得高质量诊疗体验;在线下,用户可以通过平安四通八达的渠道享受诊断筛查服务,并由北大医疗脑健康的康复机构承接孩子的康复治疗,而平安的保险可以让患者家庭得到进一步保障。同时,用户的健康数据会逐渐积累,反哺儿童康复生态圈。至此,儿童康复HMO才算完整呈现。

“专业,是能救命的。”王磊强调,当下,全国还有几百万的孤独者孩子渴望获得专业的康复,在“让康复教育人人可及”的路上,行业成员们任重道远。

因为,只有真正回归初心,把责任融入专业和事业,聚焦专业价值与技术革新,大家一起将市场声音发出去,把机构做大,才能把这份事业做得更好,帮助更多的孩子。

#蓝鲸人物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