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深智能CEO兼董事长安向京:从限定走向开放,千亿无人物流的“共享+X”

安向京认为,“载具智能化”+“载荷单元化”是无人驾驶物流时代的终极模式。即以“原子集装箱”作为基础设施,以机器的能力组织物流,通过“标准化原子箱”调度“无人驾驶共享运力底座”的模式,实现空间转移,万物互联,以此满足物流行业对于模块化、标准化、智能化的诉求。

电商快递和即时配送的爆发式增长,也带来了末端物流的巨大需求,而3000亿潜在市场,更是引来众多玩家争相布局。

不过,市场天平之下,仅有需求的增长并不足以支撑末端物流的发展,逐年下降的青壮年劳动力供给,成为业内成员维持或提升配送效率时不可避免的棘手难题。面对于此,如何解题?

9月20日,由上海报业集团|蓝鲸财经主办、CIC灼识咨询协办、中国信息协会智慧物流分会为指导单位的【蓝鲸·新财智】“创新-未来”之【无人驾驶商用车——闷声干大事,万亿市场浮出水面】沙龙直播峰会上,行深智能CEO兼董事长安向京表示,物流智慧化、物流载具无人化或是最佳答案。

在他看来,未来物流不仅仅是一个物流的过程,而是一个空间转移的数字化、智慧化的管理,能够赋能城市的精细化治理的各个方面,从而带来整个生活方式的变化。

千亿市场兵家必争,“技术、基建、政策”3大痛点待解

伴随着电商的高速发展,物流行业迎来黄金时代,到2021年,国内全年快递量已突破千亿件,加之即时配送行业的爆发式增长,聚焦“最后一公里”的末端物流需求与日俱增,截至2021年,潜在市场规模达到3000亿元,前景十分可观,也让其逐渐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近年来,除了专门从事末端配送的无人驾驶企业外,包括京东、阿里在内的电商企业、百度在内的互联网企业,以及沃尔玛在内的零售企业等,也通过自拓、投资等方式,在“末端”加码。

不过,与欣欣向荣的产业发展趋势不同,国内人口尤其是可供的劳动力人口却在逐年下降,这也导致末端物流的需求量和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一背景之下,无人配送被提出并受到推崇,随后通过不断的落地验证,其在快递、外卖、商超零售、厂区园区配送等场景的价值正日益凸显。

“随着物流量的增加,物流广泛的使用数字化设备是一个必然趋势,而这也意味着所有的物流载体已经被信息化了,无人驾驶大势所趋。”安向京如是说。

他指出,智慧化是物流的必然趋势,而无人化是物流载具的必然趋势。无人驾驶的应用并非是为了省去一个驾驶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提升整个行业运转的高效性。“物流运输过程中的载具若由人来驾驶,则沟通效率相较于机器与机器来说会更低一些,因此,未来当物流行业整体进入信息化和智慧化时代后,为满足大量需求,载具就一定要用无人化实现。这样才能使得整个系统更加高效的运转”。

由此来看,投放机器弥补人力不足、提升效率,似乎是门好生意。但就目前而言,无人驾驶大规模商业化落地还面临一些技术、基础设施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问题。安向京指出,无人驾驶时代必然来临,一定会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也是末端无人驾驶一直坚持在低速限定和载货场景的原因。

就技术而言,无人驾驶领域存在“长尾效应”。据他介绍,无人驾驶大量依赖于深度学习、概率模型等以数据驱动算法为主的基础技能,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去积累能力。但这样存在很大的问题是,即便是前期已经经过大量的工作和学习,但当进入到没有见过的场景时,机器的泛化能力仍然会受到挑战。所以当下我们讨论的末端无人车商业化落地应用场景大多在限定场景,而不是一个随机的场景。

其次,就是在无人驾驶的具体落地的过程中,有一个原则叫做不能踏上没有理解的路。所以末端无人车当下仍然会聚焦在低速场景。

此外,仅有无人驾驶车的进步也不够,配套也需要同步跟紧,例如道路智能化如果能大面积铺开,便可以帮助拓宽无人车辆的感知度,从而提高运行效率及安全性等。而在法律法规方面,末端无人驾驶的广泛应用,还面临着上社会道路法律法规许可问题。

“载具智能化”+“载荷单元化”,无人驾驶物流的终极模式

尽管末端无人驾驶领域还面临着种种难题,但行业向好趋势仍然持续。一方面,无人驾驶商用车正加速在港口、矿区、园区、干线运输、同城货运等丰富场景落地;另一方面,政策层面也在不断释放利好消息,例如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加强自动驾驶研发,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加速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能源网与信息网络融合发展等要求。

可观的市场需求和日渐明晰的政策也给到行业成员较大信心。未来,随着上述问题的一一解决,无人车将实现从低速到高速,从载物到载人,从限定区域到开放区域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此,安向京认为,“载具智能化”+“载荷单元化”是无人驾驶物流时代的终极模式。即以“原子集装箱”作为基础设施,以机器的能力组织物流,通过“标准化原子箱”调度“无人驾驶共享运力底座”的模式,实现空间转移,万物互联,以此满足物流行业对于模块化、标准化、智能化的诉求。

简而言之,“载具智能化”+“载荷单元化”,前者核心在于共享,后者则是业务系统的“X”多种想象。

谈及终极模式的优势,安向京表示,通过共享的运力平台,加上标准化的信息化的原子集装箱模式来实现。从本质来看,一方面,通过载具的智能化可以实现从A点到B点的高履约率、无人化运力能力的提供。这其中,企业需要提供高一致性的产品,快速的部署能力、应对多种场景的泛化能力以及极低的人车比等;另一方面,通过载荷的单元化可以实现专用、多样、智能的业务系统,包含送货上门模式、蜂巢模式、快递驿站模式、分布式共享驿站等,由此构建完整的智慧物流体系。

按此标准,行深智能开发出了“绝地”无人车,采取货柜分离设计,打造1+x运力底座,以实现共享。同时,通过智能决策与实时反馈,保证运输过程安全性,加之运输任务留痕迹,以便有事可据,有迹可循。

据了解,长沙行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定位于无人驾驶核心技术提供商及智慧物流产品供应商。拥有完备的无人驾驶技术和解决方案,具备从底盘、结构、硬件到软件的全栈自主研发与设计能力。

上述提到的“绝地”产品,便是应用了自主可控的软件架构体系,不依赖开源软件,安全可靠,然后传感器是分优先级的,能有效面对末端复杂情况。通过对复杂场景理解与分析算法IP化,极大降低系统功耗,提升算法稳定性。具体来看,其采取的多源融合感知定位技术,可基于时空对准的多源传感器和多层级融合的环境感知系统,使室内外定位无缝切换,综合定位精度≤10cm;同时,基于认知的智能规划决策技术,上述产品还可对交通参与对象进行识别与行为预测,遵守交规前提下,重新规划路径并选择最优路径。

各行各业物流运作朝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演变已是大势所趋。事实上,行深智能对于末端无人驾驶的探索与尝试远不止于此。据悉,除了绝地外,基于自主可控的软硬件技术,行深智能还自主研发了适应多种末端物流应用场景的超影、翻羽、奔霄、绝地和布衣等系列无人车产品。目前已与京东、美团、华为、富士康、中国邮政、乐天等合作伙伴一起,将无人车在校园、园区、景区、厂区和健康驿站等多个场景商业落地,并实现量产以及规模化、常态化运营。

#【蓝鲸・新财智】无人驾驶商用车——闷声干大事,万亿市场浮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