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Do消失的背后是人造钻石的崛起

钻石品牌们要如何“讨好”新一代年轻人,任重而道远。

文|睿财经 王蕾

近日,拥有“I Do”钻戒品牌的恒信玺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因债务等问题,被申请破产重整。2022年关闭多家销售门店、总市值缩水超97%。

资料显示,恒信玺利于1999年成立,为国内珠宝行业领军企业,由“钻石大亨”李厚霖创立。该公司旗下核心品牌“I Do”于2006年诞生,瞄准结婚钻戒这一细分市场。

关店风波

恒信玺利2021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在全国共开设有99家直营店、39家联营店及577家加盟店,总计715家门店。而到2021年6月时却只剩下630家,关闭了85家线下门店。并且还有很多加盟店陆续退出。

2022年,恒信玺利的销售门店减少205家,较2021年12月末减少28.67%。且截至2022年12月末,公司拥有员工数量241人,较2021年12月末减少85.69%。

与此同时,利润和市值也双双跳水。2022年上半年,I Do的母公司营收、净利润双双跳水。营收6.28亿元,同比下降41.99%;净利润704.44万元,同比下降88.62%。该公司股价仅为0.66元/股,总市值较2018年高位时已经缩水近97%。

钻石神话破灭

钻石是珠宝中的贵族,无论现在还是以前,它都是有权人和有钱人的身份象征。有些成色、形状好的钻石更是被炒到有价无市,成为了珠宝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然而在河南珠宝批发市场上,一颗钻石只需要三位数就能拿下,这些钻石还远销海外,便宜的价格顿时占据了大量海外珠宝市场。正当人们都在欢呼自己要实现钻石自由的时候,美媒站了出来斥责中国这是在扰乱市场秩序。这个财团非常懂得价值营销,于是他们利用购买者的饥饿心理,每年只开采一小部分,并且将这些钻石仅供应给英国王室以及著名影星。在这些知名人物的代言下,钻石很快就成为了尊贵和神圣的象征,身价更是比原先飙高了夸张的好几倍。

由于钻石是不可再生资源,其自然形成的过程动辄几万年甚至上亿年。靠天然钻石每年的产量是无法满足我国人口对其的大量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开发了人工钻石培养技术。

用这项技术培养出来的钻石不仅颗粒饱满,晶体杂质也很少。钻石行业抽样数据表明我国生产的这些人工钻石不仅颜色达到标准最高的D级,净度更是达到了VVVS级。

有了这项技术的支撑,中国开始大力发展钻石产业,很快就将西方对钻石行业的市场垄断给打破。不仅全球47%的钻石产自中国,钻石的价格更是降低了65%,钻石的天价时代从此宣告结束。

人造钻石出现直接打破了天然钻石市场的秩序。同时媒体对钻石“骗局”的说的越来越多。一个叫罗兹的英国商人在1888年创建了大名鼎鼎的戴比尔斯公司,从此钻石营开始了营销骗局。戴比尔斯直接买下了整个钻石矿,而后控制钻石出量,就可以垄断整个钻石的供货市场。

戴比尔斯通过对钻矿的垄断和价格的操纵一直保持行业龙头地位。从而将原本价值含量不大的钻石,直接炒上天价。

被年轻人抛弃的钻石

在过去半个世纪里,成功的“通用性”营销使得钻石与爱情概念深度捆绑,钻戒一度成为婚恋市场刚需品,钻石价格也水涨船高。

但如今,钻石的“神圣性”逐渐消退,质疑声四起,并不再被当代年轻人认为是婚姻必需品;打着“克拉自由”旗帜如火如荼发展的培育钻石行业,也在进一步消解钻石的“稀缺性”;此外,越来越多的国人意识到,钻石并不具备类似于黄金的投资属性,对其消费热情也进一步降低。

“钻石消费核心在于它的营销一定要与时俱进,符合年轻人的心理需求。”《钻石观察》创始人、资深钻石珠宝行业专家朱光宇告诉全天候科技,“一个概念行业吃了100年,再往后就麻烦了。人在变,社会在变,行业只有跟着社会不断的变,才能把自己做得更加符合这个时代,这是钻石行业要干的事情。”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培育钻的走红,天然钻石开始走下神坛,这对传统传统婚戒企业也造成了一定冲击。培育钻石在实验室或工厂里通过一定的技术与工艺流程制造出来的,与天然钻石的外观、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完全相同的晶体,价格约为天然钻石的三分之一,凭借更低价、原材料可持续等优势,培育钻石近一年来在消费端与资本市场颇受青睐。

所以 I Do的落幕就有迹可循了。相比于半个世纪前的“钻石恒久远”,这个新战略还没有取得明显的营销效果。钻石品牌们要如何“讨好”新一代年轻人,还任重而道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