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OV都在押注的AI手机,是智商税吗?

如果从功能上看,手机的AI也许早已抵达边界。

文|新眸 鹿尧

编辑|桑明强

继功能机、智能机之后,下一个给手机行业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包括三星、华为、OV在内的大部分手机厂商,如今都已经将答案压在了“AI”上。

在这之前,有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从2018年至今,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基本就回落到了12亿左右的水平,且呈现下滑的态势。用户换机频率降低,背后是智能机软硬件功能的饱和及耐用性的提升。

按照以往的经验,相比应用层面,硬件往往更能影响一个人的换机欲望,不过随着手机摄影逼近相机,比如早在2022年小米就和徕卡联合研发的12s系列,内存方面现在也有不少机型卷到了TB级别,至于折叠屏的贡献只算是杯水车薪。硬件上的确很难有新花样了。

除此以外,过去很多人认为,通讯技术的更迭会直接影响终端的需求。然而,虽然从3G-4G的过渡带来了长达十年的出货量长红,但4G-5G中间其实并没有进一步拉升。观察全球智能手机近五年的市场份额变化,发现,苹果、OV、小米在内的主流厂商,基本已经维持在一个稳定范围。即使市场偶尔也有短暂的一波回热,但大多是由iPhone发布最新款这样的热点带动的。

可以说,真正凭借颠覆创新技术带来的手机圈剧变,过去这些年并不存在。所以这种情况下,AI手机的出现,无疑再次放大了手机厂的焦虑,同时又打开了另一个出口。

前段时间,魅族直接官宣放弃传统智能机,全面投入AI的明日设备,AI手机的热度再次拉满。那么,AI手机究竟会是什么样的,足不足以支撑行业第三次大变革的重任?在寄予行业乐观的同时,仍保留一个疑问,AI手机究竟会不会是个伪概念。

01 是手机的AI,还是AI的手机?

2017年,苹果发布iPhone8和iPhoneX系列的前夕,德国柏林国际展览会上,华为推出麒麟970。这款芯片将被用在手机Mate 10上,对比其他高端旗舰机,CEO余承东表示,Mate 10有更快的处理速度和更低的功耗,甚至会胜过iPhone 8和三星的机型。

某种程度上,麒麟970是把AI芯片放到手机上的首次尝试。在以往的手机芯片中,普遍是以CPU、GPU、DSP(数字信号处理)为核心的传统架构,不过这种架构难以支持AI海量数据的计算,因此970中又单设了一个AI硬件处理单元NPU。

业内人士分析,“和当初在CPU、GPU之外增加DSP的初衷一样,都是为了分担主系统的计算负担。从这个角度来看,970芯片有更高的能效比完成AI计算任务,比如图像识别。”

而事实上,早在2012年,华为的2012实验室就围绕人工智能展开研究,并在四年后发布第一款AI手机Magic,这款产品的特征是搭配平台级的AI解决方案“Magic Live”智慧引擎,在之后发布的Magic2 里,又诞生了类似Siri、Bixby的语音助手YOYO。

AI的拥趸不少,余承东将其描绘成手机未来的大脑,让终端具备机器学习的能力。而在Mate 10不久后的苹果发布会上,CPO杰夫也做出回应,称苹果把移动设备视为未来AI的一个主要平台,比如iPhone X嵌入了A11芯片中的AI功能,更新了面部识别。

“手机正在走向AI时代”,这是五年前国内手机厂就给出的预判。那么,有多少人是因为AI才去选择一款手机?上市一年,Mate 10系列的全球发货量虽超千万,但从实际数据上看,这比上一款Mate9还有些逊色,和iPhone同期新款的上亿销量相比,差距也不小。

行业更倾向认为,当时的AI手机还处于早期,并不够成熟。不过这不妨碍一个新的概念给他们带来灵感。据新眸不完全统计,在Mate 10发布后的半年时间里,市面上主打“AI”的新机型爆发数十款,除了荣耀Magic系列,还有V10、三星S9、vivo X21、努比亚Z17等等。

在麒麟970之后,为了解决单核性能以及GPU功耗方面的不足,终端AI芯片的战火燃起来了。2018年,华为麒麟980、苹果仿生芯片A12、高通的骁龙855纷纷出现。无一例外,彼时的芯片架构升级,大多同样围绕支持AI海量数据计算展开,工艺制程上,摩尔定律仍没有消失,人们还在追求7nm的普及落地。

与此同时,为了将AI芯片的计算能力释放给开发者,硬件之外,玩家们推出不少AI模块、框架、API给开发者和第三方平台,便于开发应用,代表性的有华为的HiAI、苹果Core ML,高通的AI Engine。

不难发现在这一时期,手机上的AI虽然走过了概念阶段,不过仍只是手机上某个功能场景的一部分,大多只起辅助作用,并非真正意义的AI手机。

他们的功能基本上围绕文字、图片、物品的识别以及提升流畅度上,在开放的AI能力里,无论是语义、图像理解,还是信号切换和性能主动调节,“识别”都是最主要的关键词。为了顺应消费年轻化的趋势,智能助手也作为最热门的卖点之一。

02 大模型是否真的是终端进化的另一把梯子

2022年底,OpenAI推出ChatGPT,这款AI聊天机器人所展现出的智能涌现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AI热潮,经过长达一年的复盘和发酵,生成式AI应用被拉到一个新高度,也让人们对AI和大模型有了全新的认知。

自然而然的,就像李彦宏说的那样,如果是“卷大模型没意义”,那么技术往往需要一种能够匹配的硬核载体。去年年中,三星提出“AI大模型手机”概念,紧接着,大模型逐渐被手机厂商当作推动市场复兴的又一次希望:

8月,华为宣布Harmony OS4系统全面接入盘古大模型,成为全球首个嵌入AI大模型能力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Mate 60系列也在支持机型之列;小米训练出轻量级语言大模型接入终端;在刚刚过去的1月,vivo刚上市的S18系列融合了自研的蓝心大模型,OPPO Find X7系列与荣耀Magic 6系列随后相继发布,均搭载70亿参数端侧平台级AI大模型。

不过这些大模型目前仍没脱离内测阶段,且实现的大部分功能趋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荣耀CEO赵明也明确表示:“几乎大多数手机厂商都是在服务级,说用AI的算力来做一个图形的渲染,或者是做文本的编辑。”

比如,华为Mate 60搭载的新NPU,可以直接利用云端大模型,给本地照片增强画质,提升清晰度达到8k画质;小米14利用大模型能够在手机上离线进行文生图、AI扩图与AI去除路人,还可以在本地直接运行端侧大模型,它的智能助手小爱同学也能够基于小米的硬件生态和海量数据,进行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识别。

三星Galaxy S24比国产手机迟上市几个月,除了具备视频AI处理、本地AI聊天机器人、影像画面处理、通话实时翻译等常规功能,海外版最大的亮点是它没用使用自家的Gauss大模型,反而和谷歌合作,将谷歌云的Gemini AI模型预装到S24。

据官方介绍,S24集成了各种谷歌应用程序,如Android Auto、谷歌地图等,借助Google的AI基础设施,包括Imagen 2、Gemini Pro和Nano LLM,这一转变满足了安卓开发者部署个性化混合AI功能,也成为了手机宣传时的最大亮点。

但如果要进入国内市场,就不得不做一些本地化处理,有内部人士向媒体透露,三星的部分AI功能,在国内只能用其他企业代替服务,例如和百度、美图等大模型合作,京东、百度上能搜的,都支持即圈即搜,还能在相册中带来AI改图、扩图、图生图等功能。

但需要考虑的是,一方面,对于手机来说,一个轻量化的大模型也要占据很大的内存,一个130亿参数的AI大模型,至少需要13GB的内存运行,加上操作系统通常就要占用4GB的内存,对于当下大多数旗舰智能手机16GB的内存容量,大模型在端侧的性能消耗很大。

另一方面,无论是三星,还是华为、荣耀、OV,本质上并没有利用AI改变原有手机操作系统的交互思路,其中虽然VIVO发布了蓝河,但这一操作系统运用在手机之外的其他终端,且和安卓并不兼容。不难发现,和多年前在手机上布局AI识别功能一样,当下大部分AI场景,仍是在原有功能添砖加瓦,达到效果更好,或者更便捷的目的。

如今,新款AI手机的发布,实际上也顺应了高端化的潮流,给厂家提供了一个看似更加合理的涨价理由;但现实是功能在趋同,很多所谓的智能化创作,以及高效协同的能力,在一些垂类的应用上早已实现。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是否会愿意为手机本身AI的溢价买单,最终难免会回到品牌之间的竞争原点。

而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他们对AI功能的接受和使用程度千差万别,如果说以往中低端平价手机集中在下沉市场,那么随着功能复杂性提升,价格上探,其实很难免于舍本逐末的状态。

也许是为了解决使用者的差异化和成本难题,三星表示,AI大模型也能提供额外的收入。就像会员费用是ChatGPT主要的收入来源,三星往后也有对设备上AI功能额外收费的打算,那么这就直接考验AI水平和功能过不过硬了。

03 什么是AI手机?

事实上,如果提到手机上的人工智能,人们往往更容易想到的是苹果的Siri。2011年,就在iPhone 4s 面世的当天,苹果 Siri 以智能语音助手的身份初次正式亮相,并成为当时发布会上最大的亮点。多年以后,亚马逊的Alexa、Google Assistant才姗姗来迟。

Siri一度被寄予是手机智能体的最大期望,在人们的设想里,真正的AI或许会像电影里的贾维斯一样从一个终端,连接到其他所有的终端设备,形成一个有自我观察和思考能力,并做出相应判断的智能生命体。

而乔布斯在收购Siri的时候,和其创始人聊了近三个小时关于AI的畅想,希望未来基于Siri 建立一个完整的第三方生态系统,呼应他们原先“App Store for AI”的计划。但在Siri正式发布的第二天,乔布斯去世,直到过了这么多年,不难发现,Siri的发展属实差强人意。

原因可以归结为两方面,除了苹果的内部组织斗争,最重要的是Siri的发展方向逐渐偏离,从原先的成为一个智能助手、建立开放平台,转变成了打造一个搜索引擎,用更聪明的搜索逻辑,快速精准地帮用户找到答案。这也是当下大部分的生成式AI产品运行的逻辑。

很多人指出,在这样一场AI和大模型的狂欢盛宴中,苹果的名字总是缺席。但就在不久前的Q4财报电话会议上,库克反驳了苹果在AI领域落后的观点。

他强调,苹果最近的技术发展,如iOS 17的新功能“Personal Voice”和“Live Voicemail”,甚至追溯到1987年的知识导航仪,1990年启动的语音识别项目,以及在苹果现有的功能中,图像、语音的处理,搜索、建议、健康监测等功能,其实都离不开对AI的探索。

最近苹果发布开源模型的运行软件框架MLX,也被看作是苹果迄今为止在开源人工智能方面的最大举措,未来不排除将搭载框架的M系列芯片单独出售的可能性。显然的是,当下苹果对AI的讨论,比起手机,重心更愿意放在其他产品或场景上,如芯片、Vision Pro和Apple watch。

这并不是否定手机AI的价值,只是不得不承认,历经数十年,人们对手机这个单一终端产品AI功能的探索,或许已经接近了边界,以至于现在所有的大动干戈,几乎都是围绕在几个应用层面。

回到一开始,在这样的市场压力下,AI是否能给机器本身带来颠覆的技术创新,并不是市场关注的重点,厂商的出发点总是源于其最焦虑的一面,在这一点上,AI发挥更大的是商业价值。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