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亚财富成踩雷专业户,王静波的信任崩塌时刻?

诺亚财富。作为财富资产管理的大块头, 资产、规模、资历均处行业突出位置,却在核心业务上,频频爆出踩雷事件、规范管理等问题,摩擦着投资者、监管层的忍耐线。

投稿来源:首条财经

导 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是,同样的错误,犯一次是偶然,犯两次是失误,犯多次,就是有问题了。好比“狼来了”里的放羊娃,就死在了多次犯错上。

企业也有类似的“放羊娃”,比如诺亚财富。作为财富资产管理的大块头, 资产、规模、资历均处行业突出位置,却在核心业务上,频频爆出踩雷事件、规范管理等问题,摩擦着投资者、监管层的忍耐线。

何以至此呢?是运气不佳,还是专业能力问题,更或是内部规范问题?一连串的疑问,等待诺亚财富亦或汪静波的回答。显然,这不是一封邮件可以解决的。问题是,两者还有多少时间呢?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违背定律、野蛮生长 ,逃不过一地鸡毛的命运。

尽管如此,金融市场上还是有诸多假天鹅、黑天鹅。比如,近期搅动一干投资者心弦的诺亚财富。

公开资料显示,诺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诺亚财富 ”),由原湘财证券高管汪静波创立,起源于2003年。以“诺亚财富”为品牌,是一家综合金融服务管理集团,包括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全球开放产品平台、互联网金融等业务。

2007年获红杉资本注资,2010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旗下公司获得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业务发展相关金融牌照。目前,累计配置资产超过6362亿,服务超过27万名高净值客户和企业,覆盖国内83座城市。

可以看出,诺亚财富是行业内的大型企业。也基于此,与其强大的资产规模相比,诺亚财富频频发生的踩雷事件,让外界广泛关注。

“34亿”的大雷

是啊,谁会想到作为行业翘楚,诺亚财富会沦为踩雷“专业户”。“扫雷”功力之差、负面影响之大,看看下面的消息也许一目了然。

近日,诺亚财富遭遇了股价暴跌事件。

7月5日,博信股份发公告称,控股股东苏州晟隽所持股份,全部被司法冻结及轮候冻结,且公司实际控制人兼董事长罗静,董事兼财务总监姜绍阳,被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刑事拘留。因此,承兴国际控股股价开始暴跌 。

7月8日,诺亚财富发布公告称,公司旗下歌斐资产“踩雷”承兴国际控股。

有媒体报道,此次踩雷产品,是歌斐资产管理的创世核心企业系列私募基金。诺亚财富在2017年和2018年,共发行了34期该私募基金。

当日,美股开盘后,诺亚财富股价暴跌,跌幅超过20%,收盘价为35.6美元,市值蒸发约5.5亿美元。

7月9日,事件持续发酵,诺亚财富股价开盘再次大跌约5%。截至7月16日截稿,收盘价仅为32.50美元。

面对股价大跌、市值缩水。诺亚财富表示,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歌斐管理基金总额为1711亿元,承兴项目涉及34亿元,占总体存续资金比例1.98%;歌斐资产管理的产品数量共计800余支,承兴项目涉及8支产品,占总产品数量1%。公司产品整体经营现状是健康的。

相比诺亚财富的乐观态度,投资者要悲观的多。一位私募基金人士表示,“对公司整体资产影响或许不大,但是对投资者而言,多年积蓄和血汗钱可能一朝化为乌有。”

为了最大限度安抚内外部的不安情绪,诺亚财富当家人汪静波出面表示,“目前与承兴相关的基金,确实发生了风险,歌斐作为管理人,在发现风险因素的第一时间,就采取最快的行动,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除此之外,她还称,核心企业的系列基金投资标的,主要是向承兴国际控股相关方,就其与京东应收账款债权提供供应链融资。

对此,京东表示,“这个事情和京东无关。承兴涉嫌伪造和京东的业务合同,对外诈骗。对于这种行为,我们非常震惊,并且已经配合受害公司进行报案。”

诺亚财富表示,承兴国际为京东的供应商,双方存在大量长期交易,歌斐已就供应链融资,对承兴和京东提起司法诉讼,正在积极配合并尊重司法调查结果。

对此,京东再次回复指出,承兴控股集团是京东的普通供应商,在京东有一定的业务。在京东毫不知情情况下,涉嫌伪造与京东等公司的合同进行诈骗,就此,京东已经报案。

显然,这个大雷的黑锅,京东不会背。其还表示,歌斐资产管理在被诈骗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没通过任何方式,和京东进行合同真实性的验证,暴露了其风控的重大缺陷。

京东的发言,可谓一语中的。有业内人士表示,虽然事件涉嫌金融诈骗,责任尚不明晰,但是“踩雷”对第三方财富管理的公信力是强烈打击。显然,诺亚财富的风控能力存在漏洞。

踩雷档案史

那么,诺亚财富的风控能力、产品现状究竟如何呢?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其首次“踩雷”。

相关资料显示,2014年,万家共赢资产管理公司发行、诺亚支持募集的景泰基金在运营中出现问题,被管理人景泰管理公司诈骗挪用。

最终,两名被告因合同诈骗罪,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十年有期徒刑,并分别被罚500万元和300万元。

对于此次踩雷事件,当家人汪静波称,“公司处理景泰事件的案例中,过程虽然艰难,但是积累了经验和判断力、决策力,最后成功画上句号,保护了客户权益。

只是,从诺亚财富实际表现看,并没有吸取教训。时隔2年,公司又被曝出“悦榕基金‘烂尾’事件”。

据了解,2010年,在诺亚财富的“助力”下,数名投资者共出资约10.7亿元人民币,投资了“悦榕基金”的私募股权基金。

当时,有投资人称,诺亚财富曾承诺,“3.4倍回报、4年半收回本金、6年后上市”的收益目标。

只是,6年后,该项目既没有完成IPO,也没取得预期收益。

对此,诺亚财富给出的理由是:在基金运营期间,部分开发项目由于管理等因素,导致基金退出出现挑战。

最终,在2017年底,该项目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退出,悦榕中国基金的退出净值超1.3倍。

另外,2017年3月,辉山乳业重产业链模式出现问题,市值半小时蒸发了近300亿港元。

而诺亚财富再次踩雷,全资子公司,歌斐资产的歌斐创世优选一号投资基金,和歌斐创世优选二号投资基金不幸踩雷,债权达5.46亿元。

此后,歌斐资产向法院申请,要求冻结辉山乳业及集团实际控制人的资产。不过,该申请被拒绝。

2018年7月31日,江苏证监局对歌斐资产管理出具警示函,指出该公司在以辉山乳业为基础资产的基金中,未履行诚实信用义务、谨慎勤勉义务。

除了监管层的警示,损失惨重的投资人反应更加激烈,终于导致了“照片门”事件的发生。

不过,这些丝毫没有影响诺亚财富的踩雷节奏。在警示“踩雷”辉山乳业的四个月后,诺亚财富又陷入了乐视危局。

有媒体报道,诺亚财富在乐视移动项目中,估计踩雷金额为23亿元,实际可能达到3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频频踩雷的诺亚财富,再次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

2018年11月,安徽证监局网站认为芜湖歌斐资产,存在信息披露不规范,防范利益冲突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决定对其进行监管谈话。

更不幸的是,2018年5月,香港证监会视察,诺亚财富的子公司,诺亚控股香港的业务,发现其存在风险评估不完善、内部系统不规范等问题,遭相关部门谴责并罚款500万港元。

责任心在哪?

简单梳理之下,诺亚财富赢得踩雷专业户的雅称,似乎一点也不冤枉。一声声的大雷中,暴露出其差劲的风控能力、资产管理专业性受到质疑,甚至基本的责任心也受到考量。

这从上述诺亚财富与京东的互怼中,可见端倪。

有媒体报道,近日,警方出具了多份关于承兴国际控股,与京东未结账款的确认函,对此,京东表示,与上述“诈骗案”的合同一样,均为伪造。

对于合同造假的问题,北京是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永斌律师说:“有三种可能,一是双方没有签订合同,有一方凭空伪造了合同;二是双方签订了合同,但是没有生效,但有一方称合同是生效的;三是双方签订了合同,但是合同中的个别条款存在造假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合同造假,歌斐资产管理为何不知情?

有专家说,在某种程度上,造假可从收款情况、银行转账和银票等交易记录,和合同内容上反应出来。

而且,对于诺亚财富及子公司歌斐资产管理来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避免造假。例如,在项目前期调查,从项目进程中实时跟进,查看承兴和京东的合同,与京东人员直接核实确认等。

因此,基于上述双方争论。有业内人士分析表示,歌斐资产管理有可能,没有尽到完全的调查之责,没有对相应的信息进行审核。

由此来看,从始至终,诺亚财富似乎都缺失了责任心。这份责任心的缺乏,显示出诺亚财富基本敬畏心的缺失、更难言有专业诚信的风控操守,成为其屡屡暴雷的关键原因。

佣金业务模式

问题还不仅于此,对诺亚财富来说,业务模式的转变也是其一大挑战。

针对“承兴国际”事件,诺亚财富创始人汪静波指出:“从宏观角度来说,经济走到了周期的尽头,当经济下行,抵押品衰竭,资本品价格不再上涨的时候,暴雷的会越来越多,系统性风险也越来越大。作为有一定规模的资管机构,确实很难百分之百规避风险。从这件事情的发生中,我们看到,管理上还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提升。”

问题是,随着风险事件频发,显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管理问题。不少投资人认为,风控管理固然需要提升,但“踩雷”背后更多是诺亚的商业模式存在漏洞。

有业内人士指出,“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作为一家独立第三方理财顾问公司,诺亚财富本应该代表客户利益,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来匹配适合的产品。但是依赖销售佣金的业务模式,让它更像是卖方的推销员,这就很难做到独立。”

据媒体报道,诺亚财富旗下公司,向多位稳健性投资人销售中高风险产品。而且,还有用户反馈诺亚财富,在销售过程中存在“诱导销售”、私下保底承诺等情况。

这些粗发打法,显然违规更在摩擦监管层底线。

值得强调的是,2018年4月,央行联合多个部门正式发布资管新规,对于资产管理行业的传统模式形成挑战,要求统一监管、打破刚性兑付、禁止资金池、管理期限错配等。

这对诺亚财富的“返佣模式”提出了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诸多问题。汪静波提出了转型。她称,诺亚财富需要从营销到产品、从风控到投资管理全面转型;产品要从非标固收产品转向组合型、净值型的标准化基金,摆脱对巨大的非标固定收益资产路径依赖。如果转型成功,诺亚和歌斐将真正成长为一个国际标准意义上的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

以此来观,对诺亚财富来说,模式转型似乎是更急迫、更关键的问题。

事实上,作为服务小微企业的有效模式,供应链金融可以与产业高度融合。

近年来,由于应收账款、商业票据以及融资租赁市场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也呈蓬勃发展态势。

而且,随着产业运作模式的变化,供应链金融的服务模式和主导模式也做了调整,且其业务模式已呈多样化趋势。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可达15万亿元。

尽管如此,供应链金融在我国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有媒体报道,供应链金融曾出现多次风险。

2018年,券商旗下供应链金融的资管产品出现了风险,信托公司旗下供应链金融信托贷款的产品出现违约。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宋华教授表示;“之所以出现暴雷,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自从大家开始从互联网金融转向供应链金融,大量金融机构开始蜂拥进入,甚至一部分企业将至作为新的资本热点;二是与经济状况有关联,由于最近一年对多经济呈现波动状况,因此,出险大大增强。”

信任之拷

这些问题,加大了诺亚财富踩雷的风险。不过,相比外因,诺亚财富自身问题更为关键。

频繁踩雷的操作,早已暴露出其合规性、专业性、业务模式、管理规范、责任感、敬畏心等方面均存在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胡德宝说:“对于一家金融企业而言,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其持续、良性经营的必要条件和保障,公司应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机制。”

放眼行业,这种紧迫感、重要性会有更鲜明的体现。随着金融界开放脚步的加快,知名巨头私募正在深耕中国市场。以富敦、英仕曼、贝莱德等为代表十几家外资私募已拿到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的牌照。核心竞争力深层PK之下必然引发行业洗牌。

从政策来看,合规、透明、防控风险已成金融业发展的主频词。为提质增效、赋能实业,国家对行业企业的规范、高质量发展动作频频,信号明确。

从投资者来看,收益固然重要,但风险更是命根,对资产管理机构的选择正在日益理性、严格。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不再一味迷恋外在规模、品牌,更多从专业度、责任感、核心竞争力层面进行深入考察。

这些趋势变化,值得诺亚财富亦或汪静波的深刻思考。唱词说的好: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诸多问题的频频发生,显示出两者核心竞争力的薄弱、基本责任感、敬畏心的缺失,由此带来的种种野蛮、不合规打法,摩擦着投资者、监管层的忍耐线。

诺亚财富亦或汪静波,离信任崩塌的时刻还有多远?

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正在向我们快步走来。趋势如潮,不可阻挡。诺亚财富是似水中浮萍,落得个落花随水东流去,秋叶凋零瑟西风。还是如浪里白条,争它个会当击水三千里、成为行业真翘楚。首条财经将持续关注。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