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块的正品和几百元的山寨,汉服玩家该如何选择?

汉服产业链可能会有新的转机。

投稿来源:萤火新消费

近期,全国上下都在打折刺激消费,前脚刚买了10斤小龙虾,后脚就看到自己喜欢的衣服打折。

仿佛忘记了自己经历两个多月的无薪休假,夏天一到,再贵的东西也可以无压力购买了。

此时,在家憋了许久的汉服党,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季节。他们三两相伴,在路上、在湖边、在商厦,组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在时间交错组成的世界里,感受到中国气十足的国产文明。

01

可事实上,关于汉服的争论一直存在,不仅是大多不懂的人对汉服群体的存疑,更多的是圈内伙伴之间的混乱关系。

早些年间,汉服最大的抗力来自父母,你的衣柜如果有一件这样的衣服,轻则挨顿臭骂,重则衣服不保。

借用朋友母亲最常说的那句:“你穿成这样是要去演电视吗?”基本上表达了很多父辈的心声。时至今日,汉服爱好者群体最大的对手,仍然是随意进出你房门,翻你衣柜的老妈。

不止如此,对于很多汉服爱好者来说,如果没有同好的陪伴,一个人穿汉服出门是一件格外需要勇气的事。

先河们最开始穿汉服出门,遭受了不少注目和指指点点,不过经过同行者越来越多,大家对穿汉服上街这件事也就见怪不怪了。

有个时间段十分祥和,穿汉服的人得到了认同和赞美,喜欢的东西获得了大环境的认可,于文明建设和群体来说,不仅仅是双方受益那么简单。

后来,汉服圈层不断扩大,声音也就越来越大,争论也因此出现。

其实对于大多数汉服爱好者来说,他们并没有宏伟的文明建设理想,初衷也并不是要发扬传统文化。大多时候,他们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

当然也有很多人对汉服的热爱还保留一份对传统服饰的骄傲,以及被漠视的不甘。和服和韩服都能如此传承,为什么有着悠久历史的华夏工艺和美学的汉服,却要坐冷板凳?

可是凡事只要跟文化有关,就一定会产生认知的偏差,口角一经产生,就会产生摩擦,甚至无差别攻击。

虽然很多人都强调汉服没有圈,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但是汉服圈的戾气一直都非常重。

最常见的就是山正之争。有些人知山穿山还振振有词,了解形制依然不懂得尊重原创,贪图便宜就盗取别人的劳动成果,自然会遭受很多人的恶语相向,败好感。

但正常来说,其实很多姑娘并不了解形制,以为穿的是正版汉服,被商家哄骗。并不是有些人口中的“承认自己穿的是影楼很难吗?”,他们大多也只是不清不楚,穿着自己觉得好看的衣服,却被穿着同样衣服的人标榜。

戾气过重,也是由于个别汉服大佬明明可以对小白好好科普,却时刻展现出优越感,时间长了,本来就人群基数有限的汉服群体,劝退不少想要入坑的萌新。

02

现在户外活动逐渐开放,不少原本死气沉沉的行业,都出现了复苏的迹象,旅游、餐饮等行业在这个五一,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报复性消费。

其中,也包括汉服行业。大多汉服工作室都是小作坊,本身的生产周期就长,在疫情的影响下,很多供给断裂,导致本就生意惨淡的门店近乎颗粒无收。

好在在夏季到来之际,疫情有所压制,不少年轻人想要出门“浪”的决心大过一切,也让不少汉服从业者卖出了不少汉服。

可是汉服产业链并不完善,据行业人透露,汉服行业能赚钱的品牌屈指可数,就算有利润,也基本都用在营销上,本来受众人群就少,时间成本巨大,无法量产导致单价过高,真正好的汉服,价格斐然不说,耗时耗力还卖不出去几件,所以无法规模化也是汉服产业的一大问题。

同样,由于汉服兴起不久,在传统工艺和样式的研究还需要些时日。

不过汉服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服装产业有机会在传统工艺上获得提升,在服装中加入中国传统元素和工艺。

尽管规模化还有待发展,但中国目前市场上已经涌现出一批极为优秀的汉服品牌,前几年净莲满堂与宣和缂丝研究所合作推出的“绯色梅花缎百鸟蝶花纹披风”汉服,成功亮相米兰设计周的“融 Handmade In Hangzhou”设计展,并以27万的价格收藏在中国丝绸博物馆。

相应的品牌和服饰自然也受到业内消费者和艺术家的关注。

然而,正如前文所述,汉服的发展受到文化共识缺失等影响,很多地方并不完善,汉服群体内部更是存在众多偏执和矫枉过正的主张。

但整体来看,汉服的影响力正日趋扩大,受众群体也在不断增长,产业链纵横方向的牵动动作也日益明显,汉服商业化也指日可待。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