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变装

蚂蚁还是那个蚂蚁吗?

投稿来源:二财

到底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企业?蚂蚁集团自己给出了答案。

作为国内多年以来首屈一指的超级独角兽企业,蚂蚁金服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近日,支付宝母公司筹建的“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蚂蚁金服”)完成名称变更,改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融变科技,终结了一直以来这家公司到底是金融还是科技属性的探讨。

回顾蚂蚁集团的发展历程,从最初为解决支付信用问题而诞生,到如今推动国内金融变革,在移动支付和数字经济领域开疆拓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正因为用科技介入金融起家,使其成长过程中的定位一直被质疑,一方面拿到了支付、小贷、银行、保险等业务牌照,确实在做着金融相关的事情,另一方面仔细剖析其内在,也确实是科技底色。

不同的定位,关系其最终的估值,因此也有人猜测,蚂蚁此举是在为IPO做准备。而更名后去掉浙江的地域,则被认为是为全球化发展做铺垫。最重要的是,背后因监管因素所占的比重有多大,也不太好说。

无论如何,单纯的金融或者科技公司很难成为蚂蚁集团的标签。

01

始于金融,终于科技?

曾经因为一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阿里巴巴创办了淘宝网,打通线上线下,带来购物平台的升级。而其中,在支付环节,为如何解决买卖双方信任的问题,诞生了支付宝,以及不断完善的蚂蚁集团。

在不断开拓和发展后,如今蚂蚁集团旗下拥有了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蚂蚁聚宝、网商银行、蚂蚁花呗、芝麻信用等子业务板块。

回顾蚂蚁发展历程,金融和技术作为两个重要的分支,互相依存。用科技提供路径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金融问题。

而这个过程中,蚂蚁积极寻求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以及在金融领域申请不同的业务牌照,让其金融相关的业务版图不断扩大。

网传的一份非公开的蚂蚁金服融资文件显示,2015年时,其收入的64%来自于支付连接,23%来自于金融服务,技术服务则占到14%。到2017年,技术服务收入占比大幅上升至34%,支付连接收入占比下降至54%,金融服务收入占比缩水至11%。根据预测,到2021年时,蚂蚁金服的技术服务收入将上升至总收入的65%,成为第一大收入项。

对于此次更名,蚂蚁集团也对媒体表示,“新名称意味着我们将全面服务社会和经济数字化升级的需求,但蚂蚁还是那个蚂蚁,坚持创新,用技术为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创造价值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近些年,蚂蚁在不断重申自身的科技属性,把自己定位于支持和服务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在此前,同样以数字金融发展的京东金融也更名为“京东数科”,小米支付运营主体北京小米支付技术有限公司更名为“小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这背后有关宏观金融监管制约的因素不可或缺。

02

当金融遇到强监管

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来说,在2016年开始迎来了“强监管”,虽然与P2P暴雷有一定的关系,但对于整个金融科技领域来说,都更加严格了。

蚂蚁从2017年开始,由于花呗和借呗消费贷资产证券化发行量超过3000亿元峰值后,监管层强调杠杆率,使其次年的发行规模遭遇跳水;此外备付金上缴央行且一度不产生任何利息、余额宝规模放缓等问题,使金融监管压力明显。

此外,央行下发的《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等监管文件,也是无形的压力。

相比于规则细致、限制和监管较多的金融领域,互联网企业则灵活很多,在这个背景下弱化金融属性,回归科技服务则能谋求更大的发展。

这也就不难理解,蚂蚁在今年3月上旬,支付宝改版为本地生活平台,5月将支付宝搜索业务独立成为事业部,6月宣布将自研数据库产品OceanBase独立进行公司化运作等一系列操作。

但必须清楚的是,现如今,支付业务仍然是蚂蚁金服的最基础和最核心的业务,而蚂蚁也不会放弃自身在金融领域已取得的成果,反之也许会进一步筑牢护城河。

积极拥抱监管,是蚂蚁集团上下达成的统一意见,而突出为金融机构服务的科技身份,则是一个巧妙的转变。

蚂蚁集团CEO胡晓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举了工商银行和阿里巴巴合作的例子,“两方的合作是互为场景、互为生态、互为客户”,要追求更大的数字金融发展,最终只有合作共赢。

03

IPO与全球化提速?

挂着“全球最大未上市独角兽”的名头,蚂蚁集团的上市进程一直被紧密关注。此次更名,也让人不禁猜想,蚂蚁离IPO又近了一步?

据了解,科技公司和金融公司有不同的估值体系,一般来讲科技企业估值都相对较高。更名后突出科技属性,切换到“互联网”体系,或能让蚂蚁获得更高的估值。

提起蚂蚁的融资历程,C轮(也称Pre-IPO轮)的140亿美元的巨额融资,因打破全球互联网企业单次融资记录,成为全世界最大单笔私募融资,如今仍被人津津乐道。彼时,其估值也被提升到1500亿美元左右,也因此有了超级独角兽的名号。

但扩张中的蚂蚁,财务数据也有一定的瑕疵。据阿里巴巴2019年财报显示,来自蚂蚁金服特许权使用费和软件技术服务费收入为5.17亿元。这一数字在2018财年和2017财年分别为34.44亿和20.86亿。按此前约定的37.5%的利润分成协议计算,蚂蚁金服在2019财年的税前利润约为13.79亿元,仅为2018财年的15%和2017财年的25%,下滑幅度明显。

另外在全球化方面,2007年开始拓展海外业务,到2019年蚂蚁宣布支付宝全球用户已超过12亿,并且在未来把目标定为覆盖全球20亿消费者,蚂蚁集团一直在表明决心。

全球化、内需、科技三大战略也在去年被提出来,更名只是为了在将来全面开启全球化之后没有束缚。

海外投资也是蚂蚁在出海过程中的重要动作,据了解,在其目前拓展的东南亚、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中,基本都为金融领域的投资。

不难发现,虽然蚂蚁在不断强化技术底色,但目前金融仍然是蚂蚁集团难以摆脱的标签。

蚂蚁早已不是那个蚂蚁,蚂蚁还是那个蚂蚁。

参考资料:

1、《钛媒体独家专访胡晓明:蚂蚁金服会长成什么样?》,钛媒体,2020.3.9

2、《万亿独角兽:蚂蚁金服案例研究》,远瞻智库,2020.6.12

3、《爆料:蚂蚁金服又一融资文件流出了》,开柒,2018.5.11

4、阿里巴巴2019年财报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