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瑞:在商业可持续原则下提升小微企业主的金融能力

我国经济已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服务实体经济已成为当前金融业的首要战略使命,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和活力之源,小微信贷从未像当前这样被社会高度重视。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7.8万亿元,同比增长29.3%。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893万户,同比增长29.5%,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获得感”有所提升。

但我们同样看到,广大“三无三高”(无报表、无信评、无抵押、高成本、高风险、高定价)的长尾小微,包括个体工商户、自营人士的融资需求依然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小微企业融资仍然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失衡。

结构性失衡体现的是供需的不对称,背后的原因是多方位的。对于供给侧,供给者风险管理意识或识别能力不足,导致不当的信贷供给;对于需求侧,小微信贷群体金融能力和经营能力薄弱,无法充分认知信贷产品的复杂性、专业性和风险性。

一、小微信贷消费者与供给者的动态不对称

小微信贷消费者与供给者结构性失衡不是静态行为,而是伴随小微企业成长阶段、信贷供给者能力的发展变化、市场供需结构而不断变化的动态不对称。这“动态不对称”最终体现为“三个复杂”——自我认知复杂、风险识别复杂、供需匹配复杂。

自我认知复杂,体现在小微企业成长维度。中国小微企业的生存周期约为2.5年,小微企业主普遍缺乏成熟的企业经营管理技能,企业经营风险普遍存在,且经营风险呈周期性的不稳定状态。伴随的是小微信贷消费者(小微企业主)对于自身的风险认知是不全面、不准确的。小微信贷消费者对于自身获得信贷服务的需求往往不客观,期待往往会偏乐观。风险认知复杂,需求认知复杂,造成了认知的偏差。

风险识别复杂,体现在信贷供给者能力维度。小微企业风险的复杂性挑战着信贷供给者,即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能力,这是全球小微信贷的核心难题。小微企业普遍具有“三无”的特征,即无报表、无信评、无抵押物,在此基础上,信贷供给者常用的风险识别方式是通过复杂的次级经营数据,甚至只能通过弱金融数据开展风控,依据的是关联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具有动态的不确定性。

供需匹配复杂,体现在市场供需结构变化维度。这是需求者自我认知和供给者风险识别问题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供需结构性失衡。小微企业主认为自己理应获得高质量、低价格的信贷服务,金融机构往往基于风险考量、成本考量,无法给予满足。大范围的无法满足后,造成市场层面的供需失衡,市场供需无法高效匹配。

虽然这些问题伴随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监管政策的积极引导、小微经营管理的日渐完善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小微经营周期问题、金融资质问题等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小微信贷消费者和供给者的动态不对称会在今后较长时间内持续存在。

二、小微信贷消费者的金融能力提升是核心密匙

小微信贷面临信贷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双重风险叠加,小微信贷消费者对于自身的风险认知通常是不全面、不准确的,进而造成小微信贷消费者对于自身“是否适合获得信贷服务?”、“是否能够获得信贷服务?”、“适合获得怎样的信贷服务?”等问题缺乏准确的认知。这些认知困难的背后,反映的是小微信贷消费者的金融能力缺失。

世界银行对于金融能力的定义为:消费者在既定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下,作出明智决定并以最佳金融利益行事的能力。金融能力是引导人们作出符合自身实际的金融决策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心。

小微信贷消费者金融能力缺失,首先是信贷知识的缺失。我国的义务教育及大学本科非经管类教育的课程体系中,缺乏金融知识尤其是信贷知识的教育内容,商业广告反而成了传播信贷知识的主要途径。小微信贷消费者获取信贷知识的渠道和内容均长期处于不专业、不系统、商业化的状态,信贷知识的科学积累自然无从谈起。

其次,小微信贷消费者的信贷技能存在缺失。技能的缺失一方面来源于知识的缺失,一方面也由于小微企业主的信贷经验相对匮乏。我国小微企业的信贷覆盖率仅30%不到,多数小微企业主从未获得过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对于小微信贷的产品形态、购买流程、注意事项缺乏认知——在哪儿买?找谁买?买什么?怎么买?买了之后再怎么办?……信贷全流程的相关技能普遍存在缺失。

此外,部分小微信贷消费者的信贷态度和信贷信心也存在问题。小微消费者的信贷态度通常存在两个极端,一是非理性借贷、过度负债,二是不愿借贷,或不愿找金融机构借贷。信贷信心相应也极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过度自信,高估自身信贷服务获取能力,二是缺乏自信,不敢寻求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或担心自身风险而主动包装信贷资料。

在这样的背景下,仅提升供给者的供给能力,定然无法完全解决小微信贷的供需失衡问题,小微信贷消费者的金融能力提升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密匙。

三、小微信贷供给者的商业可持续性不容忽视

对小微信贷供给者而言,开展小微信贷成本高、风险大、获客难,往往较难产生可持续的规模效应,这也是制约我国小微信贷市场发展的主要桎梏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小微信贷供给者的商业可持续性不强,信贷供给者对于需求者的权益保护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造成小微信贷供给水平的低下,进而制约小微信贷需求者的金融能力提升。

因此,小微信贷供给者的商业可持续性不容忽视。

关注和保障小微信贷供给者的商业可持续,才能确保供给者有动力、有能力去践行消费者保护和赋能。

小微信贷要想实现健康的商业可持续性,必须满足市场环境、自身意愿、自身能力三方面的要求。

市场环境方面,要在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带领下,建立完善的小微金融基础设施,其中包括以小微企业登记信息为核心的企业资讯体系、以企业主个人征信系统及企业征信系统为核心的征信数据体系、以小微产销数据为核心的经营数据体系,基于这三大基础设施,在满足可获取的前提下,小微信贷供给者可快速具备更准确的客户识别、风险识别能力。

自身意愿方面,要通过小微金融立法建规、定向降低税费、定向释放流动性和资金来源等方式来强化金融机构对于小微信贷的引导,并适当放宽对小微信贷的市场化定价限制、不良率考核限制,将小微信贷市场由“监管型”转型为“监管型+市场型”,进而提升小微信贷供给者对于小微市场开拓与经营的动力。

自身能力方面,信贷供给者必须提升自身的战略定位、目标客群与产品匹配、营销获客、风险管理能力。一要清晰小微信贷领域的品牌定位,明确目标市场;二要明确细分客群,研究客群需求与特征,匹配开发适合的产品;三要结合小微经营场景,拓宽营销渠道,提升营销触达和获客转化的能力;四要不断健全完善风控模型,精准识别小微客户风险,并合法合规开展高效的贷后管理。简言之,小微信贷供给者必须全方位提升自身的小微信贷经营与管理能力。

四、加强小微信贷消费者赋能的解决路径

加强小微信贷消费者赋能,已成为小微信贷供给者不可忽视的责任与使命,也是支持小微信贷供给者可持续经营的必备前提。加强消费者保护、消费者赋能,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从解决路径上看,小微信贷供给者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将消费者保护及赋能融入企业经营核心准则。

消费者保护及赋能理应与小微信贷机构的商业可持续性相辅相成,形成正向循环。

首先,小微信贷机构将消费者保护作为核心经营准则;然后,在商业实践中可同时提升供需双方的金融能力和意识;接下来,供需双方建立起可负担的、适合的健康信贷关系;最后,所有这样的健康信贷关系,构建起可持续的良性商业生态,供给者和需求者实现共赢。而共赢的结果,会更加促进小微信贷机构重视消费者保护及赋能准则,形成良性的可持续正向循环。

2、搭建KY体系,向合适的客户提供合适的产品。

负责任的信贷关系背后,供给者足够清晰的自我认知、客户认知是前提。由KYC、KYR、KYP构建起的“KY体系”成为消费者赋能的必要路径。

其中KYC即Know Your Customer(了解你的客户),小微信贷供给者必须实现清晰的客户准入、合规的销售宣传、充分的信息说明,确保客户符合准入标准、清晰认知客户画像。

KYR即Know Your Risk(了解你的风险),小微信贷供给者必须向客户倡导理性的借贷观,实现精准的贷前贷中风控及适当合规的贷后管理。

KYP即Know Your Product(了解你的产品),小微信贷供给者要根据客户及风险的实际情况,设计“负责任的”产品,提供多元的方案、合理的定价、健全的流程及服务。

3、科技赋能业务,将信贷服务过程作为金融能力建设的途径。

小微企业主在信贷服务过程中,每一次与信贷供给者的触点,都是一次信贷经验的积累,都有机会带来金融能力的提升,因此小微信贷供给者有责任、有义务更好利用金融科技赋能业务,提升流程体验,优化必要告知,提供赋能通道,将信贷服务过程作为小微信贷消费者金融能力建设的途径。

从信贷业务全流程上看,在获客及销售环节,需加强前端客户风险初筛、产品匹配及如实告知,可提升小微客户的自我认知、产品认知能力;在贷中风控审核阶段,需加大科技应用,简化客户体验,在有限的审核互动中指引客户明晰核心风险点;在贷后管理阶段,需合规经营,确保客户信息安全,可提升小微客户的信用经营能力。

4、积极践行社会及行业责任,开展小微信贷消费者教育及赋能。

小微信贷供给者除在业务环节中赋能消费者以外,可搭建其他两大赋能平台。

首先,小微信贷供给者需搭建客户经营平台,在该平台上提供对小微企业必要的赋能和帮助。形式可以采用线上培训课程、咨询服务、行业互动等,赋能内容包括经营管理、法律事务、财务税务、市场营销、人事招聘等,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非信贷服务。该举措可增强客户黏性,更重要的是给消费者全面的、精准的、急需的赋能,间接提升其经营能力,降低经营风险,进而可降低信贷风险,实现供给者与消费者的双赢。

其次,小微信贷供给者要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可联合有关政府部门、金融监管单位、权威媒体或其他NGO,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小微信贷消费者教育活动。如在315期间可开展“预防‘套路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走进行业性市场、写字楼、社区,开展相关教育,实现更广泛的赋能目的。

(作者程瑞系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

相关阅读
松下幸之助的这50条商业思考,解释了他为什么被誉为“经营之神”
股份制银行发力个人经营贷,谁的力度最大?
央行: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适当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
浙江民泰银行股权屡次流拍背后:净利润下滑8%,因信贷业务违规遭罚18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