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人口增量第一,合肥做对了什么?

新质生产力样板城市。

文|正解局

最近,各大城市陆续公布了2023年常住人口增量。

在全国人口总量减少的趋势下,有一个城市增量特别突出。

这就是合肥,2023年常住人口增加21.9万人。

合肥,做对了什么?

据合肥发布披露:

2023年,合肥常住人口985.3万人,较2022年增加21.9万人,增长2.3%,较2020年增加48.3万人,较2013年增加181.3万人。

一年新增21.9万人,这是什么概念?

在长三角,合肥的增量是第一。

从目前长三角城市已经公布的数据看,杭州新增14.6万人、南京新增5.59万人、苏州新增4.74万人、宁波新增7.9万人,都低于合肥的数据。

放眼整个长三角,合肥的人口增量可谓一骑绝尘。

在全国,合肥的增量大概率也是第一。

3月9日,微信公众号“安徽交通广播”报道指出,合肥的人口增量位居全国26个GDP万亿城市首位。

考虑到万亿城市同时也是人口大市,合肥能在26个大城市中拔得头筹,大概率也会跻身全国第一。

正解局注意到,深圳、长沙、武汉、西安等城市尚未公布数据,因此暂不下确定性的结论。

抛开其他城市不比,单独拆解合肥的数据,也是很亮眼的。

从时间上看,2022年,合肥常住人口净增16.9万,低于长沙(18.13万人)、杭州(17.2万人)。

今年,已经反超杭州,大概率反超长沙了。

2021年只增加了9.5万人,2022年增量猛增至16.9万人,2023年增量又增长至21.9万人。

2021-2023年合肥常住人口净增数值变化

这表明,合肥的净增常住人口增势非常持久。

从净增人口构成上看,21.9万增量中,只有1.8万人是自然增长,剩下的20.1万人全部是外地迁移来合肥的人口。

这说明,合肥的对外人口吸引力很强。

从参保大学生数据看,2023年,全市新增参保大学生超35万人,近3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近100万人。

这证明,合肥的引才含金量很高。

常住人口大幅增加,合肥做对了什么?

人口是城市发展的现实动力,更是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正因如此,从2017年开始,各大城市开启“抢人大战”,纷纷出台人才政策,放宽落户门槛,吸引高校毕业生和高质量人才落户当地。

“抢人大战”中,合肥也没有缺席。

针对高端人才,合肥设立了人才发展基金,对于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等,给予最高500万元的资助;对于高层次人才团队,给予最高5000万元的资助;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资助。

为了解决求职者的后顾之忧,合肥大力建设人才公寓,对新来肥重点领域工作无房的本科、硕士、博士等高校毕业生,以及在重点产业企业稳定工作无房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提供3年免租住房。

人才租房补贴上,合肥也毫不吝啬,截至2023年10月,已发放人才安居购房补贴和租赁补贴4.95亿元。

抢人政策固然重要,但是,出台人才政策也罢,放宽落户门槛也罢,只是一张请人来“家”做客的“请柬”,客人愿不愿意留下来,还要看“家庭”实力。

在正解局看来,一座城市的“家庭”实力,是产业。

外来人口选择城市,选的是机会,择的是未来。

一座城市的就业机会与未来前景,核心驱动力就是产业。

正所谓,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

“押宝”京东方、“投注”长鑫存储、投资蔚来汽车,凭借着一系列胆大心细的“神操作”,合肥被誉为“全国最牛风投政府”。

对此,安徽省委副书记、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曾表示:

合肥不是“风投”是“产投”,不是“赌博”是“拼搏”。

产投的意思是,合肥投的不是某一个明星企业,而是一个产业。

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20年,合肥形成了“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等主导产业,“芯”代表芯片产业;“屏”代表新型显示产业;“汽”代表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代表人工智能与产业的融合;“急”指城市应急安全产业;“终”指智能终端产业;“生”指生物医药产业;“智”指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2023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74万辆,位居全国前5,平均每分钟下线一辆新能源汽车。

正解局注意到,从投资蔚来,到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合肥的新能源产业版图还在扩大——

1月25日,福耀玻璃总投资57.5亿元,在合肥设立3家全资子公司。

3月12日,江淮汽车与大众中国拟按股比同比例向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增资65亿元。

3月13日,瑞典奥托立夫公司正式落户合肥,投资建设一座年产数百万产量的汽车方向盘工厂。

目前,合肥已集聚蔚来、比亚迪、大众等一批汽车巨头,吸引500多家配套企业,计划到2027年培育形成万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庞大的产业集聚,创造了海量的就业机会,自然能够吸纳外来人口落户。

就拿比亚迪合肥生产基地来说,目前年生产整车近50万辆,产值突破600亿元,员工总数约3万人。

让人惊叹的是,该生产基地2021年7月签约,从开工到投产仅用时10个月。

也就是说,短短不到2年的时间,仅比亚迪一个项目,就为合肥创造了约3万个岗位。

如果算上产业链带动的其他岗位需求,就更多了。

合肥的人口增量,不是靠出台政策刻意抢来的,而是靠做大产业吸引来的。

今年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第一大任务。

全国各大城市,也纷纷围绕新质生产力进行谋篇布局。

在正解局看来,合肥就是新质生产力的样板城市。

从基本内涵看,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什么?

正解局认为,是产业。

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支点,也是枢纽。

科技固然重要,但是,科技只有转化为产业,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

两会期间,安徽省委书记韩俊表示全力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有求必应,不讲条件。

安徽、合肥为什么重视中科大?

一方面,中科大每年招生本科生2000名左右,硕士研究生7000名左右,博士研究生3000名左右,为安徽、合肥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科研的一座高峰,中科大的科研成果正在成为合肥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之一。

比如,合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的领军企业——科大讯飞,仅从公司名字就能看出与中科大的关系。

科大讯飞的创始人刘庆峰毕业于中科大,中科大是科大讯飞的股东,也是科大讯飞重要的核心技术人才来源之一。

又如,合肥能够成为“量子科学”和“量子产业”双高地,依托的也是中科大在量子科技领域的前沿研究及关联企业。

资本固然重要,但是,资本只有转化为产业,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这些年,看到合肥靠风投“逆风翻盘”后,有的地方政府,也效仿学习,大干投资。

正如合肥市委书记揭示的,合肥不是“风投”是“产投”。

合肥投资的成名之战是京东方,2008年,合肥财政收入只有200多亿元,大手笔投资90亿元给京东方建6代LED生产线。

京东方不负众望,让合肥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屏生产地之一。

很多人只盯着合肥掏出的90亿元,却不知,彼时的合肥已是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之一。

投资京东方,不是简单的低买高卖,而是希望借助京东方,完善自家的家电产业链。

反过来,合肥的家电产业生态,为京东方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如果没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合肥投资京东方,未必会成功,京东方也未必会接受合肥的投资。

是产业,而非资本,让合肥与京东方互相成就。

从家电、新型显示,再到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合肥的产业一直在迭代进化。

科技转化、资本加持,合肥善于运用各种要素加速产业发展。

正因如此,合肥称得上新质生产力的样板城市。

城市孕育产业,产业驱动城市。

坚守产业,是合肥逆袭的密码,也是给中国城市的最大启示。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