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智谷趋势 竹芒
今年热衷做投资的人不会想到,当大家的眼睛都紧盯疯狂的黄金,暴涨的“大饼”时,一个树上长出来的橄榄型农作物,会比他们手里拿的硬通货,还有增值空间。
从年初开始,可可期货从最低每吨4034美元涨到了最高11722美元,涨幅超过270%。
这几日更是上演过山车行情,前一日人们还在为暴跌10%痛哭流涕,后一日又因暴涨10%高歌一曲。
疯狂的可可,正在席卷全球。
01
“去年45元,今年116了!”
“本地供货商420,原来一包198元”
“之前买了一大包可可粉,刚刚一看,也涨价了一倍!”
研究机构NIQ的数据显示,在美国,巧克力蛋的平均单价已比去年上涨了12%;
在英国,受欢迎的复活节巧克力彩蛋的价格已飙升高达50%。
好时、雀巢、费列罗等国际知名巧克力品牌早已掀起涨价风。
以雀巢为例,2022年第四季度至2023年第四季度,其价格同比上涨幅度分别为10.1%、9.8%、9.1%、6.3%、5.2%。今年一季度,在高速增长的基础上,雀巢价格上涨仍有3.4%。
瑞士巧克力制造商Lindt&Sprüngli(瑞士莲)在今年3月甚至直言:“目前很难预测可可市场会发生什么!”
为什么一夜之间,巧克力市场就变天了?
答案要从巧克力之母——可可自身说起。
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可可树对于生长环境很是挑剔,喜欢高温、高湿,接近赤道又湿热的热带雨林是可可树最喜欢的栖身场所。
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可可豆,都来自于非洲西海岸的两个小国:科特迪瓦和加纳。
但是自两大主产国在2021/21产季创下可可产量历史记录后连续三年减产。当下更是面临一场60多年来全球最大的可可供应短缺期。
这两年,极端气候频发,西非地区频发反季节大雨,部分可可树花朵受损无法结果。过度降水还直接触发肿芽病毒和黑豆荚病的爆发,致使可可荚腐烂和变硬。
祸不单行的是,去年全球还迎来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强大的厄尔尼诺致使在关键生长期内,可可种植园面临干旱,影响可可成熟。
可以说,暴雨接连干旱,急剧变化的气候是可可减产最大的“元凶”。
从2023年10月开始的收获季,可可持续短缺。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从今年4月份开始,科特迪瓦产量已经下降至33%,加纳2023-2024年的收成也将达到22年来最低水平。
国际可可组织(ICCO)预测,2023年至2024年可可的供应缺口为37.4万吨,较前一产季的7.4万吨缺口增加405%。
扩大的缺口推高可可豆价格,根据新华社报道,科特迪瓦和加纳今年的可可豆价格已经比去年上涨一倍多。
当地一些可可加工企业,已经因为买不起可可豆而无法正常运转,比如科特迪瓦九大可可加工企业之一的国营企业Transcao因可可豆价格高而停止采购,使用库存原料生产。美国嘉吉公司在科特迪瓦的可可加工厂因原料供应不足,今年2月停产一周。
根据石油交易员Pierre Andurand的分析,“我们将以有史以来最低的库存研磨比率结束这一年,并且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耗尽库存。”
简单来说就是,库存相比于需求,远远不够。
Andurand表示,如果一切成真,那么这一指标将跌破1970年代中期创下的记录低点,当时价格5000美元每吨,折合通胀调整后为26000美元每吨。
也就是说,“最坏的日子”还没有来。
作用到下游巧克力产品,据央视财经报道,预计今年第四季度,美欧年底节假日期间,巧克力糖果的零售价格还将继续上涨。
02
暴涨风波背后,这一次我们发现,消费者的态度,明显变了。
“涨呗,不吃”
“买不起就不会胖了”
“反正也不是必需品,不买立省”
在涨价新闻的评论区,比起马上冲进货架囤货,更多人走向反面。
实际上,巧克力在中国早就卖不动了。
根据OC&C企业管理咨询,中国巧克力市场在经历了长期双位数高速增长后,自十年前开始明显失速。自2014年起,市场规模停滞在200亿人民币左右徘徊不前,消费量在此期间持续下滑,在疫情期间更是遭到重创。
如果不是价格上涨带来的利润,在销售量持续下滑的背景下,这份数据,会更加难堪。
图源:OC&C企业管理咨询
为什么国外饱受欢迎,连奥黛丽·赫本每晚都要吃一块的巧克力,在中国却总是挺不起来?
究其缘由,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第一重原因:比起甜,中国人其实更爱咸。
虽然每每到了端午,全国网友都要为咸粽子好吃还是甜粽子好吃吵上一架,一碗豆腐脑也被拉入甜咸之争,但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
中国是食盐摄入量最高国家之一。
2019年7月16日,《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最新Meta分析显示,过去40年期间,中国各年龄段人群的食盐摄入量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大约是世界卫生组织最高限的两倍。
作用到零食领域,同样有此偏好。OC&C企业管理咨询显示,中国的咸味零食占总零食市场的58%,远高于饮食结构相似的亚洲国家,邻国日本,也只有37%。
第二重原因:“减肥”、“控糖”,变成了饮食正确。
近几年,随着肥胖率、糖尿病患病率等数据的上升,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越来越突出,过去买东西只看口味好不好吃,如今还要看成分表、热量表,讲究健不健康。
一时间,选择“减糖”、“零糖”,成为了某种正确。
虽然巧克力主要成分可可脂,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所含的热量很少。但是市面上很多的巧克力要么添加了白砂糖等其他原料,要么用的代可可脂制作,致胖因子,自然就多了起来。
因此在整体失速的巧克力市场中,也有一类单品卖得好:黑巧。
2020年,定位“无糖”的每日黑巧成为天猫黑巧类目销售榜单Top 1。2021年“双11”期间,黑巧产品增速高达90%,成为近年增速最快的细分品类。
根据观研报告,2015——2019年全球巧克力新品中,宣称低糖的比例为41%,宣传高纤维含量的比例为32%,未来,功能性、有机和低糖低脂巧克力仍是市场主导。
第三重原因:“礼物经济”失效了。
巧克力在中国的风靡,一直和其社交属性分离不开,“洋节”送礼、新年礼物、恋爱必备、婚礼刚需,是最常见的消费场景。
这使巧克力担负起了甜蜜的链接,见证着一个又一个好事发生。
但这也直接导致,路子越走越窄,不像西方人作为日常零食,比如瑞士,几乎有人的地方就有巧克力。上了瑞士航空的飞机,空乘就会拿着一篮子巧克力过来发,上机发、中途发、下机还有发。在瑞士吃巧克力,就和呼吸一样正常,根本不需要创造消费场景。
而反观中国,当结婚的新人越来越少,“舔狗经济”崩盘,巧克力的应用场景没了,也只能和失宠的钻石一样,惨遭抛弃。
虽然整体而言,中国人并没有那么爱巧克力了,但有一个例外:黑巧。
可以说,在整体失速的巧克力市场中,黑巧就是那匹披荆斩棘的黑马。
2020年,定位“无糖”的每日黑巧成为天猫黑巧类目销售榜单Top 1。2021年“双11”期间,黑巧产品增速高达90%,成为近年增速最快的细分品类。
中国热带农科院推出来的黑巧、生巧,同样成为网红单品。
一方面,黑巧符合人们减糖、减脂的预期,另一方面,研究也表明黑巧可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能降低胆固醇、降血压。
从全球来看,同样呈现这种功能性的趋势。根据观研报告,2015——2019年全球巧克力新品中,宣称低糖的比例为41%,宣传高纤维含量的比例为32%。
未来,功能性、有机和低糖低脂巧克力仍是市场主导。
甚至可以说,中国巧克力品牌要实现“弯道超车”,或许宝就得押在黑巧身上。
毕竟,当下的中国巧克力市场,是“洋品牌”的天下。
走进商超,货架上摆的主打送礼的金色小球费列罗、中产二代拥戴的歌帝梵、年轻情侣喜爱的德芙、横扫饥饿的士力架……背后对应的无一不是外企。
根据中研网报告,目前我国的巧克力零售市场,国外公司占9成以上。
德芙美国的,费列罗意大利的,雀巢瑞士的,玛氏更是凭借德芙、士力架、M&M、Crispy脆香米拿下中国30%的巧克力市场,坐稳头把交椅。
来源:观研报告
对比之下,本土品牌则毫无还手之力。
要么转入中低端市场蛰伏,比如陪伴90后长大的足球巧克力、金币巧克力、麦丽素。
要么改头换面,打不过就加入,比如徐福记、金丝猴先后被雀巢和好时收购。
本土品牌用艰难求生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比如国产巧克力“一哥”金帝,曾经何其辉煌,自1991年上市后,连续多年占据国产巧克力品牌第一,销售量与德芙并驾齐驱。巅峰时期的2012年,更是卖出了6亿元!
但自被中粮抛弃,好邻居接盘后,如今再难觅金帝身影。
但黑巧的出现,终于让中国巧克力品牌崭露头角。
梁实秋先生曾在一篇名为《吃》的短文中说:“我们中国人讲究吃,是世界第一。此非一人之言也,天下人之言也。”
或许不用多久,一款能让人记得住的中国巧克力品牌,将以低糖、低卡的打法,带领着我们进入新的蓝海。
毕竟中国人,更懂中国人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