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之刃》7天票房不足7000万,“东野圭吾”IP改编还有救吗?

又一部改编自东野圭吾同名小说的电影“扑街”了。

文|娱乐独角兽  李寻欢

编辑|Mia

又一部改编自东野圭吾同名小说的电影“扑街”了。

陈卓导演,王千源、王景春、齐溪等人主演的悬疑片《彷徨之刃》,上映7天票房不足7000万,豆瓣评分也从开分时的6.6降到了6.5。

这不是改编自东野圭吾小说的影视剧第一次失利。从口碑来看,2023年的影版《回廊亭》豆瓣评分4.9,2022年的剧版《回廊亭》豆瓣评分4.1,2017年的《解忧杂货店》豆瓣评分5.0,《嫌疑人X的献身》豆瓣评分6.3。这些内地改编之作,不仅与东野圭吾的小说评分相去甚远,也往往被日版改编电影拉开一大截。

口碑一般,票房往往不会太好,但比起这个正相关的市场定律,有一点更值得业内警醒:改编自东野圭吾小说的电影票房,正在逐年下降。

2017年,6.3分的《嫌疑人X的献身》尚且能卖到4亿,但今年6.6分的《彷徨之刃》,能否顺利破亿都要打一个问号。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野圭吾的系列著作常年热销。据当当数据显示,在“东野圭吾热”明显衰退的2023年,《解忧杂货店》仍然位居外国小说畅销榜第三名。

《彷徨之刃》等改编之作为何失利?东野圭吾的小说与电影为何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境遇?作为内地改编富矿,东野圭吾IP还有多少可供挖掘的空间?

中日韩三版差距明显,改编东野圭吾难在哪?

《彷徨之刃》的故事非常吸引人。讲述的是一位少女在花火大会后彻夜未归,几天后被发现时已成为一具尸体,与她相依为命的父亲,偶然间发现女儿被几名少年凌辱、杀害的录像,于是经常痛苦地观看这一录像,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仇恨,并决绝地走向了复仇之路,要让那两个少年血债血偿。

这一故事情节,与去年曹保平执导的《涉过愤怒的海》十分相似。而少年犯杀害同龄人的恶性案件在现实里也频频发生,今年3月发生的那起,更可谓举国关注,就在5月22日下午,还有一起类似案件登上微博热搜。

超乎常人的人性之恶,誓死追凶的野性执念,伦理纲常与法律规定的两难,都是爆款影视剧中最常见的母题,也是大众关注点所在,再加上东野圭吾原著加持,理应有不错的热度。但《彷徨之刃》不仅口碑一般,就连票房也沦为东野圭吾IP史上最低。

对此,东野圭吾资深书迷糖糖给娱乐独角兽的答案很简单,电影“太差了”,她觉得该电影比《回廊亭》强一点,可也就“6分左右”,是及格之作,但绝对称不上好看,而且“好的部分都是书里有的,差的部分都是导演加的”,还有人喊出了“看东野圭吾的书可以,但电影就不必”的口号。

东野圭吾创作《彷徨之刃》的社会背景,是日本经济停滞不前,社会灾难频频发生,而他创作《彷徨之刃》的契机,则是复仇虽然违法,但有些事让人忍不住想要认同这种复仇的举动,当警察要试图逮捕复仇的人,他们的真实心声又是如何?

法律的弊端,情理两难的处境,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保护与情感的悖论,人们在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彷徨”,都是小说想要探讨的主题,但《彷徨之刃》硬生生把原作中的“彷徨”拍成了“暴怒”。影片的角色设定和演员表演都相当直给。比如王千源饰演的父亲李长峰,情绪过分单薄,痛苦就是“啊啊啊”,发泄就是“呀呀呀”,很难让观众相信他是一个在两难境地之间摇摆的父亲。而反派也主打一个“全员恶人”,比如阿如那饰演的反派王天笑,让人一秒联想到他在《狂飙》中饰演的李宏伟。这些脸谱化的设定,非常伤害影片的整体表达。

但《彷徨之刃》也不是大银幕上常见的“无脑动作爽片”。由于王景春饰演的警察经常说出类似“家庭教育很重要”等主题思想,让该片在普法栏目剧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而当现实主义不敢讨论法律的弊端,无脑爽片还得融入主流价值观,割裂感便自然而然成为笼罩着影片的阴云。

这种割裂感造成的失败,东野圭吾小说的影视剧中比比皆是。作为东野圭吾在国内的第一爆款,《解忧杂货店》曾连续多年登顶当当外国小说畅销榜第一,但小说与电影却是冰火两重天。翻开王俊凯、迪丽热巴主演的《解忧杂货店》豆瓣页面,满满都是关于“平淡”“造作”等负面词汇。

王凯、张鲁一主演的《嫌疑人X的献身》,豆瓣也只有6.3分,而日版与韩版分别是8.4分和7.5分,差距之大一目了然。

由此出发便不难发现一个事实,即改编东野圭吾小说更大的难点,是如何处理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让日本故事在中国进行本土化落地。

比如《嫌疑人X的献身》,如果是书籍,读者在阅读期间便可以很容易理解日本人的邻里关系,而即使是只在影视剧里了解日本的读者,也对便当店和寿司在日本的重要度与普遍性有一定认知。

但如果故事背景是中国,同样的背景、身份和细节设置便行不通,若要改编,必定要在保持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动。可内娱大多数的创作者,都很难成功做到这一点。

说好的“书影联动”,电影却掉队了?

从2006年《嫌疑人X的献身》获直木奖以后,东野圭吾便成为了日本最负盛名的推理作家之一,系列著作在日本的累计销量突破1亿本。在“书影联动”的大趋势下,以日韩为主的两国马不停蹄的改编其作品,让“东野圭吾热”持续了许多年。

相比于日韩两国,中国出版东野圭吾作品和改编影视剧的步伐都要稍晚一些。

2005年,新经典文化率先签下一批东野圭吾作品的版权,但总编辑黎遥表示,因为当时“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直到2008年才推出第一本《嫌疑人X的献身》。这之后的六年,引进中国市场的东野圭吾作品一共67种,其中41种都是由新经典负责引进。

在2012年之后,新经典进行了东野圭吾作品的改版工作,把《白夜行》等作品从平装版改成精装版,并设计了独特的封面和腰封,让书本变得更加美观和精致,并打出了东野圭吾“日本第一畅销书作家”的名号,销量很快突破百万。几部下来,东野圭吾的口碑效应彻底形成,读者见到他的名字就会买账,一买就是好几部,助推东野圭吾取代村上春树,成为在国内最畅销的日本作家。

在2017年-2019年,东野圭吾连续三年蝉联外国作家富豪榜榜首,版税收入动辄数千万。近几年其热度虽然有所下滑,但系列著作尤其是代表作的销量依旧十分可观,每逢618、双11等图书大促时期,东野圭吾的作品便会被读者批量买入。

2017年3月,改编自东野圭吾同名小说的《嫌疑人X的献身》正式上映,完成东野圭吾IP在国内大银幕的初亮相。

这部由苏有朋执导,王凯、张鲁一主演的电影共斩获4亿票房,这样的票房成绩在有《战狼2》横空出世的那年远远算不上出色,但正逢“大IP+流量明星”模式在国内大行其道,再加上东野圭吾“写书的速度比读者读书的速度快”,该IP理所当然被各大片方看重。

尽管东野圭吾当时已经是外国作家富豪榜的常客,但由于是日本作家,所有作品都需要进行本土化处理,也没有前作火爆的先例,所以比起依托于起点、晋江等平台,拥有大量读者的网文作家,版权价格并不高。

在同年举办的“云莱坞·版权交易周”上,云莱坞版权商务总监林红英透露,东野圭吾许多作品的影视全版权都在两三百万这个量级,只有《恶意》《白夜行》等知名作品会高点。

而更早瞄准东野圭吾IP的光线,仅用不到一百万的价格,便拿下了《嫌疑人X的献身》的改编权。该电影上映时的口碑虽然一般,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原作的销量,近两年的《假面游戏》等新作也销量喜人。

图书带动影视改编,影视改编又反哺图书销量,迄今为止,改编自东野圭吾作品的影视剧已经逼近百部,光是国产版就有《嫌疑人X的献身》《回廊亭》《绑架游戏》等近十部,其中《回廊亭》《绑架游戏》更是影剧两拍。

但这些改编之作的评分普遍在及格线上徘徊,且不是与日版韩版一起比烂,就是差距明显,不管是书粉还是路人,都很难满意。系列之作没能形成口碑效应不说,还让后来的片方都不太敢用“东野圭吾”进行宣发。

在口碑较差的同时,东野圭吾IP的票房表现也不容乐观。

2017年3月上映的《嫌疑人X的献身》,票房4.01亿,同年12月上映的《解忧杂货店》票房2.23亿,去年3月上映的《回廊亭》票房2.05亿,而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彷徨之刃》的票房落点会在1亿元左右,只有7年前最高点的1/4。若以去年的票房排行榜为参照系,这一成绩年度前50都挤不进去。

此种状况的诱因自然是多种多样,除了落地难、改编难等硬性标准外,还有一个因素是片方盲目看重IP。

截止今年3月,东野圭吾共计创作过99部作品,系列作品称得上蔚然可观的同时,在质量上也难免参差不齐。

比如曾在云莱坞·版权交易周上引人瞩目,被拍成影剧两版的《回廊亭》,原著《回廊亭杀人事件》就质量而言,在东野圭吾的作品序列中处于中等偏下位置,在豆瓣也仅有6.7分,许多书粉都直言不讳,认为东野圭吾是在“水”,日版电影也仅有6.2分,远远达不到日版《恶意》与《白夜行》的高度。

这么一部不尽如人意的作品,能被各国改编这么多次,只能说明片方们对“大IP”的盲目痴迷与创作者的集体失败。

截至目前,东野圭吾IP序列里口碑最好的一部国产版,当属《十日游戏》,而这所谓的“口碑最好”,也不过是豆瓣评分7.0。影版《绑架游戏》本定档于2022年12月上映,但很快0宣发撤档,至今尚未有即将定档的消息传出。

就体量而言,目前东野圭吾IP里最重磅的待映作品当属《白夜行》,但考虑到日版和韩版《白夜行》电影的评分也仅有6.9和7.0,国产版能打破口碑魔咒的希望已经不大,如果演员不是自带高热度的类型,票房也会十分有限。

当然,在乾坤未定之前,拥有庞大书粉的《白夜行》依旧可以被看作是黑马,毕竟即使是国内悬疑大牛紫金陈、马伯庸,也无法保证部部票房(收视)口碑双丰收。

但如果连《白夜行》都无法成功,那或许意味着,东野圭吾IP的影视本土化之旅将要打上一个大问号了。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